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音的故事(五十九)| 焦磊:腹语、呼麦与长啸(连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The story of pronunciation


语音的故事

焦磊:腹语、呼麦与长啸



不仅仅是西方的歌剧演唱需要进行特殊的声道调节,东方的歌唱艺术同样依赖精妙的声道共鸣技巧。严格来说,这类声道共鸣并不用于语言交流。但在语音学的研究中,关于这类声道调制的研究仍然是富有趣味性的。

如果大家看过著名主持人邓志鸿的节目,一定对他和他的木偶会有深刻的印象。在节目中,邓志鸿和他的木偶Junior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对话。而最有意思的是,当木偶Junior说话的时候,我们看不到邓志鸿的嘴唇有丝毫的移动,仿佛真的是木偶在说话一般。邓志鸿所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腹语术”的技巧。这种技巧向来被认为是江湖上的奇术,例如,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来说话的。在清朝人徐珂的笔记《清稗类钞》中也有关于腹语术的记载:说的是巫婆利用腹语术,骗人说自己能召唤死者的灵魂,结果被死者的父亲要求背诵《孟子》,巫婆背不出来,结果骗局露馅,被打得抱头鼠窜。实际上,这种看似神秘的腹语术,就是一种特殊的声道共鸣技巧。在腹语表演中,表演者依然是使用口腔作为基本发音器官,但更多地使用了腹式呼吸,利用了胸腔和腹腔的共鸣作用,因此听起来说话的声音就像是从腹部发出的了。技术纯熟的腹语表演者甚至可以利用腹语来模拟好几种不同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有好几个人躲在他的肚子里一样。




还有一种类似腹语的技巧,则是可以在唱歌的时候同时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蒙古族的传统演唱艺术呼麦就是如此。“呼麦”是蒙古语hoomi的译音,本义是“喉咙”,顾名思义,呼麦就是一种利用喉音唱出两种不同声音的歌唱方法。因此,在蒙古语中,呼麦又被称为“浩林·潮尔”,意思就是“喉音”。蒙古族艺人在演奏呼麦的时候,往往还与传统吹管乐器胡笳相搭配。艺人利用胡笳作为一个共鸣器,使呼麦产生的较高泛音在胡笳中得以加强,与艺人声带所发出的喉音构成和声。

一直以来,呼麦演唱被视为是蒙古族的族宝,呼麦的演唱技巧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活。但如果我们用语音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呼麦的唱法并没有那么神秘。呼麦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唱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其中一个由声带振动发出,是演唱的基音;还有一个音则是由基音在口腔中发生共鸣而产生,是基音的一个泛音。这和我们前面说到的元音的发音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呼麦和一般说话不同的地方则在于,演唱者在演唱时口腔的形状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演唱呼麦的时候,声道并不能看成是一个管子,而必须看成是一个像赫姆霍兹共鸣器一样的大肚瓶子。管子和瓶子的不同在于,管子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的泛音产生响应,而瓶子只对特定的共鸣频率产生响应。这个大肚瓶子所响应的那个音,就是我们听到的呼麦演唱时的泛音。根据呼麦演唱时共鸣位置的区别,呼麦又可以分为胸腔呼麦、喉腔呼麦、硬腭呼麦、鼻腔呼麦、唇边呼麦、舌尖呼麦等六类。

在中国的传统声乐里,也有使用泛音的技巧。例如中国传统文人所喜欢使用的“啸”就是其中的典型。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用啸来抒发内心情感,在《诗经》里就有“其啸也歌”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啸与歌是紧密相结合的,可看作是歌的一种。此外,《楚辞·招魂》中也有“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的说法。古人对此的解释是:“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可见啸也被用来作为宗教仪式或者是巫术中与鬼神沟通的手段

中国最有名的啸者大概是魏晋时候的名士阮籍了。传说阮籍善啸,后来在苏门山见到真人孙登。阮籍对孙登长啸,孙登不发一言。等阮籍下山的时候,忽然听见孙登在山顶长啸,声音美妙无比,阮籍不由得自愧不如。魏晋时候大概人人能啸,但是到了唐代,啸就没有那么流行了。因此有一位大理评事孙广就写了一篇名叫《啸旨》的著作,对啸的技巧和理论作了阐述。后来有很多文人都给这篇短文作注,大大丰富了啸的理论与内容。

真正科学的啸的研究,始于近代语音学家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一文。文中提到,啸的发声技巧,主要也是依靠口腔共鸣的调节。但很多细节并没有讲清楚。我国实验语音学界的元老吴宗济教授也写过《阮啸新探》一文,对中国古代的“啸”进行了全面的实验语音学分析。他认为,啸的发声方法“声源在舌端而不在喉”,啸声的原理和我们吹笛子的原理一样,依靠舌尖抵上颚的平缝来形成湍流,再经过双唇的节制而成为清亮的哨音。通过双唇的圆展伸缩来调节前段共鸣腔,造成不同音色的哨声。在啸的同时,可以用手指插入口中来加强共鸣,则可以使得啸声在数百步之内都能听见。1960年代在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图中的阮籍撮指入口,作长啸状,为吹指作啸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除了使用手指之外,也有使用树叶作为发声器的,这种啸声则被称为“叶啸”。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END


往期回顾:

语音的故事(五十八)| 焦磊:赫姆霍兹共振管和歌唱共振峰帕(连载)

语音的故事(五十七)| 焦磊:帕瓦罗蒂的High C(连载)

语音的故事(五十六)|焦磊:鲸鱼、人和蝙蝠(连载)

语音的故事(五十五)| 焦磊:黑猩猩为什么学不会人类语言?(连载)



图片 | 网络

   排版 | 罗洋

本期审读 | 罗洋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