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月二 | 讲好民俗文化 赓续文化基因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0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龙抬头。



二月二,


千百年来,民间通过地方习俗为不少民俗节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民俗节日以鲜活的形式流传至今,二月二龙抬头就是典型的例子。2022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当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王媛媛副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场“二月二家乡民俗田野调查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1

源远流长的来历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

二月初二



2

各具特色的习俗


1

食龙耳

“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

中国人习惯过节吃饺子,这一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吃了“龙耳”,龙会保佑自己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财源滚滚之意。

2

吃春饼

“咬住龙鳞。”

将吃春饼比作“咬住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巴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里卷上配菜和肉食,如酱肉、肘子等还有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真是鲜香爽口。

3

吃面条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吃面条,也叫吃“龙须”,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这一天人们用吃面条的习俗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


3

二月二家乡民俗田野调查活动


以文叙俗

王媛媛副教授在二月二龙抬头当天,指导学生开展“二月二家乡民俗田野调查活动”。王媛媛副教授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家乡的民俗——炸面糖豆。并呼吁学生以朋友圈的形式回忆自己家乡的节日民俗,通过简单的田野调查形式展现自己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思考。


王媛媛副教授的朋友圈

同学们的朋友圈(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乡音记忆

此外,王媛媛副教授还指导学生利用乡音记录下“龙抬头”节日的民俗,以家乡人最熟悉的语音语调,唤起民俗文化的记忆。







4

源远流长的来历


虽然本次活动仅是一次简单的田野调查活动,但参加了本次活动的学生都收获满满,他们用文字记录下对此次活动的所思、所想,所感。



向上滑动阅览


凌雪琳:

“二月二,龙抬头”,对二月二的记忆大概只有这句俗语了。在媛媛老师的呼吁下,很多同学都发了关于二月二自己家乡的习俗以及趣事,看似几行字对习俗的介绍,却呼唤了很多同学对习俗的重新审视。是的,那些习俗已经演化成生活的一部分,逐渐变得平常,让人们也觉得习以为常。也许对于以后的人来说它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寻常日子吧,但是在老师的号召下,能唤起我们内心对节日的重视,去了解传统习俗的来源以及意义,我觉得很有必要,更有现实性意义。


宋雪瑶:

小时候记忆很多都模糊了,在这次老师的呼吁下,找到了很多儿时的回忆,非常难得。很怕很久以后没有人记得,这些习俗渐渐被人们遗忘。


田舒琳: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以前只知道家里一年中总有一天会制作特殊的吃食也就是土豆粿,但是却从未深究其中缘由。今年的月二在媛媛老师的建议下,去了解了自己家二月二的习俗,才知道原来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是我们一份中华文化的温情,我们早已将文化融进生活,却也应如福楼拜按时看日出,在桔色晨曦中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一般,给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多的仪式感!


陈玉菲:

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渐渐被人遗忘。在跟身边的人讨论了一番之后,我发现大家对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日子并没有多少印象。90后尚且如此,00后、10后甚至20后新生代还会对记得这些传统习俗吗?我不禁陷入沉思,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多少个传统习俗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我想,保护传统习俗文化任重而道远。


李丽怡:

二月二,像是春日的一个讯号,生机乍现,令人精神振奋。人们在这一天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或祭祀,或理发,以祈求新年新气象,一年到头吉祥安康。与从前相比,民间的习俗却是少了很多,或许是生活节奏的改变,让这个节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仍有不少地区的独特习俗流传下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怀念。节日的意义,或许便在于此吧。


5

活动意义


通过回忆家乡“龙抬头”节日的民俗,可以从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领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民俗是民间节日的物质载体,寄托了古老的中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民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利用朋友圈平台传播的形式,使被遗忘的家乡民俗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引起大家对民俗文化的关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END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6BYY 040)。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中国语言文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本科课程《社会语言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思政进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





活动策划、指导老师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王媛媛

本期文案、本期编辑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王嘉烨

视频、图片、出品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谐语言生活调研团队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