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文化 | 林伦伦:灶前猫·无脚蟹·眠床·铺·铺陈·铺陈被席——潮汕方言与“三言”词语(名词篇)【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伦伦方言茶话 Author 林伦伦

“三言”指的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所辑著的话本集《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潮汕方言的不少词语,直到明清的话本、小说中还保留着。我们从“三言”中就发现了上百个跟潮汕话词义相同的词语。

“三言”的作者冯梦龙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其作品中难免带有当时的江浙方言的特点。吴语跟闽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是“三言”中存在很多与现在的潮汕话相同的词语的原因之一。由于同是古代汉语的分支,虽然地域不同、历史层次不同,是可以存在相同的词语的。“三言”是明末的产物,其语言从总体来看,口语性较强,是当时的语言面貌的真实反映。但我们也只能说,“三言”中的词语,是明代流行的词语,是当时社会上使用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中,有一部分可能产生和使用于明代,但还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中直接继承下来的,其产生的年代,远远早于明代。潮汕方言至今使用的这些词语,就是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保留下来、而在明代的江浙闽一带还使用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

本文为其中的名词篇。“三言”分别简称记为《喻世》、《警世》和《醒世》以节省篇幅。

 


  肩胛(甲)。《喻世·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王立肩胛上中了一朴刀,情知逃走不脱,便随刀仆地,装做僵死。” 又《喻世·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儿举手把婆子肩胛上打一下。”《醒世·金海陵纵欲亡身》:“海陵便照着女待诏肩胛上拍一下。”

“肩胛”一词,汉代以前就有了,写作“肩甲”。《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膺背肩甲间痛。”《说文· 骨部》:“  髆,肩甲也。” 段玉裁注:“单呼曰肩,累呼曰肩甲。甲之言盖也,肩盖乎众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 “胛” 字是后起字,加了个 “月(肉)” 字旁表示是身体部位名称词。

。《喻世·任孝子烈性为神》:“那妇人伺候了几日,忽一日捉得个猫儿,解开胸膛,包在怀里,……由它抓得胸前两㜷粉碎。”《警世· 乔彦杰一妾破家》:“高氏走入房中,看见女儿㜷大,吃了一惊。待女儿穿了衣裳,叫女儿到面前问道:‘你吃何人弄了身体?这㜷大了。’ ”

      “㜷”,今作 “奶”。潮人随普通话读 “奶” 为 nai2,不知其可读 ni6 也。《广韵》上声荠韵一音 “奴礼切”,正与潮音 ni6 吻合。

 另,乳汁和奶妈两义,近代汉语也有。如《醒世姻缘传》:“这晁梁虽是吃㜷子的㜷,一夜倒有大半夜是晁夫人搂着他睡觉。” “㜷子” 即奶妈,也叫 “㜷媪”、“㜷婆”,潮汕话叫 “㜷母”,面称“阿”。清· 赵翼《陔馀丛考· 㜷婆》:“俗称乳母曰阿㜷,也曰㜷婆。……汉以前皆称阿母,至六朝始有㜷婆之称。” 又,奶妈或母亲一义,潮音读阴平声ni1,与《玉篇· 女部》和《广韵》明母支部平声 “莫奚切” 读音吻合。㜷字今简作 “妳”。



 骨殖。《醒世·李玉英狱中讼冤》:“李承祖哭道:‘孩儿如不得爹爹骨殖,料然也无颜再见母亲。’ ” 又《大树坡义虎送亲》:“(林公)打点搜山捕获大虫,并寻女儿骨殖。”《警世·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如果然不幸,骨殖也带一块回来。” “骨殖”一词,晋朝已有。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非老庄之学,故无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于不然之说,而不能自返也。”这里的 “骨殖” 指的是骨架、精神。


 身尸。《喻世·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孩儿死后,将身尸丢在水中。”《醒世 ·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王老员外和女儿一步一颠走回来,见了女婿身尸,哭了一场。” 潮汕话也叫尸体为“身尸”,人跑得无影无踪,说“走到无身无尸”。


