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徐越:《嘉善方言》写作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作者徐越生活照

学人 |徐越:《嘉善方言》写作手记

有关方言,民间有两句流行语,一句是“语言离我们很近,语言学离我们很远”;另一句是“方言人人会说,写出来人人看不懂”。

两句话都是大实话,说得都很有道理。先说说第一句,语言确实离我们很近,近到就在眼前、就在嘴边,生活中一天都离不开。但是一旦从语音、词汇、语法或语用等方面分析其道道时,非专业人士就得抓狂。正如我在学校上《语言学概论》第一堂课时学生的反映,课本上的汉字个个都认识,但内容看来看去就是看不明白。所以,在没有进入语言学殿堂之前,语言学确实离我们很远。那么,语言学是什么呢?语言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应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一切与语言有关的问题的一门科学。这就是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再说说第二句,方言区人说自己的方言确实很容易,张口即来,连思考的过程都感觉不到。但因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记录方言就变得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有些音根本写不出字儿来,属于有音无字的音节;难在有些字写出来后,当地人反而感觉不对劲儿了,比如文白异读中的白读音;难在汉语拼音不再管用,而管用的国际音标对大多数人来说又是两眼一抹黑;难在其间还夹杂着不少语言学术语。如此这般,地方方言在书面化的同时也就专业化了。加上我们的方言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就拿嘉善方言的声调来说,单字调有7个,这7个调类与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其中有很常见的浊上归去现象,也有很特殊的气流分调现象。两字组连读变调有81种调类组合,合并后仍有40种读音模式。此外,还有三字组和四字组的连读变调,还有小称变调等现象。

所以,要把一种方言较为全面地描写出来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说“终其一生、满是遗憾”也不为过。要把一种方言描写出来,还要考虑其受众面和可读性是一件比难上加难更难的事。在《嘉善方言》的写作过程中,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如果写得太过专业,真是应验了“方言写出来人人看不懂”的话,这肯定不是我的初衷。但要写得像联想体那样海阔天空、洋洋洒洒,也绝无可能。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在专业的框架内尽可能增加受众面和可读性,就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还想把舞跳好。事实上,保持专业性是为了能尽可能系统地把一种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内容描写清楚,而不至于缺胳膊少腿。也为了能尽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描写,增加其文献价值。考虑受众面和可读性是为了能让当地百姓有兴致来翻阅,在阅读中充分感受自己方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对家乡方言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进而更加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

本着这样的思路,写作时作了以下两大调整:一是大量收录方言词语,除了记录读音外,每一条词语均辅之以注解和例句。二是尽量让每一个字都有着落,不至停留在国际音标的专业要求上。但是有本字可写的还是先写出本字,考虑到有些本字可能不太通俗,有些本字的白读音平时可能因不写或少写而不熟悉,均酌情注明音同某字。例如:勚i335:音同“以”。磨损(后跟~塌交关)。肥皂bi13zɔ31:“肥”音同“皮”,“肥”的白读音。有音无字的音节也尽可能用同音字来替代。例如:□ʑia31:音同“邪”。奔跑(一百米~第一)。找不到同音字时尽量写出近音字。例如:□tiɔ55:音近“吊”。用针缝(~纽珠)。

目前,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做得最好的是《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已出版20本,其中有浙江的杭州、金华、江山和遂昌4本)那样,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方言词条为纲,系统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国际音标)、音像(二维码)和解说,以图带文、以词条带音像,图文并茂、词条音像兼备、方言文化并重,既确保很高的专业性,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可看性和可听性。举个例子(二维码仅供示范用):


黄瓜筒[uã13ko55doŋ0]

即黄瓜嵌肉,嘉善特色菜肴。将新鲜黄瓜去皮去籽切段,嵌进肉末,先油煎再红烧。出锅时黄瓜晶莹剔透、肉末清香可口,是一道老少皆宜的家常菜。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方言文化现象正在大面积地快速消失。故在《嘉善方言》脱稿之际,希望能有机会再着手编写一本《嘉善方言文化典藏》,两本书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前者重语言,后者偏文化。

由于受时间、资料和水平所限,不如意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徐越

  2018年8月27日

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嘉善方言》,徐越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9月第一版)

往期链接

1. 学人 | 甘于恩:《粤语与文化研究书目》后记

2. 学人 | 崔山佳:《吴语语法共时与历时研究》前言

3. 学人 | 林伦伦:“方言茶话”四周年生日感怀【转发】

本期编辑:杨悦

本期审读:杨悦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