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传说(音频)| 陈柏方:雷州半岛的雷祖传说——陈文玉(雷州唐家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01.
陈文玉是谁?
陈文玉(570 -638),广东雷州市人。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为合州(今雷州)刺史。在职八年,奏准改“合州”为“雷州”,课人民间,安抚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和睦相处,推行善政、方便人民,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对雷州半岛的开发有所贡献,也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陈文玉谢世第四年,唐太宗于郡西六里锋为陈文玉立庙,以作纪念,并特降诏敕,大加褒奖。
所立之庙,便是雷祖祠。雷祖祠享有“岭南第一祠”的美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依山而建,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廊、两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沿中轴线布局。山门面宽三间,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祠内存有后梁石雕人像4个、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1996年11月20日,雷祖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玉之卵生传说
02.
查阅相关资料,最具有说服力的便是卵生传说,资料详见下方所列。
1.《雷祖志》载:
“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鸠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仄,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犬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内有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享[奏]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雷祖时年已十六有一矣,气色如壮。于贞观五年辛卯出就荐辟,即官本州刺史。”
2.唐沈既济《雷民传》曾载:
牙门将陈义传云:“义即雷之诸孙。昔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乳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义即卵中儿也。”
以上资料的大概意思是:陈文玉是在蛋破壳而出的,并非是母亲怀胎十月所生。并且出生之后,左手带有一个“雷”字,右手带有一个“州”字。
03.
雷祖祠的相关传说
作为纪念雷祖陈文玉的祠堂,雷祖祠自建立之时开始,也产生了许多的传说。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了三个与雷祖祠相关的传说,具体如下:
1.建庙之“飞来大梁说”
雷州知府吴千仞在《英山雷庙纪》中记载了陈文玉殁后郡民立庙与迁庙的过程,庙宇显灵的事迹,五代南汉大有年间重修庙宇的过程等。
《英山雷庙纪》:“至乾化二年八月十夜,飓风大作,庙堂忽失二大梁,访寻莫知所在。有地名英榜山,原立石神,去州五里许。时有军士入山采木,忽见二大梁在石神之西。因申州尚书率官吏诣其所之,乃庙堂所失之梁也。盖知神托风雨迁移,若有择地而居。知州谓其灵异,构材连石神造庙宇,自是神灵益显,官吏祈祷,应如影响。”
清代学者陈昌齐所编撰的《雷州府志》语焉不详,但大意一致。
《雷州府志》:“旧在州东北五里英灵村,后梁干化间风飘庙宇二梁于英榜山石神堂西,因徙庙就焉。”
2.庙宇之千年石人传说
关于雷祖祠的千年石人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寇贼符益喜等人不向政府交送税粮,还煽动民族纠纷,闹得雷州无宁日。钦差都督司马陈襄,带领十二只船的兵力,围剿征讨。当时,符益喜等人驻师庙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况,屡战不胜。后来,陈襄在雷祖祠烧香拜神,以求胜仗,并于庙前张榜招兵。次日复战,陈襄远远望见雷祖陈文玉率领阴兵与汉太尉李广协同助战,这场战斗果然大获全胜,但未能擒获贼首。当夜,陈襄梦见雷祖对他说:“贼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黎明起床,众人果然看见四石人跪于祠堂前,其中一个被砍了头。雷州从此得以太平,陈襄等人拜谢雷祖,并奏闻朝廷。朝廷就命郡官重建雷祖祠宇,并在雷祖祠西面建李太尉庙,塑太尉像。
3.庙宇祭祀之雷州换鼓传说
古时“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是发生在雷祖祠的民俗往事。“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祭祀仪式。
据《雷祖志》记载:“至于…雪车雷鼓等物,各以板图藏于庙内,令郡民当里役者依样修造,逢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太庙致祭,名曰‘开雷’。又办酒席…官民同乐,始得风调雨顺,不然则岁悍年凶。”
《广东新语》记载:“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祷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扭惊病。”
“雷公墨”即陨石,古代雷州人称为“雷公石”,作为一种驱邪避灾之物,可见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为一位能造福或降祸于人的神来供奉,所以这种祭祀仪式的隆重也就不言而喻了。“雷州换鼓”早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档案资料中来了解这种仪式了。
写在最后
04.
传说具有四大价值,分别是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和文学借鉴价值。陈文玉的传说,已然具备以上的各种价值,尤其是教育价值。因此,我认为无论现代社会经济如何发达,民间的东西不能摒弃。与之相反,更应该加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尊重民间的风俗习惯,重视来自民间的知识。
本期编辑 | 陈柏方
本期审读 | 陈柏方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传说(音频)| 万可:一只母鸡叫葱花(江西南昌安义话)
方言与传说(音频)丨陈华发:妈祖梦中救父兄(泉州话,诵读:老马)[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