 家长。《醒世· 张孝基陈留认舅》:“众家人听得家长声喊,都走拢来看时,过迁已自去得好远。” 又《施润泽滩阙遇友》:“工人知是家长所为,谁敢再言?”《警世·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只见家里小厮叫做秀童,吃得半醉从外走来,见了家长,倒退几步。” 家长,这里指东家、家主,潮汕话指的是店中的伙计对经理的称谓,“长”,潮音dion2(赵2),词义大同小异。形容人形神比较庄重,潮语说:“块形张到dion2 dion2”,“dion2” 应该就是 “长”,言装得像个老板似的。


  

   无脚蟹。《醒世· 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个孤身女儿,无脚蟹。” 又《徐老仆义愤成家》:“(颜氏)哭道:‘二位伯伯,我是个孤孀妇人,儿女又小,就是无脚蟹一般。’ ”无脚蟹,比喻无依无靠的人。如:“你清会欺负无脚蟹定(你就能欺负每人帮忙的人)。”


   灶头。《喻世·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娘子)盛了五个馒头,就灶头合儿里多撮些物料在里面。”《警世· 计押番宝鳗产祸》:“(周三)去那灶头边摸着把刀在手,黑地里立着。” 灶头,指灶台,也叫 “灶山头”。


   灶前。指灶的前面,经常是堆放柴草的地方,也泛指厨房。“三言”中多指厨房。《喻世·任孝女烈性为神》:“春梅在灶前收拾末了,听得敲门,执灯去开门。”《警世·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王兴道:‘姐姐,你寻常说那灶前看见押司的话,我也都记得。’ ” 又《乔彦杰一妾破家》:“高氏急了,无家伙在手边,教周氏去灶前捉把劈柴斧头……。”


  灶下。“三言” 多指灶的前面,灶台的下面。《醒世·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孙大娘在灶前烧火。” “灶下” 一词,晋代已见。晋· 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五:“(端)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前燃火。”汉代辱称厨工为“灶下养”,可知当时也已经称厨房为“灶下”。《后汉书· 刘玄传》:“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着绣面衣、锦绔……,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 清代称婢女或侍妾为“灶下婢”,也以厨房为 “灶下” 也。


  竹编笊篱


  笊篱。《警世· 钝秀才一朝交泰》:“将笊篱笊起沟内剩饭。” 笊篱,漏勺,潮音zao2 loi7(走礼7)。“笊篱”一词,唐宋已见。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忠志》:“ 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银笊篱。”《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问:‘如何是漏?’师曰:‘笊篱。’问:‘如何是无漏?’师曰:‘木勺。’ ”


   祠堂。《喻世·滕大尹鬼断家私》:“(梅氏)只得听凭分析,同孩儿谢了众亲长,拜别了祠堂,辞了善继夫妇。”《警世·桂员外途穷忏悔》:“施还不得已,命苍头开了祠堂……。”这里指氏族公共祭祀祖宗的地方,与潮汕地区相同。“祠堂”一词,汉代已有,但多指祭祀前代圣贤的庙堂。《汉书·循吏传· 文翁》:“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墓所。” 后世沿袭汉俗,而且有所扩大,宗族公祭之祠也称 “祠堂”。


   门楼。《警世 ·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两个奔来躲雨时,看来却是一个野墓园。只那门前一个门楼儿,里面没什么屋宇。”《醒世· 赫大卿遗恨鸳鸯条》:“大卿径望东首行去,见一座雕花门楼,双扉紧闭。”门楼,指大宅院的大门,引申指门第、家庭。《醒世· 张廷秀逃生救父》:“常言道:‘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 ” 这与潮汕谚语“嫁人孬嫁田,嫁田耽误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私。《喻世· 滕大尹鬼断家私》:“赵裁出门前一日,曾与小人酒后争句闲话,一时发怒,打到他家,毁了他几件家私。” 家私,指家庭的日用器物,家具,唐代已见用例。唐· 李商隐《杂纂》:“早晚不点检门户家私,失家长体。” 后来又泛指家产、家财,《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王招宣赎免张士廉罪犯,将家私给还,仍旧开胭脂绒线铺。”按,家私指家具,潮音gê1 si1,家具店叫 “家私铺”。


