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特产(音频)| 梁玮浈: 增城四宝之丝苗米(增城荔城白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击蓝字 关注我们


家乡的味道




中学时代曾经看过一个寻亲节目,老人因战乱离家,与家人失联,多年之后记忆也不再鲜活,但唯独记得母亲在她离家前给了她一把自家种的新鲜炒好的米的味道。通过节目组的帮助,她终于凭借这一记忆中家乡的米的味道,找回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手握一把炒米与母亲重逢。



增城

丝苗米




或许是米饭于我实在是太过日常了,我始终无法理解老人为何可以如此清楚地记得炒米的味道。直到我离开增城,在外求学,偶然回家,在饭桌上捧着那一碗米饭的时候我才理解到,原来以前是我太习惯故乡的米的味道了,以至于我没有好好地了解家乡的丝苗米。

/////////


/////////



/////////


都说增城有四宝,荔枝、乌榄、丝苗米和凉粉草。最为增城人所骄傲与熟知的必定是荔枝,而乌榄和凉粉草也凭借其独特的味道,给予了增城人难以忘怀的味蕾记忆。但是如果要问我家乡的味道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丝苗米的味道。

/////////



增城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而增城丝苗米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增城县志》。清朝庚辰年(1820年)版的《增城县志》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而这里的“泉水占”指的就是朱村白水山(今又称白水磜)所产丝苗米。明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有云“在广东增城山顶有瀑布形如白练,故名泉山”,而泉字拆分开来就是“白水”二字,白水山因此得名。研究已证实朱村白水山就是增城丝苗的原产地。




增城丝苗米,呈长粒形、纤丝苗条、油光亮丽、晶莹剔透;质地软硬适中,香滑可口,煮熟后饭粒条状而不烂,粒粒分明,有嚼劲,香味浓郁,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中国米中之王”之称号。当年更是朝廷的贡品。


增城

丝苗米


/////////





增城丝苗米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有人说是栖云大师把云游时收集的优质稻谷品种杂种于白水山而逐渐形成一种优质稻种的。

也有人说是两位道士云游至白水山,见此地有一股紫气升起,且山清水秀,必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处建立寺庙,让僧人播种稻谷,而后育得丝苗米。所以,丝苗米从前也唤“寺庙米”


增城

丝苗米

增城丝苗米曾一度濒临“绝种”,但以宋东海为代表等农业科研人员为挽救与传承增城丝苗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增城丝苗米得以涅槃重生。在2004年,增城丝苗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了增城农业现代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还在朱村街建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农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更是不少网红的打卡点。


/////////

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在还有油菜花看哦)




于我而言,丝苗米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放假回家吃第一口米饭时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的那个傍晚,夕阳西下,漫步经过篮球场,听见场上的男生们用粤语说着一些不太得体却又倍感亲切的词语。所谓乡音,所谓乡物,所谓乡情,大概就是这些吧。

(方言点:增城区增江街道白话)


图源网络(侵删)

文字丨梁玮浈

音频 | 梁玮浈

本期编审丨邵启彰

责任编辑丨甘于恩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1. 饮食文化(音频)| 社金凤:增城丝苗米(增城荔城粤语)

  2. 湖北风物(音频)| 魏艳:襄阳五大地方特产(湖北襄阳话)

  3. 广西风物(音频)| 陈伟霞:钦州特产——瓜皮(钦州钦南白话)

  4. 方言与美食(音频)| 杨力青:射洪特产窝子凉粉(四川射洪话)

  5. 苏北风物(音频)|陆敏:来看看苏通特产叭~(江苏南通话)

  6. 潮汕风物(音频)|庄园园:揭西特产水果——油柑(揭阳揭西灰寨客家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