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文化(音频)| 童卓婷:麦客,一个绝迹的职业(陕西西安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01
麦客·初印象

“奶,啥是麦客?”

“哎呀,就是雇的帮忙收麦的人。”

“那为啥要雇人呢?”

“那么(唔哒)大的地,咱(chā)哪里(啊哒)有人么!”


#收麦子的人,就是我对麦客的第一印象。


02
关中·流动收麦人

#今天的陕西根据自然地理大致可分成三个地区。陕北、关中、陕南。

#关中,四关之中,占据肥沃的渭河平原。关中在“走西口”后,人口数量减少。夏季麦子成熟却无人丰收,于是被雇佣帮忙收麦子的“麦客”诞生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明清时期的关中地方志。


早期麦客大都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气候恶劣,小麦产量不高,且成熟晚于关中。于是很多农民出来“下苦”,补贴家用。

他们往往穿着深色衣裤,带着简易的行李,一行几人,顺着前辈留下的线索向关中出发。

03
割麦·力尽不知热

#说起麦客收麦,不得不提他们迅速流畅的收麦动作。

烈日暴晒下,金黄大地上,麦客们一人一行麦,弯下腰,低下头,一手把着麦,一手握着镰,顶起的腰一起一伏。一会儿,成捆的麦子就码放在麦田里。休息一会,继续干!



麦客们干活的势头很猛。“力尽不知热”是对他们最好的描述。


夏季的关中平原多雨。成熟的小麦被雨打湿很快就会发芽,甚至长霉。主家没了粮食,麦客也就没了收入。所以老话讲的“龙口夺粮”说的就是“抢收”的夏麦。


电视剧《白鹿原》中就有展现麦客收麦的镜头。


一个“客”字能看出关中人对远道而来的收麦人的态度。


对待如此卖力的客人,他们选择了提供大量碳水的“油泼面”、“臊子面”来犒劳。


油泼面


等关中平原的麦子收完,麦客们还要赶路收自家的麦子,在第二年夏天再回到关中平原。


他们收的是小麦,吃的是小麦,惦记的是在麦田边的家人。年复一年,老麦客离去,新麦客加入,周而复始。这个职业就这样至少存在了上百年。

04
铁麦客·新麦客

#随着科技的发展,麦客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铁麦客”,一台台收割机驶向麦田。而这些大型收割机的司机以及他们的家属,又被称为“新麦客”。

#他们能去的地方也比先辈远得多,不再局限于关中平原。但不变的是,麦客对小麦深厚的感情。他们依然期盼着这种相伴一生的食物带来的生活希望。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童卓婷
本期音频|童卓婷
本期审读|姚洛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方言与美食(音频)| 黄紫楠:用一碗霸王花猪骨汤迎接广东入秋啦(南海里水话)

方言诵读经典(音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德容桂话,诵读:戴绮琪)

精彩| 情不变:语言资源快讯2022年9月十大推文



语言资源快讯

保护方言

你我共勉

扫码关注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