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李蓝、甘于恩: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前言(附会议论文目录)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研讨会合影)





前  言   

12月的羊城,略有寒意,但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拥有107年历史的暨南大学,迎来了海内外数十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有幸与全国方言学会合作承办这次语言学的盛会,一起探讨汉语方言学学术问题。方言学界老中青三代学人,济济一堂,将极大地促进汉语方言研究事业,极大地提升暨南大学方言学科的影响力,也将有效地促使社会提高对方言研究的认知。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在詹伯慧、李如龙、饶秉才、陈慧英等老一辈方言学家的带领下,中心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岭南方言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08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为第五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暨南大学的汉语方言研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具备了更为强劲的学术动力。目前,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设立中心下设6个研究室(部):岭南方言研究室、地理语言学研究室、海外汉语方言研究室、发音语音学实验室、语言智能技术实验室、语言培训及应用部,在语言资源、地理语言学、海外汉语方言、实验语音学和语言技术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地理语言学研究所(院属建制)也刚刚成立。2009年以来,甘于恩、范俊军、陈晓锦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获得优秀的结项等级,甘于恩、范俊军获得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近期,以詹伯慧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又获得2013年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方言中心在南方地区和印尼、马来西亚设立了科研工作站(联络处),与美国、英国、荷兰以及港澳台的相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出版5期《南方语言学》年刊,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这为中心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利条件。


当然,中心的发展尚有不足,需要向国内外的兄弟院校和各位先进学习。这次在暨南园举办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编印会议论文集。尽管工作量巨大,但能够将会议的文档编印成册,供各位研讨,这无疑是一笔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我们相信,经过3天的讨论,会议一定可以取得预期的成果,一定可以集思广益,将方言研究事业推向深入。


希望各位带着愉悦的心情而来,载着满满的收获而返。祝各位朋友在广州身体健康、研讨顺利、万事如意!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


召集人:李蓝  甘于恩

2013年12月5日


(时任方言中心主任甘于恩教授致闭幕词,2013年12月15日)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目录(按音序排列)


(一)开幕式大会报告(按宣读顺序)

李小凡:闽方言中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

彭小川:试论广州话“嘅”系句末语气助词的复杂性问题

刘俐李:汉语方言自然口语有声基础语料库建设(大会专场之一)

李  蓝:语言所方言处理系统4.0版升级概述(大会专场之二)

鲍厚星:重温李荣先生关于必须重视白读调查的论述


(二)闭幕式大会报告(按宣读顺序)

刘丹青: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

李  炜: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明清南方汉语研究(大会专场之三)

汪  平:关于语料采集的新思维

麦  耘:观察语言关系和语言变迁的不同维度——谱系分化,接触影响,自然演化

游汝杰:泰国潮州籍华裔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乔全生: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方言字汇》在晋语史研究中的价值

陈晓锦:海洋方言论


(三)分组论文目录(按姓氏音序排列,含博硕士研究生论文。名字右上角带*者,未到场宣读论文)


1

白  杰、陈雅莉*

美国粤语听力水平测试现状

2

白静茹

山西吕梁方言影疑声母的分合及演变

3

蔡国妹*

闽语莆仙话“乞”的语法化路径

4

昌梅香*

江西赣语云楼方言的“动+得+趋补”结构

5

曹慧萍*

湘南宜章竹渚土话语法特点

6

曹晓燕

再论无锡方言单字调/无锡方言普通话的语法问题

7

陈  晖

声母韵母的今读音对声调的影响

8

陈  凌

湖口方言完成体层次分析

9

陈  彧

河南新县北部方言的声调问题

10

陈李茂

化州那务话的小称变调

11

陈丽冰

福建宁德市(蕉城)方言声母类化规律及其制约因素

12

陈荔闽

莆仙方言复合趋向动词的合音现象

13

陈曼君

惠安方言不带方所宾语的双宾句

14

陈荣泽

西安阎良谭家堡山东话语音的内部差异

15

陈山青

汨罗湘语中的虚成分“里”“俚”“哩”