 老式眠床


 眠床。《醒世·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这番请赏菊花,汪知县满意要尽竟日之欢,罄夙昔仰想之诚。不料是日还在眠床上,外面就传板进来。” “眠床”一词,南北朝已见。南朝· 梁· 陶弘景《冥通记》卷四:“持之(九茎紫茵琅葛芝一斤)南行,取己所住户十二步,乃置眠床头案上。”


 铺陈。《喻世·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自己只带得本钱银两、账目底本及随身衣服、铺陈之类。”《醒世·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室中只用铺陈一副,兄弟三人同睡。”《警世·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乃分付家童,先把铺陈行李发下船来。” 铺陈,指铺盖卧具,元代已有用例。元· 施惠《幽闺记· 皇华悲遇》:“昨日爹到得晚了,驿丞不曾准备得铺陈,把自睡的铺卧拿出来了。” 铺陈,潮音 pou1 ding5(普1藤),也叫 “铺陈被席”,指铺盖。有些地方“铺陈”专指席子。简单搭起来的床叫“铺”(见下条)。


   铺。《喻世· 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王小四也打铺在外间相伴,妇人在里铺上独宿。”《醒世· 吴衙内邻舟赴约》:“夫人又来看视一番,催丫鬟吃了夜饭,进来打铺相伴。”《警世· 苏知县罗衫再合》:“苏胜打铺睡在舱口。” 打铺,潮音 pah4 pou1,“打” 训读为 “拍”,指临时搭个便床睡觉。床和铺现在也可以合起来做双音节词 “床铺”。专用来打铺的 “椅条”(条凳)叫做 “铺椅”,床板叫做 “铺枋”(bang1,帮)。


 

  衫裾。《警世·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京娘心下十分不安,急走去扯住公子衣裾。” 衣裾,即衫裾。《说文解字· 衣部》已收 “裾” 字。“衣裾” 则多见于六朝。晋·曹丕《列异传·谈生》:“(妇)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郭氏)急捉(平子)衣裾,……平子饶力争脱,逾窗而走。”

 

  壁角边。《醒世·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慧娘自觉无颜,坐在壁角边一个劲哭泣。” 又《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赵一郎起初唤丁老儿时,不道赵寿怀此恶念。见他行凶,惊得只缩到一壁角边去。”“壁角”一词,唐代已见。唐 · 谷神子《博异志· 崔无隐》:“师恐立于壁角中。”唐· 薛渔思《河东记 · 申屠澄》:“于壁角之下,见一虎皮,尘埃积满。”

     

 

   篾。竹子剖成的长条薄片,外层绿色者叫“篾青”,“篾青”之下叫“篾瓤”。《喻世·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僧儿见叫托盘儿入茶坊内,放在卓(桌)上,将条篾黄穿那儿。” 老竹子的皮儿,潮汕话叫做“篾青”(bhih8 cên1),“篾青” 之下叫作 “篾瓤”(bhih8 neng5)。称竹皮为“篾”,先秦已然。《尚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 唐 · 孔颖达疏:“ ,析竹之次青者。”

 

 色认。《醒世·陆五汉硬留合色鞋》:“止记得你左腰间有个疮痕肿起,大如铜钱,只这个便是色认。” 色认,色记,记号。


       温馨提示:拙著当当网已预售,首月定量促销价仅五折34元,预计5月6日发货。


  【延伸阅读】

1、尖担担春盛 · 虼蚤咬脚臁——潮汕方言与元曲词语(名词篇)

2、暖炉·鹅脘·外家头,田垾·蚊蠓·东司头——潮汕方言与宋代诗词文章·名词篇

3、潮州底处所,言语似唐音——潮汕方言与唐代诗文·韩愈


【图片说明】

本文插图图片均来源于百度网络资料,特此鸣谢!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