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世遗(音频)| 洪泓:阮厝门口有世遗(泉州话)【转发】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  

阮厝门口有“世遗”

洪泓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浩若烟海的历史如椽巨笔就在重要时空节点书写着宋元泉州激荡人心的海上传奇。话说泉州是2021年7月25日已经获评世界遗产,但它闻名于世己经千百年了。


 风从海上来,站在晋江出海口的刺桐港期待着“风色既顺,一日千里”牵星过大洋,乘风破浪勇闯海外新世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刺桐港出发载着丝帛和瓷器经南海诸岛、印度尖端的锡兰,尔后一路高歌进入红海和波斯湾,究竟有多少刺桐商人留置“南洋”和“西洋”,我们今天无从统计。季风吹拂,全仗风势又迎来着不同国家好奇的眼光以及满载而归物产丰饶商品的蕃舶到达梦中的目的地——刺桐港。“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这样描述元代的泉州。


这里为东方枢纽港口,梯航万国、竞渡千帆,贸迁四海,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在旅行者的眼中己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十洲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多元共生,是东西方各民族对话之路,也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构筑成一条绵密的东西商品经济的交换网络。世界文明的诸多果实,它的开枝散叶,它的繁花似锦,都指向这一方热土——宋元泉州。



“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此诗为北宋太师、官至宰相的李邴所书,描写泉州南门外有三个小洲渚,名叫桥尾、外洲、蔡公洲,桨声阵阵,帆影幢幢,江水弥漫,一派芳草,古代泉州十景之一,俗称“三洲芳草”情景。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这里的航行者向海而生,早以深谙以商为业,本想出海看看却不曾想到看遍了全世界。他们全球化下跑全球卖全球,妥妥地用一艘艘海船划出大大商贸朋友圈,一个个码头拼结出中古时代东方的第一大港,逐渐成为全球贸易中心,书写着叱咤风云的不朽海上传奇。一方水土养就一方性格,于未知中求生存。“行船跑马三分命。”大海既塑造了刺桐商人务实耐劳、勇于冒险的性格特质和一种向外闯荡的模式,又赋予了泉州人对于人生“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态度。



回顾过去,重新发掘它的价值观,我们常常会为我们祖先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宋元泉州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深深的烙印。文字无以描述,一直流落在时光的文献里。苏轼也称:“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


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舟船是海洋文明的载体,也是泉州人擅于以此为媒建立起广阔的贸易与移民网络与世界接轨,丰厚的利润又大大刺激着与世界经贸活动频繁交流,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国际贸易而且没有中间商,至此从这里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驶向世界各地,渐渐形成一部阅读世界海洋贸易的教科书。



    “一心古港梦,千年刺桐城。”古城泉州承载海洋梦。一座充满了喧腾与繁华的城市,竟掩藏着神秘又纯粹的宁静与必然。这里煌煌历史触手可及,先民在创造财富奇迹的同时,又如此虔诚地建造着供奉精神血脉的寺庙,承载起道衍千秋的神灵。泉州是我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丝路古城重要门户。《山海经·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说明瓯居海中。福建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注定了在中国的海外交通与贸易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早在周秦时期,古越族就在此劳动、生息。公元300年后的西晋,中原汉族臣子以及平民大批南迁,史称“永嘉衣冠南渡”。“晋江”、“洛阳”两条流入东海的河流记录了士大夫们与原住民一起共同开发建设这片海疆发展史。时至南宋每年以岁币交换和平,加之北方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以躲避北方民族的威胁,朝廷南迁使泉州迅速已成为我国南方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之一。绚烂如刺桐花的往昔,刺桐港作为集群港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南宋至元代,外港有后渚港、石湖港、蚶江港、安海港、围头港、永宁港,内港有法石港、圆通港。其中,承担着巨大吞吐量货运的刺桐港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尤其建立市舶司以后,免除苛征、减少和买、镇压海盗,这座蜚生海内外的“世界第一东方大港”也催生了生机勃勃的泉州“民营经济特区”。



