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暖炉·鹅脘·外家头,田垾·蚊蠓·东司头——潮汕方言与宋代诗词文章·名词篇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4-09-11

宋代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朝代,也是文学创作体裁之一的词创作、传播的高峰期,词作者群星灿烂,除了上面写到的苏轼、陆游之外,还如辛弃疾、黄庭坚、秦观、柳永、李清照……等。还有其他门类著作和文章,我们未能一个一个地写,只能把在宋代的诗词、文章找到的潮汕方言至今保留的、普通话已经基本不用、或者很少用到的词语按词类的不同举例介绍给大家,这篇是名词类。


 

人相。宋· 陈善《扪虱新话·读法华经得相法》:“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人相,原为佛家语,偏指人的相貌、风度,《维摩诘经 · 讲经文》:“好个聪明人相全,忍教鬼使牛头领。” 相家也以 “人相”指人的相貌,唐·皮日休《相解》:“今之相工,言人相者,必曰某相类龙……某至公侯。” 潮汕话的“人相”,音nang5 sion3,不仅指外貌,也指人的内在的东西,所指范围更大。如说:“你者人相,了就呾爱去考博士”(就你这个样子,居然说要去考博士)。

大官,大家,大家官。宋· 王楙《野客丛书》云:“吴人称翁为官,称姑为家。” 翁,指丈夫的父亲,潮语叫“大官”,潮州、汕头音为da2 guan1(打肝),揭阳音为 dua7 guan1(舵7 肝)。这大概是江浙一带方言。清· 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天子为官家,而妇人称舅亲亦曰为官家。按马令《南唐书》:‘元宗好游,李家明常从,初皇帝加爵,而恩未及臣下,而置酒殿中,家明俳优戏为翁媪列坐,诸妇拜礼颇繁,翁媪怒曰:自家官,自家家,何用多拜耶?元宗笑……。’注云:‘江浙谓舅为官,姑为家’。”今人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亦云:“官家除称帝王外……吴人又以之称翁姑。” 其实,不止吴方言,闽方言也如是,潮汕人合称“大家官”,不称“大官家”,大概是因为避与官家(官府)相混也。

 

外家。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大宝元年》:“犯者刑及外族。” 胡三省注:“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 金· 刘瞻《春郊》诗:“寒食归宁红袖女,外家纸上看蚕生。”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 外家均指娘家,与潮汕话同。潮汕话也称“外家头”。

 

阿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 宋· 张文潜《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与妗字…... 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集韵》去声沁韵:“俗谓舅母曰妗。”巨禁切。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七:“《辍耕录》言‘婶妗字非古,吴音世母合而为婶,舅母合而为妗耳。’ 此说良是。” 今查《广韵》去声沁韵确无“妗”字,可知“妗”字宋代始有之说是。宋代以后继续沿用之,如《醒世姻缘传》第八二回:“吃毕,同狄希陈到了相主事宅内,见了母舅妗子合相主事已毕,你问我对,说了前后始末根由。”《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儿少受舅妗抚育,尚无寸报。” 妗,潮音gim6(今6),俗语有“姑姨舅妗”(泛指亲戚)等。

 


新人。宋· 吴自牧《梦粱录》:“凡嫁娶,两新人并立堂前……” 这里指新郎新娘两位。潮汕话的“新人”专指新娘子,俗语谓人假装规矩听话为:“张三日新人样。” 新郎则另叫“新人爹”。“新人”专指新娘子,大概是明清的吴闽方言词,明· 郎瑛《七修类稿》:“楚人娶妇何喧喧,高堂十日排酒筵。亲戚回头小姑起,传道新人短而喜。” “吴人娶妇长者爱。纱笼前引扶入门。新人长大媒人尊,金马丁东步摇转。”《警世通言·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新人若向新郎诉,只怨亲夫不怨天。”《古今小说·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开眼看时,画烛辉煌,照见上边端端正正坐个新人,不是别人,正是故妻金玉奴。”以上各例的“新人” 特指新娘子,与潮汕话完全相同。

 

