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有淖糜犹足饱,目涩常恨到床迟——潮汕方言与宋代诗文· 陆游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4-09-11



陆游(1125-1210年)是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都有很高成就。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但同时也有不少很接地气的诗词作品,语言平易晓畅,其中不少词语潮汕方言至今仍然使用着。

 

陆游《戏遣老怀》诗:

阿囝略如郎罢老,

稚孙能伴太翁嬉。

 

,是个古闽语词。唐· 顾况《囝》诗:“囝生闽方,闽吏得之……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原题解云:“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集韵》:“囝,九件切,闽人呼儿曰囝。”“九件切”,潮音文读为giang2(坚2),白读为gian2(件2),还变音读为an2(揞2,方言俗字通常写作“嗳”),并组成了 “an2-6 gian2”这样的双音节词。闽南话也有 “kin kiã” 和 “kin ãn”(国际音标)这样的双音节词。

陆游《示儿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翁” 就是你的父亲。这个义项汉代已见,《史记 · 项羽本纪》:“汉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唐宋时代还保留着这个义项。唐 · 王梵志《一种同翁儿》诗:“一种同翁儿,一种同母女。” “翁” 均指父亲,《广雅· 释亲》:“翁,父也。” 正合此例。到了潮汕话这里,指父亲、老者读ong1(屋1);又读ang1(氨),移称指丈夫,夫妻称 “翁姐”。

姐,原指母亲,可能是古代南方方言。《说文·女部》:“蜀谓母为姐。”《广雅· 释亲》:“姐,母也。”《广韵》上声马韵:“姐,羌人呼母。” 兹野切。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宪宗不妒忌之行》:“上尝语宪宗曰:‘极知汝相同劳苦,与后进者出,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 姐姐,指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当代仍有以 “姐” 称母亲的方言,余心乐《赣西北方言词考释》谓:“今武宁东北部呼母为‘阿姐’。” 姐妹的“姐”,潮音zê2(这);“翁姐” 和 “小姐” 的“姐”读zia2(者)。“姐”与“翁”一样,是上辈的称谓下移。

 


陆游《陆孺人墓志铭》:

孺人年七十有四,以淳熙十二年正月己丑卒……(有)丈夫子三人……女子四人。

 

丈夫子三人”,即有三个儿子。男人称为“丈夫”(da2 bou1,打埠),男孩(儿子)为“丈夫子”(潮语作“囝”,gian2),先秦就有用例了。《战国策· 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管子· 地数》:“凡食盐之数……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丈夫” 与 “妇人” 对举,泛指成年男子无疑。也有指男孩的用例,《国语· 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孔子家语 · 七十二弟子》:“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 今果然。” 后代更有“丈夫子”的说法,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吾育丈夫子五人,诸孙亦有丁壮者。” 清·王韬 《淞滨琐语·金玉蟾》:“姬封夫人。生丈夫子二,皆早贵。” “丈夫子”,犹潮汕话言“丈夫囝”。

又“丈夫”,普通话指男性配偶、与妻子相对时,潮语文读为ziang6 hu1(仗肤),指男人时白读为da2 bou1(打埠):文白别义。男孩称“丈夫囝”,也称“兜囝” ,“兜”是“丈夫”二字的合音(da2 +bou1 =dao1)。

 


陆游《秋雨》诗云:

残年不觉日月逝,

病骨惟愁霜露侵。

常有淖糜支旦暮,

一毫宁复少年心?

 

又《龟堂独坐遣闷》诗有句云:

食有淖糜犹足饱,

衣存短褐未全贫。

 

淖糜,指稀粥。这大概是唐宋时语。唐· 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养庶老,颁淖糜暖帛之资。” 宋· 钱穆父《赠秦少游》诗:“西邻为禄无多少,稀薄才堪作淖糜。” 又“淖”入声药韵一音 “尺约切”,与潮音cioh4(尺)正相合。淖糜,潮音 cioh4 muê5(尺妹5),很稀的粥,也叫“淖饮(am2)糜”,如“日昼食两碗淖(饮)糜定,只阵肚困死(午餐只吃了两碗稀粥,现在肚子很饿)。”


     

      陆游《醉歌》诗:

醉倒村落儿扶归,

瞠目不记问是谁。

 

