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音的故事(三十六)| 朱晓农:没有音标符号之前:戴震的故事(连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戴震(1724 -1777),字东原,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

我们讲元音,首先要有一套表示元音的符号:a, o, e, i, u 等等。这些元音符号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但是能够发展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看咱们中国历史上研究语音的。中文是方块字,不是字母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基本上是不表音的。所以咱们历史上研究语音的就特别别扭,不知道该用个什么东西来表示元音(还有辅音)。早在隋唐宋,我们就开始了语音研究,那时还没有元音的概念,有的是“韵”’和“摄”的概念。韵也就是后来的“韵母”,“摄”也就是后来曲艺里的“辙儿”。表示一个韵母,比如 /iaŋ/ 韵,就从该韵中选取一个代表字“阳”字来表示,又如 /u/ 韵,就用“模”字来表示。

这种方法发展到清代中叶达到了顶点,当时的乾嘉学派主要研究两千多年前《诗经》里的韵母。主要有两大派,有一派叫“审音派”,学术带头人叫戴震。他研究的结果怎么表达呢?也就是《诗经》里的韵母都该怎么念呢?戴震选用了一些零声母字来表示,如:



1
23
4
5
6
7
8
9

 




 亿 [音]


传统上使用代表字的好处是这些字大多是常用字,谁都能念。念出来以后,大多靠悟性能猜出个大概其。戴震是安徽休宁人,按他的这种办法,大约是把他那儿的读书音来表示孔子时代的读书音的韵母。“乌”大约表示 u,“阿”大概是a。

但是使用这种办法的缺点更是严重。首先,各地的读音不同,各念各的,比如“阳央”,现在的方言固然大部分都还保留着隋唐时的读音:iaŋ,就像北京话、上海话等,但是广州话就有些变异了,他发成 iæŋ。最离谱的是温州话,竟然发成 i:“太阳”就是 tha  i 了。

其次,各种音之间的细微差别,或者无差别,都说不清楚,比如戴震心目中的“噫”和“衣”是不是都是 i,还是稍有区别?

戴震有时心里感觉到点什么,但却没有办表达比如阴声阳声,他说阴声犹击石成声也,阳声犹击金成声也”。现在我们知道,阳声就是有鼻音尾的韵,阴声就是元音尾韵母。这么简单的情况,但戴震就是说不清楚,越说越糊涂,到最后不得不回到阴阳五行老套子,说阴声如气之阴,如物之雌,如衣之里”,阳声如气之阳,如物之雄,如衣之表”。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古代有而现代无的音那就更难表示了。唐代的译经和尚们曾经想了些办法,比如用加偏旁创新字的办法,或下加小字的办法等。

乾嘉的另一派是“考古派”,就更束手无策了。他们一位代表人物段玉裁(戴震的学生),根据《诗经》押韵,发现“支脂之”这三个现代同音字古代是不同音的,也就是要分成三个不同的韵部,这是清代古音学中的一大成就。但他们各自具体该怎么念呢?段玉裁是百口莫言,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临终仍难以释怀。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END

本期编辑|刘敏

本期审读|刘敏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语音的故事(三十五)| 朱晓农:古无轻唇音:钱大昕的故事(连载)

语音的故事(三十四)| 朱晓农:国学崇山的巅峰:顾炎武的故事(连载)

语音的故事(三十三)| 焦磊:格林童话和格林定律(连载)


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