16

陈淑梅

鄂东方言的“V也V得”结构

17

陈小枫

广西防城粤方言的完成体标记

18

陈新潮

湖南新化方言的两种变调

19

陈玉洁

商水方言中的“了[liao55]”和“了[le0]”

20

陈云龙

雷州话与电白黎话的语音差异

21

陈泽平

闽东福安话半元音声母的由来

22

陈忠敏

论上海话中的一个回头音变——兼论由语言接触音引发的音变特点dz/z-dz/z

23

崔山佳

“数量+头”用法历时共时考察

24

戴昭铭

现代汉语方言学史研究刍议

25

邓盛有

台东关山四海话的研究

26

邓小琴

粤语方言字词典所收粤方言特殊用字及其使用现状分析

27

邓永红

湘南6县土话基础音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8

丁崇明

昆明方言方位词系统及方位介词“朝”等特殊句法现象

29

董忠司、甘于恩

方言腔调、移民与音韵概念的相关性----台湾彰化县芳苑乡二林镇的地理语言调查的启示

30

杜晓萍

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

31

杜依倩

海口方言动词的体貌

32

段亚广

河南中西部方言一种子变韵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33

范慧琴

晋语五台片的阴平和上声

34

范俊军、彭志峰

语言有声资源联盟网络平台介绍

35

方小燕

广州话代词回指及其句法特征

36

房日亮

山东日照方言的语气词

37

冯青青

苏北方言古日母字的今读

38

付新军

论客家方言梗摄韵文白读的形成和演变

39

付欣晴*

论方言重叠现象中的语法音变

40

高  峰

延川话入声演变的途径

41

高  韬、曾  玲

汶川县萝卜寨汉语方言语音特征研究

42

高怡喆

包头方言中的提顿词“敢”

43

葛瑞芳

山西徐沟方音八十年来的演变

44

贡贵训

安徽怀远方言的内部差异及西片话的归属

45

郭  辉、褚  敏

皖北濉溪方言的几种特殊句式

46

郭沈青

方言接触与层次融合---以陕西镇安城关话为个案

47

韩  军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福建方言保护研究

48

韩沛玲

西北方言中的一个词法模式“v+给”

49

何  亮

从方言看汉语“来去”式时间语词的隐喻认知问题

50

贺雪梅

陕北清涧话助词“得来”、“得个”

51

黑维强

绥德方言“还”的两种用法及“还”的形成

52

侯  超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库”语音采录的设计

53

侯兴泉

论方音比较中的音节比较

54

胡  方

语音细节与方言语音描写——浅谈实验语音科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作用

55

胡  萍

湘西南苗瑶平话远指用法的特殊语序

56

胡邦岳

鄂西土家族语言文化研究

57

胡乘玲

湖南东安方言里的拷贝式话题句

58

胡松柏、秦智文

婺源方言系列韵书阳声韵部比较考察

59

黄聪聪

更地道的“那”固定句式――以明万历《荔枝记》校订本为例、以闽南南安诗山方言为佐证

60

黄高飞

从“积极”到“消极•否定”:粤语阳江话“爱”字句及其来源的认知解释

61

黄静丽

广西平南县大成话音系

62

黄美新

勾漏粤语与壮语动词体貌的比较研究

63

黄拾全

广东四会粤语蟹流二摄的异调分韵与连读变韵

64

黄小平*

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

65

黄晓东、张  倩*

汾河下游的GLOTTOGRAM研究——以稷山方言为例

66

黄晓雪

宿松方言的语气词“也”

67

江  燕

语言接触对丰矿话语音形成的影响

68

姜晓芳

从五种方言材料看杭州话“白读”的产生

69

蒋文华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70

蒋协众*

湘语邵阳话中动词的“VXVX”式重叠及其方言类型学意义

71

康忠德*

副词“加倍”与“倍加”

72

柯西钢

白河方言的“的”[ti0]

73

孔国兴

山东巨野方言中的“哩(里)”