 珠娘。宋 · 周亮工《闽小记· 珠娘》:“福州呼妇人曰珠娘。” 潮州、汕头、澄海一带叫女人为ze1 nion5,潮阳则叫zu1 nion5,源头可能就是“珠娘”。例:“许溪墘群珠娘在洗衫(溪边有一群妇女在洗衣服)。” 姑娘、小女孩叫 “珠娘囝”。“珠娘”的叫法,至迟南北朝已有。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辞海》采用了这个词源,《辞海·语词分册》:“古时闽粤一带称女孩儿为珠娘。”又“珠”字潮语今文读为zu1(朱),白读可作ze1(书)者。又今潮阳、惠来等县“珠娘”之“珠”仍读zu1(朱),与“珠娘”之称相合。

 

 

 幺厘。宋· 曾巩《福州谢到任表》:“躬神圣之姿而兼容小善;履富貴之极而深达下情。在于隐恤之心,岂间幺微之迹。” 又宋·陆游 《绍熙辛亥九月四日雨后白龙挂西北方复雨三日作长句记之》诗:“发毛惨凛谁復支,性命幺微不禁吓。”

以“幺”为小汉魏六朝就是了,《说文·幺部》:“幺,小也。”晋· 郭璞《尔雅图赞· 萤文》:“熠熠宵行,虫之微幺。” 《广韵》平声萧韵:“幺,……小也;” 於尧切。微小,一点点儿,潮汕话叫“幺厘”,说话一点都不靠谱叫做“无幺厘”。又以“一”为“幺”,扑克里的A叫 “幺”,如 “红桃幺”、“梅花幺”,“101” 叫 “幺零幺” 等等。清·顾炎武《日知录· 幺》:“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名之……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谓一为幺是也。” 可见以“幺”读“一”也非潮汕话所独有。

 

 薄饼。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谚云:薄饼从上揭。”《北平风俗类征·岁时》:“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罗振玉《杂说》引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长沙寺九子母神,四月八日,无子者供养薄饼以乞子。” 说正与潮汕话合。又“薄”字又专作“馎”,《玉篇· 食部》:“馎......馎饼。” 此条也可证,魏晋南北朝已有吃薄饼之俗。

 

 

暖炉。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吕元明《岁时杂记》:“京人十月朔沃酒,乃炙脔肉於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旧式暖炉用金属制成,中间置一小筒贮火炭,四周放以汤和菜,食久不冷。“暖” 字今潮音读luang2(栾2),如“温暖”、“取暖”等。但“暖炉”的“暖”音ruang2 (而婉切),“暖”声母属泥母,泥母字潮汕音有与日母字混读的现象,如泥母字读r-的有“溺腻酿尿挠赁”等,此正合古音“泥娘归日”之规律。

 

  饭床。宋· 刘颁《中山诗话》:“政事堂有黑漆大饭床,长五六尺。” 饭桌,潮汕话叫“饭床”,与宋人相同。也叫“食饭床”,《何东记· 板桥三娘子》:“板桥三娘子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 潮语把台都叫“床”,除了“饭床”之外,还如“书床”(写字桌)、“乒乓床”(乒乓球桌)、“眠床”等。

 

竹筅。宋· 吴自牧《梦粱录 · 诸色杂货》:“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竹帚、筅帚。” “筅帚”,用竹丝制成的洗刷用具,就是潮汕人用以刷锅等的“竹筅”如:“买支竹筅来漱鼎(买把筅帚来刷锅)。” 《广雅·释器》:“䈾,谓之筅。”王念孙疏证:“䈾,即今之刷锅帚也。”《玉篇· 竹部》:“筅,苏典切,筅帚。”“筅” 潮音coin2(千2)字亦作“箲”,《广韵》上声铣韵:“箲,洗帚,饭具;筅,同上。” 苏典切。《集韵》上声铣韵:“箲,饭帚,或从先。” 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

 


东司(东厮,东厕。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五出: “夫人,生得好时,讨来早辰间侍奉我门汤药,黄昏侍奉我门上东司。” 也叫东司头,即茅坑,潮汕谚语有:“新东司好放屎”(新厕所,喜欢用,比喻喜欢用新买的用具)”等。歇后语:“东司头老石部——愈老愈臭”(茅坑里的石头——越老越臭,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年纪越老越是恶劣)。

