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曹海曼:扒“发斗”,迎端午(广州番禺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扒“发斗”,迎端午
说起端午节,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首先肯定是粽子、龙舟。而在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地区,还有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色水上竞技运动——扒“发斗”。
“发斗”是什么?“发斗”原是过去农家用以打稻脱粒的木桶。禾桶的工艺细致,木板接合得密不透水,底部的木板有一个外突的弧度,使其便于在田地拖行。每逢稻谷收割时节,农人便拉着禾桶进水田内,一边收割,一边打禾脱谷。田野间“咚、咚、咚”的打谷声和稻粒滚滚而下“噼里啪啦”的声音交汇成一曲丰收庆歌。农闲之余,熟习水性农人,开始使用扒禾桶作乐,坐上禾桶,划行在田间、河涌。长期以往,扒“发斗”、扒禾桶逐渐变为一项体育活动,日渐兴盛。
最初的扒禾桶没有严格的时间、场地、动作、规则等限制,人们将禾桶放入水后,跪在桶里,以手作为桨自由划行。后来,为增加活动趣味,人们加入了竞技成分,活动的流程和规则逐渐丰富。
扒禾桶活动所用的禾桶为椭圆形,直径达1.32米,高0.52米,由杉木做成,木质轻盈,又保证了禾桶的强浮水性。人们在池塘或河涌中划分出数条长50米的赛道,按性别进行分组,并设置初赛和决赛。比赛期间,参赛者需要按照扒禾桶的规范动作——取蹲姿或跪姿,双手执木桨在禾桶外划水前行,最终以完成一个来回的赛程时间最短者为胜。
看着简单的扒禾桶,实则是对参赛者的平衡力和爆发力的巨大考验。扒禾桶时,参赛者在禾桶中取跪姿,调整平衡,大腿靠在禾桶两侧、双脚撑于禾桶后部以固定身体。划水时,只有以垂直水面的角度下桨划水,增大桨与水的接触面,才可以获得更大推动力。但是,发力过猛又会增大失去平衡的风险,一不小心禾桶便会来一个底朝天,而方向把握不好又可能一路“转圈圈”。
扒禾桶既为水乡群众提供了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又满足了他们简单淳朴的娱乐需求,表达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对于提高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增强地区凝聚力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项传统体育活动还是研究珠三角早期水乡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样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禾田的减少,机械化耕种的日渐普及,这种传统农具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年轻人已不了解扒禾桶的文化内涵。加上现今丰富的娱乐方式冲击,扒禾桶的传统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保护及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中山市民众镇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把它作为每年水乡运动会其中一项重要的竞技项目,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并传承这项传统活动。现在,每逢端午,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都能感受到扒禾桶活动的刺激与热闹。
又是一年端午季,要不今年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从田间农具“活化”而来的非遗水上趣味运动?
往期回顾
Previously
1.方言与民俗(音频)| 邵启彰:盐步老龙——五百几年历史嘅龙船,仲唔嚟睇下?(佛山南海话)
文字|曹海曼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音频|曹海曼
排版|曹海曼
本期审读|曹海曼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