74

匡  倩

粤西廉江石城白话音系及语音特点

75

雷冬平*

论“汇拢”源义总括副词的演变规律与例外

76

雷汉卿*

青海乐都话的语气助词“哈”简析

77

李  斌

基础口语存档(BOLD)的原理及其实践——浅谈语言存档软件saymore及乡音苑

78

李成博、车雨璠

东北师范大学“乡音社”活动纪实兼作品展演

79

李冬香

湘语的小称变调

80

李  菲、吴生毅

大埔方言古果、效摄一等字的韵母问题——以实验语音学为研究手段

81

李  佳

从湘赣方言韵尾之别看“吴楚方言连续体”的性质

82

李姣雷

乡话古浊声母字的演变与层次

83

李康澄

“崽”之本字刍议

84

李丽娟*

成县方言的正反问句式

85

李立林

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深莞惠粤语

86

李连进

广西粤语与平话的实际分布

87

李薇薇

试论北京官话区划研究的词汇标准

88

李小萍

山西原平话的方位词“□儿”

89

李星辉

江华平地瑶转用汉语方言情况分析

90

李行杰、邢  军

山东莱西店埠前张官寨切语研究

91

李秀红

河南沈丘方言的“丈儿、小舅子、妻侄、妻孙”研究

92

李学军

河南内黄方言趋式动词的变韵

93

李永新

“簸箕”在湘江流域的分布及其语言地理学的启示

94

练春招

客家方言的几种构形法

95

梁  磊

动态与稳态——汉语声调的共时变异研究

96

梁晓玲

东北方言的唯补词

97

林齐倩

苏州郊区(原吴县)的三身人称代词

98

凌  锋

苏州话双元音时长关系的实验分析

99

刘村汉

训诂视角下的方言研究

100

刘  芳

长治方言“V+死+将+来”的结构分析

101

刘  娟

衡山方言的“着(著)”及其语音来源

102

刘丽丽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见系声母腭化现象”

103

刘琳琳、 王茂林

潮州话“滴仔”与“楚略”用法考察

104

刘  倩

舌叶擦音小议——以粤语和韩国语为例

105

刘伟民

阳西海话音韵特征

106

刘祥柏

汉语方言的儿化语义机制

107

刘新中、王茂林、谭洁莹

广州话单音节的过渡音段

108

刘  艳*

亲属称谓“兄”和“姊”的同音冲突研究——以山西文水及周边地区方言为例

109

龙安隆

赣语永新方言的体

110

卢继芳

赣语昌都片送气分调现象再考察

111

卢小群

老北京土话——一个正在消失的城市方言

112

卢小群、韩金广、蓝淑华、芮惠惠、朱  炼*

北京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语言学研究

113

罗福腾

止摄字的读音

114

罗荣华

赣方言(上高话)“有”和“冇/冇有”的情态动词用法

115

罗昕如

湘南双方言背景下姓氏濒危方言说略——以蓝山太平唐姓土话为例

116

罗言发

澳门粤语音系两百年来的变化

117

雒  鹏

甘肃方言的人称代词

118

吕俭平

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方言中重叠式名词的特点

119

吕建国

慈利方言的能性“得”字句

120

马蔚彤

方言中同音与直音现象分析——以粤方言为例

121

敏春芳

回族经堂语特殊语法形式

122

莫  超

兰银官话自然口语库中语法基础语料的设计与思考

123

倪志佳

通泰方言的小称变调残迹

124

彭  嬿

“传闻”与“惊异”:上海话“伊讲[I ka]”与南疆汉语“看/干”

125

彭咏梅

广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语义分析

126

平悦铃

北上海方言E韵的研究

127

钱奠香

十九世纪早期潮州话声母m/b、n/l、ng/g的分合问题

128

覃远雄

地名音义两则

129

秦祖宣

从成都话的韵律结构看韵律结构树的构建原则

130

丘学强

美加地区中英文译名中的汉语方言信息

131

阮桂君

东南方言通用量词的比较研究

132

桑宇红

从古入声今调类看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间的近缘关系——再论官话方言的分区

133

山口要

从顾赛芬《中国古文大辞典》看19世纪官话音系

134

邵慧君

论粤语吴化片语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兼论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135