    “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商业的发达造就了开放的心态,古代波斯、中东文化的知识与工艺灌注于刺桐城,促使宋元泉州原本己经相当精致的文化更为多元多姿多彩美的不可方物。高度繁荣和高度发展迅速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海滨邹鲁”揭示着孔孟之道创文明教育使宋元泉州进入全新“刺桐时代”的高光时刻。

    “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元代著名学者吴澄在《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中对当时刺桐港盛况的精彩描述。这是何等繁荣商业大城市,“号为天下最”说明泉州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这里的先民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海洋心胸锻造出海洋性格,讨海人习惯以海为生的舟船当车马生活,把船桨当作马鞭来使,所以擅长于驶使船只自由出入风波里。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在一年两次的东南季风的顺风相送下为“蕃商”们提供海上贸易的先天优势,空前畅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也让独享殊荣的刺桐港进入了最繁盛的时期,高额利润叠加形成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之货仓”,古港发端于南朝、兴于唐、繁荣于宋元,我们借助历代文人和西方旅行家在著述、游记中对当年的盛况不吝描述,可以窥见古港的富贵与奢华,譬如“有蕃舶之饶,货物堆积如山”无比繁华的港口,进出口商品种类达330多种。


摩洛哥来的伊本•白图泰点赞他所热爱美丽的街巷;远航的汪大渊却总是念念不忘刺桐城里的故土人情。这里遗迹处处令人神往,这里以丝、瓷、茶为大宗……海外蕃客随丝路贸易而来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在古城、在城南聚宝街润物细无声用爱表达着。城南商圈凝聚一城繁华之精粹,见证宋元泉州之变迁。


信步其间,井市相连客似云来,中西风情共生,中外资源聚集横亘此地,往来舟车辐辏、舳舮相接凝聚无数价值符号,“交子铺”前喧喧嚷嚷之聚拢而来,就连世界各地的神明不约而同一起飘洋过海,在这里相遇、相处、相安无事,落地生根。奇珍异宝、货殖琳琅掩映生辉让人眼花缭乱,夜阑灯火上,车马涌城南,夜色再披华裳,潮流夜市多样业态分时段绽放无缝勾连,二十四小时不夜城精彩舞动不熄。



我家门口有“世遗”。这里曾是旗幡飘动人影映动;这里曾有吆喝声此起彼伏。这里习俗纷繁,贯穿四季,热闹滚滚,袅袅凫凫翻腾涌动,浓烈逼人,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货,各自追逐的梦想,汇聚一起构成一幅又一幅的独具特色又七彩斑斓、相映成趣的生活画卷。回首诗意过往,寻回旧日的清美,这里让日常生活有了色彩、温度和不断翻新的记忆片断,你总是无法猜到下一个路口会先遇到神还是遇见人,你也无法预知明天舶来的物品会有怎样的际遇,繁华深处好与不好哪个先到不期而遇,自此延伸出无限可能。


听,市井叫卖之声,引车卖浆之影,三百六十行之踪,百业弦歌,民俗民生,均有观照。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握车挑担,养家糊口。看,肩担贩夫,行街串巷,有卖米卖菜来往穿梭,各有腔调,如歌如唱,吆喝聒噪,兜揽生意。如果说这里的白昼是“山城合抱,派江吻海”的大开大合,暮色起时且是“灯火万家城南畔,光明一道水中央”的如画如歌似断还连。


草市里灯光下晕染出胡贾踵至如委,分享灯火微醺江月沁水。在这狭小的车桥澳上摩肩接足与车桥市下流水广载迤逦小舟穿行而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泓泓柔波处婀娜生姿叫人不忍错眼惊叹连连。青龙巷与聚宝街互为犄角,金融机构票行汇集于此匹配高效鼎足而立。繁荣难以想象令人思绪纷飞,想到了一个词叫“非富即贵”!