宋朝之后的例子就更多了,《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定眼再看时,却是史大汉弯跧蹲在东司边。” 也写作东厮(普通话读sī,潮音可读作si1),《醒世恒言· 李汧公穷邸遇侠寄》: “原来支成登东厮去了。” 又写作东厕(普通话也读sī,潮音也可读作si1),《水浒传》第六回:“还有那些管塔的塔头……管东厕的厕头,这个都是头事人物,末等职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此必有人家干甚紧事,带了来用,因为上东厕,挂在壁间,丢下了的。”今潮汕乡间,犹谓上厕所为“上东司”。

 

。宋· 吕渭老《圣求词·千秋岁》:“宝香盈袖。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裥如眉皱。” 《广韵》去声裥韵:“裥,裥裙。”衣裙上的褶子,潮音goin2(肩2),《集韵》去声裥韵:“裥,裙幅相厕也。”又上声产韵:“衤简,……或省作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束一条黑纱百裥裙,里面衬的是白官纱裤子。”


  

乡里。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李)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大赈贫乏。” 宋· 洪迈《夷坚乙集》卷七:“天未晓,(张翁)亲送之出城,亦未尝问其乡里姓名也。” 先秦时只说 “里”,《诗· 郑风·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汉· 扬雄《答刘歆书》:“田仪与雄同里,幼稚为邻,长艾相爱。” 大约在魏晋时“乡里” 同用为双音节词。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 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赵泰)精思典籍,有誉乡里。”

 

田垾。宋· 叶适《庐山钱公墓志铭》:“沟垾牛犁,逾月皆具。” 田垾,田园里的小堤,《玉篇·土部》:“垾,胡肝切,小堤也。”《广韵》去声翰韵:“垾,小堤。” 侯旰切。寒、翰韵字潮音文读为-ang,白读为-uan,“垾” 字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有专家考证,更古老的本字是“岸”,但我觉得方言书写还是写 “垾”好。

 

。宋· 王禹《和杨遂贺雨》:”厥田本塗泥,坐见生尘氛”。塗,潮音tou5(土5),泥巴、泥土等。这是个很古老的词语,《易· 睽》:“睽孤见豕负塗,载鬼一车。” 高亨注:“塗,泥也,负塗,背上有泥。”《尚书·禹贡》:“厥土惟塗泥。”《庄子· 秋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以尘为饭,以塗为羹。”《广韵》平声模韵:“塗,塗泥也。”同都切。“塗” 字文读为tu5(途),白读为tou5(土5)。按,塗、涂俩字本不同义,今简 “塗” 作 “涂”,“涂”也有了泥土义。但建议泥土一义,还是写作“塗”好,如澄海塗城、池塗(池塘里的泥)、花塗(用来种花的泥土)、电塗(电池)、塗下(地上)等。


 


 鹅脘。宋· 王衮《博济方·香芳散》:“调顺中脘,平和胃气。” 脘,原指人的胃府。《素问·五常政大论》:“胃脘痛。”《玉篇· 肉部》:“脘,古卵切,胃脘。”《广韵》上声缓韵:“脘,胃府。” 古满切。缓韵字潮音可读-eng韵母,如“断算卵”等,“古卵切”正好切geng6(近),如 “鹅脘” “鸡脘” 等,俗语有“㾪鹅大肝脘”,今普通话读wǎn,反而不合古音。

 

水鸡。宋· 赵德麟《侯鲭录》:“水鸡,蛙也。” 元曲《黑旋风》剧二:“今日造化低,惹场大是非,不如关了殿只去叼水鸡。”水鸡,就是青蛙,潮汕俗语有“老水鸡倒旋(喻人去而复返)”。

元明清近代汉语,南方不少地方是叫青蛙为 “水鸡” 或者 “田鸡” 的,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四十:“蛙……一名田鸡,一名水鸡。”《说文· 黾部》:“奚黾,水虫也。” 段玉裁注:“盖犹中国之食蛙,谓之水鸡也。” 清· 梁章钜《浪迹续谈》:“水鸡,一名石鳞……”《事物异名录》卷四十:“蛙,一名石鳞鱼。”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有“水鸡”条目。由此可见,称青蛙为“水鸡”的大概还有不少地方。