 “瞠”字古汉语有惊视而目瞪口呆的意思,潮音têng5(腾),瞠目结舌的样子,潮汕话叫“目瞠瞠”。《庄子 · 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口茄目瞠面如土,諕杀那诸僧和寺主,气喘不迭叫苦。” 又 ”瞠” 今潮汕人多误读为tang5(虫),其实“瞠”《广韵》平声庚韵作“丑庚切”,庚韵字潮音文读应作-êng,如“更(更替)亨英平评等卿迎”等,“瞠” 音têng5是符合规律的。

 

陆游《幽居遣怀》诗:

大患元因有此身,

正须枵腹对空囷。

 

 宋· 范成大《次韵陈季陵求韵》诗:“宝玩何时救大患,正须枵腹对空囷。

枵腹”,空肚子也。《说文· 木部》:“枵,虚也。” 段玉裁注:“木大貌……木大则多空穴。” 引申指腹中空无食物。” 《新唐书· 殷开山传》:“公等勿与争,粮尽众枵,乃可图。”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又“枵”《广韵》平声宵韵音 “许娇切”。晓匣母字潮汕话有读零声母者,故“枵”潮音为iao1(妖),与《广韵》吻合。潮汕话说肚子饿为“肚枵”,“个肚枵过老猫虎”(肚子比老虎还饿),肚子饿的人老认为自己能吃很多东西(怕东西不够吃),形容之为“枵人目孔阔”。

 


陆游《午寝》诗:

眼涩朦胧不自支,

欠伸常恨到床迟。

 

很生动可爱的诗句,“眼涩” 即潮汕话的“目涩”。这是唐宋时语, 唐·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 目涩,潮音mag8 siab4(忙8 涉4),眼困,很想睡觉。

 

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诗:

虚窗熟睡谁惊觉,

野碓无人夜自舂。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说文 · 石部》:“碓,所以舂也。” 段玉裁注:“舂者,捣粟也。杵臼,所以舂。……不用手而用足,谓之碓。” 汉· 桓谭《新论 · 离事》:“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 由此可见,碓、臼等舂米粟之工具,汉代已经成熟,而且21世纪之前的潮汕地区犹然。舂碓,潮音 zêng1 dui3(钟对),用碓、臼舂米。

 


陆游《入蜀记》第三:

渔人依石挽罾,

宛如画图间所见。

 

,潮音zang1(赃),一种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扳罾,潮汕话叫“拗(ao2,欧2)罾”。这种捕鱼的网具,先秦就有了。《庄子· 胠箧》:“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楚辞·九歌·湘夫人》:“罾何为兮未上?”《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风土记》:“罾树四植而张网于水,车挽上下之,形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 乞丐妇重配鸾俦》:“怎奈此女乃旱地上生长,扳不得罾,撒不得网……” 又《说文·网部》:“罾,鱼网也。从网曾声。” “曾”字作姓用时今潮音zang1(赃),与“罾”同音。

 

陆游《村舍》:

山高正对烧畲火,

溪近时闻戽水声。

 

又陆游《喜雨》诗:

水车罢踏戽斗藏,

家家买酒歌时康。

 

,潮音hou3(侯3),用手或戽斗等用具泼水,如“戽水上田”。宋朝之前已见用例,唐·贯休《宿深村》:“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  用来戽水的器具叫“戽斗”(hou3 dao2)。《玉篇·斗部》:“戽,抒水器。”《广韵》去声暮韵:“戽,戽斗。” 音义皆合。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尹少稷强记,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尝于吕居仁舍人坐上记历日,酒一行,记两月,不差一字。

 

宋· 庄绰《鸡肋篇》卷下:“历日中治水龙数……乃自元日之后……。” 古代汉语的“历日”即指皇历。《梁书· 傅昭传》:“(傅昭)随外祖母于朱雀巷卖历日。” 唐· 太上隐者《答人》诗:“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道:‘娘子家有历日么,借与老身看一看,要选个裁衣日。’ ” 这些“历日”,潮音读lah8 rig8(腊仁8),也叫“历日头”,普通话叫做“老黄历”。新历的日历,现在都叫 “rig8 lêh8”了。



【延伸阅读】

1、潮汕方言与宋代文学作品· 苏东坡

2、潮州底处所,言语似唐音——潮汕方言与唐代诗文·韩愈

3、大家无话新妇儫 ——潮汕方言中保留的《世说新语》词语(亲属称谓篇)

【图片说明】

文中插图除第四张外其余均源于百度网络资料,特此鸣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林伦伦方言茶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