    “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小舟行处,杨柳岸晓风微拂,吹皱内河春水。在旖旎的碧波荡漾八卦沟内享受惬意的水岸生活。八卦沟贯穿了古城泉州的核心区域,是山海之城水利系统的标志。它纵横交错,勾连了众多的文化要素,是古城发展脉络和城市性格的一条重要线索。八卦沟上由形态特色各异的廿四桥构建起彼此的互通互动,自然形成众星拱月的结构。是古城最大、流域最大的城市内河,纵贯城区的一条生态排水通道顺流而成。


千年的历史变迁赋予它浓重的商业文化底蕴。悠悠水脉,盈盈绿道,石桥相叠。“洲渚遥分平野绿,石桥横障晚潮回。”可见一斑。沿河遍植花草,流花叠影,推窗见绿,花香满屋,知会着水岸人家四季如春的画面。八卦沟沿线生动着闽南版的“水上威尼斯”,容纳了无数刺桐人的美好回忆。



    “宝马雕车香满路。”眼前似乎无关显赫的第九码头,但在一千年前且是风生水起的“南关港”。面对大海令人思齐,元人庄弥邵曾叹曰:“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贾。皆是乎集。”物资集散,外国的商舶云集,侨居泉州的亚非人数众多,“市有生蛮卖象牙”,说明摆地摊的都是蕃商居多,“户外声声卖紫檀”,众多穿街走巷挑担叫卖的香料贩子,其贵重的货物分细色、粗色,细色为珍珠、象牙、龙脑,粗色多为犀角、紫矿、乳香、丁香、檀香、麝香、降真香、胡椒等香药以及神奇的龙涎香。刺桐人每岁除,家无贫富,燃降真香“如燔柴”,气味芬芳的香药刺激食欲和防腐之功效,也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呼朋引类,趋之若鹜,让人真真切切感觉到宋元生活美学都是岁月的静好。香料风靡刺桐城,至今还流传着“南门兜——挤烧包,挤不会过路角头”,如今走在城南聚宝街还隐隐地仿佛能够闻到千年的暗香。


俗语充分反映了古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达到了高峰,打造出“阿拉伯走廊”。自由买卖自由交易这种新兴的市民阶层自发“地摊经济”热潮的形成又与城南的繁华互为因果,打破了古代“坊”与“市”的规格,人口一下子膨胀了,此地己经不单单是地理的坐标,“淘宝”街在历史文献中的字里行间做了千年的逗留。此举可谓中国最早的“世贸”活动了。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世居泉州的“蕃商”经时间时代洗涤已深度融入当地,争取到“住唐”的最国民待遇便和原住民联秦晋之好取得永久居住权,已成寻常事。甚至刻苦努力学习争取功名并自我标榜为耕读人家、诗书门第。在《方舆胜览》载:“诸蕃有黑白两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改象犀、玳瑁、珠玑、玛瑙、异香、胡椒之属。”阿拉伯人娶汉人为妻,名门世家互相通婚,生下的子女被称之为“半南蕃”。至今仍生活着丁、郭、金、马、蒲、铁、卜、葛、富、夏、米、闪、温、杨、黄等十几个姓氏的老外后裔。


这里有记载“回半城”、“蒲半街”的叫法,人称“十洲文化”。泉州老岁阿(老人家)至今还朗朗上口诵呼“丁家的胡子、苏家的鼻子、郭家的脸”。而知书识礼者也可入职官员及通译,以利往来贸易。宠大的欧洲人、阿拉伯人、高丽人众多洋人集居于城南“蕃人区”,穿梭于城市之间。头顶一块布阿拉蕃伯最富。他们一手拿《可兰经》,一手拿商品窜街过巷。就业于“蕃坊”,就学于“蕃学”,死后葬在“蕃客墓”,曾有一位在刺桐城故去的埃及人会在墓碑上留下“番客墓”这样自我调侃语句的“墓志铭”。其身可为官入仕,身后子女还可依法继承遗产遗物。如今博物馆还珍藏有三百多块刻若如阿拉伯、波斯、叙利亚等“蚯蚓”般文字的墓石。



翻检资料发现史载,南宋末年开始,就己经有刺桐商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趁吃谋生,逮至宋元则是高峰期,往来生机勃然。由刺桐港联袂出海的船舶,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在我们这里出去的人管家乡叫“唐山”,而家里人管归来者为“蕃客”。北宋时期,这里设立专门接待外国宾客的“来远驿”一同迎接过众多琉球、高丽使者和蕃商,他们踏着石头街古老的石板,遥想当年“华夷杂处,商贾云集。”他们受到最惠国待遇,这也显示出宋元泉州对于外贸重视程度,不免让人心向往之。