 

  

 蚊蠓。宋· 王禹偁《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虚凉集鸥鹭,爽垲无蚊蠓。” 蚊子,潮汕话称蚊子为“蠓”,音mang2(莽),又称小蚊为“乌蚊”,合称为“蚊蠓”,加上苍蝇就是“胡蝇蚊蠓”。蠓,原指小蚊子,也叫蠛蠓,蚋,先秦就有了。《列子·汤问》:“春夏之日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宋玉《小言赋》:“凭蚋眥以顾盼兮,附蠛蠓而遨游。” 南朝· 梁何逊《苦热》诗:“蝙蝠户中飞,蠛蠛窗间乱。” 皮日休《文薮 · 正尸祭》: “可以蠛汉蠓魏。”又“蠓”,《广韵》上声董韵字音“莫孔切”,潮音文读mong2(蒙2),白读mang2(莽),正与此音合。


 油麻。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胡麻直是今油麻,更无他说。”又“(海蛤)大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 《崖州志》卷三:“芝麻,……俗称油麻。” 按 “油麻”之称,因其能榨油而得,原称“脂麻”,“脂” 亦 “油”也。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十四:“芝麻,《谷谱》作脂麻。” 谚语有“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比喻听不进去话)、“油麻无枝鸟唔歇”(比喻人家找你肯定是有原因的)。

 

  

  菠薐(波棱、波稜)。宋·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刘公《嘉话录》曰:‘菠薐菜,西国有僧将其子来,韦绚云,岂非颇陵国来,语讹为波棱。’ ” 南朝· 梁· 顾野王编著的字书《玉篇· 艸部》中已收录此词:“菠,博何切,菠薐。” “薐,勒登切,菠薐。” 由此可知,菠菜在南朝之前已传入我国,菠薐乃是外来词的译音。《唐会要·泥婆罗国》:“(贞观)二十一年,遣使献波棱菜、浑提葱。” 波棱、波稜、菠薐,都是同一音的不同译写,《汉语外来语词典》谓其来自尼泊尔之古名Polinga,也即韦绚所云之“颇陵国”。知道了菠薐,就不要写作 “飞龙” 了。

 

吉贝。宋· 方勺《泊宅编》卷三:“闽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实即开,露白棉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捍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织为布,名曰吉贝。” 棉衣也称“吉贝裘”,宋· 陆游《天气作雪戏作》诗:“细纳兜罗袜,奇温吉贝裘。” “吉贝”,音ga1bua3(胶播),木棉棉絮也称“ga1 boh4棉”,用“ga1 boh4棉”织成的土布也叫ga1bua3(胶播),如“ga1 bua3衫”。

吉贝,古代外来词,源于梵语的kapãsa或马来语的kapãs,古时兼指棉花或木棉,多混淆不清,《梁书•诸夷传•林邑国》:“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纷布不殊。”《本草纲目•木•木棉》:“木棉有两种,似木者名古贝,……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 此指棉,也指布。”又“吉贝”因是译音词,所以与汉字原读音不完全相合。

 

 桡。宋· 岳珂《桯史· 施宜生》:“余数旬,持桡夜济宜生于淮。” “桡”,先秦就有用例了,《楚辞· 九歌· 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荪桡兮兰旌。” 王逸注:“船小楫也。”《淮南子· 主术训》:“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也。”后代也能见到用例,《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兰桡画桨,锦帐高帆。” 《玉篇· 木部》:“桡,如昭切;小楫也。”《广韵》平声宵韵:“桡,楫也;” 如招切。正与潮汕话rio5(尿5)相合。今以之称划龙船的小木桨。如:“一只龙船十六支桡(一条龙舟配有十六把木桨)。”




【延伸阅读】

1、潮汕方言与宋代文学作品· 苏东坡

2、食有淖糜犹足饱,目涩常恨到床迟——潮汕方言与宋代诗文· 陆游

3、潮州底处所,言语似唐音——潮汕方言与唐代诗文·韩愈


【图片说明】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百度网络资料,特此鸣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林伦伦方言茶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