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音频)| 戴绮琪:记忆中的端午龙舟(顺德容桂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烈日炎炎下,白发苍苍的老人右手执一支香,微微弯腰,左手轻轻牵起爆竹索引。''嗞…‘’火星迅速顺着细线往上跃,紧接而来的是长久不息的爆竹声。
老人脸上满是自豪,连皱纹都含着笑意。村民们都伴随着爆竹声欢呼“喔~扒龙船啦喂!”我捂着耳朵感受这份热闹,挤在满是人群的桥头看着那正燃烧的红色。即便是在多年之后的今天,那仍是我对红色最美的印象。
“五月初五係龙舟节啊,阿妈叫我睇龙船…”广东民谣如是唱道。在小时候的我看来,龙舟跟端午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对端午节的盼望也仅仅是出于一种期盼热闹的孩童心理。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我出生于顺德,长于这个颇有名气的岭南水乡,对龙舟竞渡的兴趣也或多或少带有地域渊源。
我的小学就在河涌边上,我每天都会沿着这条龙涌走路去学校,因此河涌上所有的小动态我都不会错过。大约在农历四月中下旬,村民们就会开始为端午的龙舟竞渡而做准备了。
“起龙”是端午龙舟节第一个重要的仪式,小时候每逢这一天我都会起得特别早,就为了去观看这个仪式,它对我的吸引力甚至比电视上的卡通片更强。
很多时候起龙的日子都在我的上学日,所以我经常不能看完整个过程,快到早读时间我就只能依依不舍离开河涌边的栏杆,转过身进入校门。但也有幸运的时候,刚好是周末,我终于能一动不动地趴在桥头上看着这起龙的全过程。
起龙日的清晨,壮丁、父老们来到去年沉塘的船坳前,老人在河涌边上的梯级上虔诚地摆上各种酒果,焚上香烛朝河朝天拜了拜,同时嘴里念念有词,最后便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
隆隆的龙舟鼓锣声随震耳的爆竹声响起,丁壮们争先跃入泥淖,锄去底下的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待船只慢慢浮起。
龙舟浮起来后,丁壮们会先用麻绳将舟系于预先固定在旁边的木桩上,将舟内部清理干净,然后每人手执柚叶拭擦龙舟身。
柚叶拭擦完毕后,龙舟被放在提早搭建的龙舟架上,丁壮们从三轮车上搬来几桶东西和一些工具。只要给龙舟抹上猪油、补桐油、新漆等等,龙舟就会重新光彩夺目。
在我的印象里,顺德的每一处村庄都会有几个庙,而每条龙舟都是跟庙社紧密相连的,这是我们顺德人重要的精神支柱。
组织者会以庙为单位来组织龙船,于是村庄的人会被分次好几组,他们各自信奉着自己的社庙与龙船。即使是游龙的前期准备比较辛苦繁琐,他们也仍会乐此不疲,因为村民们深信龙船就是会保佑自己的神龙。
生活在这一个传统气息浓厚的水乡里,即使时代的巨轮飞速运转,顺德人仍会郑重其事保留一系列赛前赛后的仪式,譬如: 起龙、请龙、洗龙、投标、转龙头、龙头祭、龙船水、龙船饭、藏龙等。
(准备龙船饭)
龙船就是真龙的化身,所以端午期间的各项仪式都有专称,捞龙船叫做“起”龙,因为在粤语中“起”和“喜”是同音的,将龙船放回原来的淤泥里不能说成“埋”龙船,而要说是“藏”龙船。这些称呼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粤语文化和对龙的敬畏。
虽然女孩子不能去扒龙舟,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在端午的河涌上开始出现凤艇。因为我不会游泳,所以没能去参与端午的游龙活动,可光是能在桥头围观这份热闹就已经让我觉得很满足。
每个庙社都会有自己的龙舟,在端午当日会有龙舟“出景”,就是每条龙船都会到附近游弋,所以各社庙都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龙船看起来更华丽。
在我的记忆之中,傍晚龙舟出景汇合的时候,河涌的两岸都是人:有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女孩、有举着相机的年轻人、有撑着伞的拄着拐杖的老人。
虽然被人群挤压着有些煎熬,可当看到装龙船上那色彩鲜艳的高标、彩旗、罗伞时,我便不禁咧开嘴笑。船上不仅有划船的丁壮,还有经验老到的乐手奏出属于龙舟的声响。龙船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游弋,岸边的观众随着龙船的游弋而欢呼。
这一刻,我能感受到自己那颗热爱本土传统的心在猛烈跳动,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似乎变得无处安放,传统的端午节好像瘦身变成了“粽子节”。
(妈咪牌蛋黄咸肉粽。正嘢!)
虽然我顺德每年仍会保持龙舟节的各种传统,但是我能感受到它渐渐不像我童年记忆里的场景,纵使锣鼓爆竹声依旧,但岸边已冷清了不少。
今年端午假期也将要来临,铺天盖地的娱乐方式向我招手,但我仍只想回到那片水乡,回到那一座桥上,看看那华丽却永不过时的龙船。
文字/音频/图片:戴绮琪
本期编辑:戴绮琪
本期审读:吴雯欣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美食(音频)|王建城:龙舟载着的美食(湖南邵阳金称市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