方言与景点(音频)| 段若琳:游灞凌桥,看关公辞曹挂袍处(河南许昌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灞凌桥
河南许昌
灞陵桥距许昌市八里处,又名八里桥。
坐落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
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
灞陵桥从此名扬。
简介
灞陵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称赞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
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02
03
04
追溯历史
为什么叫“灞陵桥”呢? 一个原因大概是《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于是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二是源于“八里”和“灞陵”谐音,人们口耳相传,于是沿以为习。
其实,无论是“八里桥”或是“灞陵桥”,由于这处遗址的历史影响,灞陵桥都称得上是许昌的一处名胜古迹。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的故事也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额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演义》中也说,曹操不但不准部下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后来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因此关公辞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后人感念关公忠义,于灞陵桥畔修建了关帝庙,以作纪念。关帝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许昌灞陵桥文物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修复辟建的名胜游览景观。
苑区坐落在城西八里的石梁河畔,占地126亩。古运河贯穿其中,两岸垂柳依依,灞桥飞架,如长虹卧波,水禽相戏,野趣天成,河东为园林式仿汉建筑青梅园和秋湖垂钓村。河西有清代建筑群关帝庙及新辟建之桃园。这是一座融桥,庙,园为一体的文物苑区,是许昌人休闲逸致的好去处。
往期推荐
方言与景点(音频)| 段若琳:领略三国文化——曹丞相府(河南许昌话)
编辑:段若琳
音频:段若琳
审读:王艳
责编:甘于恩图片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