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非遗(音频)|魏艳:面塑艺术与锣鼓音乐(湖北襄阳话)
襄阳非遗之“面塑艺术”与“锣鼓音乐”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 + 省 + 市 + 县”4级保护体系。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商品化的影响,许多的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慢慢的走向消亡,我们知道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可以加以保护,但是还有很多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个角落被人遗忘了,直至消失。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我们将介绍襄阳的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和锣鼓架子、锣鼓音乐。
面塑,又叫面花、捏面人,是一种指尖上的独特艺术,是以面为主,和成不同的颜色,再以手和其他工具捏成各种各样的形象。
面塑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征伐南蛮时,渡芦江遇狂风,诸葛孔明便以面为料,制成人头与牲礼的样子来祭拜江神。随后,军队就安然渡了江,而且还顺利平定南蛮,所以凡执此业的人都奉孔明为祖师爷。
襄阳面塑,属于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琳为襄阳面塑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自身通过努力,对传统面塑进行了创新,在面塑作品的颜色和保存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创作内容上也由以前的传统历史人物,到现在富有时代气息的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在保存技术上,利用防腐剂和中药结合的方式制成一种新型面塑材料。
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地理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具备独特的韵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襄阳面塑文化这种具有襄阳味的传统美术。
锣鼓
襄阳老河口锣鼓架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襄阳老河口地区的一种传统吹打音乐,主要乐器包括唢呐、咭呐、曲笛;具体包括鼓架、小钗、大锣、小锣、梆子等十多种乐器。老河口锣鼓架子是在雍正三年时期由山西传入,经过不断的加工发展,形成了老河口地方特色的锣鼓演奏艺术。
河口锣鼓
架子
襄阳
传
统音乐
据说在解放之前,很多的香客前往武当山朝圣或者还愿时都会请老河口锣鼓架子队在沿途演奏。用这些传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响强烈、节奏鲜明,非常能够烘托气氛和渲染情绪。用锣鼓架子演奏的传统音乐,有如《十样锦》《金枝令》《清风浪》等。
说到锣鼓音乐,还要说一说酂阳锣鼓,酂阳锣鼓属于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战场锣鼓,为古酂阳历史文化之一。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古老的流传时间最久的传统锣鼓之一。音乐高亢嘹亮、振奋人心,不愧称为“战场锣鼓”。
这两种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经久流传下来的,是襄阳的,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既要塑其“形”,又要炼其“心”,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开发和保护这些快要“失落”的传统文化。
(方言点:湖北襄阳)
往期回顾:
方言点:湖北襄阳
本期编辑:魏艳
本期审读:叶祎祎
责任编辑:甘于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