邵敬敏

上海方言形容词高程度后缀特点分析

136

邵燕梅

沂南方言的历时语音演变与分析

137

邵则遂

楚方言同源词

138

沈  明*

安徽宣城(雁翅)方言全浊声母的读音

139

沈昌明*

安徽歙县“添”字句研究

140

沈淑华、王文敏

石河子一四九团兵团话的特点

141

盛银花

湖北安陆方言的感叹句

142

施  俊

论南部吴语支脂之韵的读音层次

143

石  锋

拉波夫的方法对汉语方言研究的启示

144

石汝杰

关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思考

145

史先建

“个妻子”还是“个妻侄”——中原官话区方言詈语[ʨhi²¹³ʦʅ]的文化考察

146

史秀菊

山西兴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特点

147

史艳锋

关中地区开口一等字的i介音

148

宋益丹

吴语叙述型语篇韵律研究方案

149

孙红举

重庆荣昌盘龙客家话方言岛的音韵特点

150

孙立新

汉语方言代词声调感染的类型学考察

151

孙  彦

山东青岛方言中的谓词变韵现象

152

汤翠兰

从地理分布看新会方言名词变调的历史层次

153

唐健雄

河北定州话单字调的实验研究

154

唐七元

新派南宁白话单字声调实验语音研究

155

陶  寰

绍兴方言的宾语前置

156

陶原珂

广州话感叹语气范畴的表意分布

157

田范芬、谢英姑

汉语方言舌尖化再探——以江淮官话、徽语为例

158

田志军

客家方言词次浊声母字在四声中阴阳分调的思考

159

涂良军

“弄堂”的词源

160

汪高文

古来母今读塞音之成因浅析—浅谈江南西道型分布

161

汪化云

黄孝方言的完成体

162

汪如东

《魏建功文集》中的如皋方言证诂

163

王非凡

实验语音学方法在历时音变研究与共时音系描写的作用----以苏州方言为例

164

王  浩

四川自贡、仁寿地区方言形成探源——兼论明代四川军话的形成

165

王洪钟

汉语方言长篇语料采录的设计与思考

166

王建华*

江西乐安方言中的处置助词“去”、“来”

167

王建设

乾隆本《同窗琴书记》中所见的泉州方言词汇

168

王  丽

福建仙游方言的“了”“嘞”“

169

王  利

晋东南晋语遇摄合口三等知庄章组字的读音

170

王  莉

温州昆阳镇方言拟声词的调查分析

171

王连清*

浅析海南方言通用类词“枚”

172

王  琳、王淑琴

从安庆青少年方言使用现状看方言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协调

173

王临惠

晋豫两省太行山沿麓方言声调的演变研究

174

王茂林、刘新中

粤语口语疑问句末音高浅析

175

王双成

青海湟源方言来母的演变特征

176

王文胜

吴语处州方言的异读与历史层次研究

177

王晓婷

太原话不能作为晋方言的权威核心方言

178

王衍军

山东泗水方言同音字表

179

王一萍*

从《法华字汇》看20世纪初的上海方言

180

卫  勤

康定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181

温锁林

山西寿阳方言中特殊的状语后置现象

182

翁砺锋

湘、闽语鼻音声母古阴声韵字今读鼻化韵现象研究

183

吴  芳*

从重唇到轻唇——以粤东闽语唇音字的演变为例

184

吴继章

北方方言中两种特殊用法的“些”

185

吴秀龙

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客家话中的体标记“来”——以福建宁化客家话为例

186

吴永焕

山东西南部方言中的轻声和轻音

187

武玉芳、范晓琳

晋北方言的语法弱化和促化

188

夏俐萍

汉语方言浊塞擦音声母的擦音化现象

189

项  菊

湖北英山方言的“VP冇?”和“VP不?”/英山方言的“VP-neg?”及其相关句式

190

肖  萍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库”语音采录语料的思考

191

谢冰凌

杭州方言重叠式研究

192

谢建猷*

论广东粤语与广西粤语的一体性

193

谢奇勇

汉语方言中的“是”与“系(係)”

