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李佳奕:深切悼念陈泽平师【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佳奕的写字板 Author 小佳奕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编按:3月18日是陈府举殡日,为了表示对泽平老师的敬意,特转发其学生的悼念文章。陈泽平先生千古!)
随笔 | 悼念陈泽平师
刚刚听闻噩耗时,是3月15日早上十点多左右。我正带着高二的那群小兔崽子们跑完课间操,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回办公室。看到何帅勇同学发了朋友圈,是钟昆儿学长于2017年发表在《国文天地》的《研途有你,何其有幸》一文,其中详细记录了钟学长和泽平老师的研学交往点滴。帅勇同学以此悼念泽平老师,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心想这消息究竟是真是假?帅勇平日为人朴实,怎么可能开这样的玩笑?直到春晓老师的评论,直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同学们、老师们都在说着“千古”,直到白纸黑字的讣告,我才勉强承认这真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对泽平老师是有特别深厚的感情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比同届的许多同学多上了泽平老师一年课。
研一时,我们文字学专业有两门必修课:《汉语方言调查》和《汉语方言学》,就是泽平老师给我们上的。在课堂上,泽平老师逐个音节教我们学习国际音标,让我仿佛回到了小学课堂:黑板上是泽平老师手绘的舌面元音图,在正确的位置写下对应的舌面元音,辨析相似元音的区别,随后又组织听写、记音,如此细微细致的教学确保我们都掌握了国际音标的听音记音方法。我依旧记得研一那一年的寒假,泽平老师布置给我们的寒假作业是整理自己所在家乡的元音、辅音和声调表,并写出例词。在研一下学期的课堂上,每节课都由两位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的作业,大家一起评判正误。随后,泽平老师又指定冬梅同学为我们做发音示范,指导我们使用《方言调查字表》,对长汀新桥方言的元音、辅音和声调,甚至连读变调又做了更细致的记录和整理。
泽平老师每次上课都是一副和蔼仁慈的模样,学生们任何错误在他眼里似乎都是小事,他总是眯着眼睛,露出因抽烟和浓茶而变得不再洁白的牙齿,乐呵呵地笑着,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直到那节课我和铮铮同学一同汇报福州方言时,难得见到了他大发雷霆的样子。由于我和铮铮都是福州人,因此我们俩汇报的内容实际上没有太多差别。汇报时,泽平老师如同其他同学汇报时一样,站在教室的前门口,抽着烟,静静地听着。待我们俩汇报完毕之后,泽平老师非常不满意我们的作业,大声责问我参考了哪些资料,参考了谁的资料。我一下子被问懵了,一是从未见过泽平老师如此生气,二是我觉得我的作业并非所有同学中最差的,我也确实做了作业,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支支吾吾回答了几句之后,我在眼眶里含着泪里下了课,连着好几天都一直在思考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够好。终于我悟到了,我在搜集福州方言的资料时,囫囵吞枣,看到了梁玉璋、李如龙、陶懊明等学者的文章,唯独忽略了泽平老师就是福州人,并且他就是研究福州方言的大家!至此我懊悔不已,泽平老师也绝不是那种小气的人,因为没有提到他的研究著作就大发雷霆,而是我做研究时在搜集资料方面不够细致、不够全面,也没有注意到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早已过时,应多参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心中对于泽平老师的愧疚让我迟迟不敢向老师道歉,只能长久埋藏在心里。但何曾想到,这句说不出口的话,如今泽平老师却再也听不到了!如果还能回到方言学的课堂上,我又是多希望再次听到泽平老师点拨我、教育我的话语,甚至可以更深刻更透彻,更警醒我一些!
研二时,我听闻泽平老师给博一开设有《历史语言学》课程,便和同宿舍音韵学方向的雷莹同学一起去旁听。研究生上课是在教室里,教室带来天然的威严给学生和老师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边界感。而博士生上课则是在汉语教研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打消了这种边界感。每次上课是泽平老师坐在会议桌的一侧,带着他老旧的课本和几页讲稿,桌面上还放着一大壶只见茶叶不见茶汤的浓茶杯,和一包中华烟。这一包中华烟似乎可以“无限续航”,哪怕只剩最后一根,在我们以为能重享片刻清新时,他又处变不惊地从包里或者怀里再掏出一包未拆封的中华烟,放在桌面上。不一会儿,教研室又成了仙境。
博士生的课程有很大不一样,两周一次课,我们需要提前预习好每个章节几十页的内容,尽力读懂课本,旁批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查找相关资料,下次课堂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随后老师再根据我们的学习成果答疑解惑,补充教学。因此,我们所有学习到的内容完全取决于预习:若没有预习,无话可说,则只能听取别人的成果,毫无收获;若预习充分,则老师会根据你的困惑提出针对性的解答,成长迅速。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研究课本内容,撰写读书笔记和汇报提纲,再用铅笔写好问题点和旁批。一个学年下来竟也收集了一本活页本,真真收获颇丰。泽平老师也能根据我们的水平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我们恍然大悟,但也常常遇到我没能完整领会的情况。他也常常安慰我们:有的问题一时半会不能理解,想不明白,不用着急,可以适当地先放放,过了半年一年再回头看看,那个时候就能想明白了。这种豁然不执迷的治学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碰到不解的问题总是千方百计查资料,试图弄懂,甚至不惜钻牛角尖,但常常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想不明白,或者自以为想明白了,而实际上一知半解,逻辑漏洞百出,甚至曲解概念。此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先放一放”。同时这种“先放一放”的方法并不是完全放弃钻研的“遗忘”,而是记录好整理好问题点,并且在往后的半年一年里时刻保持着学习精进的姿态,等到那时再回头,原先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这是治学之道,同时也是生活之道。在人生境遇困顿迷惑时,也应如此。
在旁听《历史语言学》的过程中,我围绕“荨”“燅”和“燖”字的审音问题撰写了一篇小论文。本是针对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课外整理,试图厘清逻辑思路,没想到我拿给泽平老师看后他竟大为赏识,仔细给我提了修改意见,随后认为我投稿C刊应可以得以发表,并推荐了我一些刊物。但因种种原因,这篇小论文几经易稿,还躺在我的电脑文件夹里没有发表。
摄于2018年11月6日,一次我们刚刚下课,在泽平老师身后一同走出了校园,拍到了泽平老师的背影。哪里想到走路矫健,讲话中气十足的泽平老师竟在三年多后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长久的背影!
研三疫情突袭,毕业后我也仅是匆匆返校补上20届的毕业典礼,随后就不再见过泽平老师。不知道他还有没有为硕士生上课,是否还在黑板上绘制舌面元音图,组织听写小测,不知道他还有没有给博士生上历史语言学,汉语教研室是否还有烟雾缭绕。师大有许许多多这样在学问和为人方面都令人敬仰的名师,只是当我还是学生,还年轻时从不曾想过,这样一盏盏指路明灯竟会有熄灭的那一天!“身在福中不知福”“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这样的道理为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被提及,都要给自己一个狠狠的教训,而自己却从来不长记性!名师以一盏明灯,点亮了千千万万敬仰他的学子心中的明灯,我们必定会守护好心中的明灯,将教诲铭记于心,生生不息。
潜研闽语,探索方言,东西学问相贯,成学界翘楚。
见识清通,性情洒脱,内外品德兼修,乃世间智人。
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泽平老师,您的学生,2020届毕业生佳奕,谨记此文,纪念您,悼念您。
图片、文字:李佳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0届研究生)
本期编辑:王艳
本期审读:童莹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专稿丨甘于恩:哭别陈兄
人物丨陈稚瑶:回忆陈泽平老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