据载,当年侨居泉州外籍商人数以万计便有了“市井十洲人”之说。由于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幡然。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泉州城里人口约八十万,呈现出一幅繁华富庶的景象。城绕青山市绕沟,八卦沟上纵横交错,引晋水环绕,乘舟楫上下,小船在沟中荡漾开来。丰盈的内河水生生不息萦绕于房前屋后浸润着记忆。红砖白墙滕萝绕绕,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石桥牌坊,因树影影绰绰而变得朦胧,若隐若现却又因薄雾而湿漉透明。



北宋时永春知县江公望在《多暇亭记》中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泉州海外贸易的盛况:“海船通他国,风顺,便食息行数百里,珍珠、玳瑁、犀象、齿角、丹砂、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至如委。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宋元泉州陆地社交变成海上社交,贸易朋友圈愈扩愈广,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大量的舶来品进入流通市场,市场的刺激以及需求,又极大促进人们漂洋过海经商贸易,循环增进。


市舶的丰厚收入已成赵家皇朝的“天子财库”。据悉,北宋中期财库收入约在五、六十万贯上下,至南宋末已达到一百五十万贯以上,占朝廷收入的百分之六。“舶货充羡”,中外商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外贸税收从年均14万缗激增至百万缗,为建造众多的虹梁跨水、达古通今大石梁桥提供了可能。我们有钱了。“造桥运动”热潮应运而生。据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代造桥总数为260座,宋元时期在泉州港周围地区共建造了石湖、后渚、法石等十几个码头以及洛阳桥、安平桥、盘光桥、玉澜桥等139多座石桥。



“闽中桥梁甲天下。”千年流水易逝,涛声渺渺里桥梁跨越空间,见证时间,与古城拓展血脉相连骨肉相依。一座座交织在水系中的宋元泉州,大江横贯,河网稠密,让古桥成为刺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道道霓虹横跨东西南北,从古朴玲珑形制丰富的小桥到宏伟壮观屡克天险的大桥,搭建起四通八达,拼组出货通天下的繁荣盛景。


宛如一场及时雨,仲春时节,烟一般地飘然而下无声无息。“卖花声,卖花声,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又是一年十五,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游春赏花“花朝节”到来之届,宋元泉州碧水入廊四季拥翠,这里为温陵,常年沉浸于花的海洋,总宜百花争放花化香化愈见蓬勃的生命力。


外来植物的引入,在古坊市场上常见海外传入蔬菜类,如许多带蕃字的东西蕃薯、蕃茄、蕃石榴、蕃木瓜、蕃橄榄等,再如朝鲜传入的高丽菜,荷兰传入的荷兰豆、葱,波斯传入的菠菜、茉莉花、素馨花,西域传入的西瓜、佛手桔、夹竹桃等。当然,还有常年开在寻常百姓家中的西蕃莲、西蕃菊、蕃葛、素馨花等,品种繁多、四时不谢。史载:始自蕃船载至,香闻百步。蔡端明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耶悉茗,波斯语音译为素馨花,以香冠群芳而闻名。据说,魏晋以降,随着我国海上贸易的逐渐兴盛,许多香花洋草便由蕃商携带而来。



时代是衬托物质的底色,商品是通达物质的路径。古城泉州除了芸芸众“僧”的同时,別具一格与众不同的“佛国气息”、“圣人踪迹”,还有这一缕缕香气划出的悠长的轨迹,从“泉南佛国”缭绕到东南亚。把习气、人气、商气有效集聚化为泉州人在南洋乃至海外的“神气”。



相关阅读链接

方言与音乐(音视频)|麦敏晴:合唱里的方言世界——《祝福》(一)(泉州闽南话)

方言与歌谣(音频)丨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泉州话)[转发]

福利书屋(15) | 泉州话与普通话成语对照词典(侯今看)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传承闽南语

本期编辑|刘婧妤

本期审读|刘婧妤

责任编辑|甘于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更不容易,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易,很多读者没有打赏的习惯,提倡每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