194

谢荣娥*

《射声小谱》反映的清代常熟方言声类特点

195

谢若秋

揭阳方言程度副词研究

196

邢向东、周利芳

部分晋语中“来”表祈使语气的用法及其来源

197

熊赐新

黎平方言的“嘎”和“了”(下)

198

徐馥琼

粤东闽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

199

徐丽丽

苍南蛮话全浊声母今读读浊的性质

200

徐朋彪*

陕西富平方言的比较句

201

徐睿渊

闽浙地名考四则

202

徐世璇

湖南澧县话词根重叠的音变规律和语法意义

203

徐子谦、陈利砼

湘、赣、客语异同之量化分析

204

许  蕾

枞阳话中的修辞构式“不晓好x”“一大堆x”“一下子x”

205

许彬彬

17世纪以来闽南方言研究的新材料

206

薛才德*

吴语止摄合口三等韵的读音

207

薛志霞

山西方言通摄阳声韵字白读纯元音韵现象考察

208

严修鸿

福建连城县赖源话里的闽语特征

209

颜耀良

粤语和普通话语气助词“定喇”和“吧” 的用法探异

210

杨春宇

辽宁方言平声字异读初探

211

杨俊杰、刘芳

方言调查中口音韵母、鼻化韵母、鼻韵母的语图判别法探究

212

杨丕芳

南宁、梧州、玉林、钦州白话词汇比较

213

姚亦登

江苏高邮方言的“得”

214

叶祖贵

高元音的摩擦与“日化”

215

尹  凯

晋语入声舒化的调类分析——附论晋语与兰银官话、中原官话的近缘关系

216

余跃龙

山西方言量词“个”的语言地理学考察

217

袁  丹

从感知线索看吴语入声韵的区别特征

218

袁  媛*

记忆.生命.体验——张爱玲小说的合肥方言情结

219

曾春蓉

湖南武冈话中的韵母重叠现象

220

曾海清

莲花方言的“把得”被动句

221

曾南逸

从汉语方言、域外方言看《韵会》赀字母韵的性质和音值

222

翟红华、徐  荣*

新派烟台方言单字调声调的实验语音分析

223

张安生

甘青河湟方言的比较句——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视角

224

张海燕*

大同方言的疑问句

225

张惠英*

方言比较感言

226

张建军

西北方言入声韵带

227

张健雅

廉江安铺话音系及语音特点

228

张静芬

云澳闽方言的小称研究

229

张盛开

平江方言的“哒”

230

张淑敏

大埔客家话的第二人称代词“贤”

231

张  薇

海盐话中的话题标记“个”

232

张晓静

从河北方言儿化韵类型检讨官话儿化韵产生年代说

233

张永哲

陕西凤翔方言中的“个”

234

张志华

湖北罗田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句末标记

235

赵春利

潮州话预设标记“喏”的句法研究

236

赵  杰

京腔方言岛中的颤闪音来源分析

237

赵日新

语音属性与语音变化

238

赵  媛

桂北平话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规律再认识

239

赵  越

雷州半岛客家方言概貌

240

郑定欧*

谈共同语词典收录方源词的原则

241

郑宋玉、王茂林

广州话“未”的语义及用法分析

242

郑  伟*

吴语语法的层次性及其表现

243

郑晓峯

福建上杭古田方言的特点

244

钟  奇

从音译人名看株洲话的声调吸重力

245

周冬梅

赣语峡江话“得”的研究

246

周  娟

新化方言言说义动词“讲”的虚化现象

247

周一农、叶祖贵*

绍兴地区方言的人称代词论略

248

周  政

安康方言的文白异读在词汇接触中的借入特征

249

朱富林

甘肃临洮县康家崖村方言音系

250

庄初升、阳  蓉

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的罗马拼音方案

251

邹晓玲

凤凰县沱江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3年12月13-15日,广州)


文案 | 甘于恩

本期编辑 | 邵启彰

本期审读 | 邵启彰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