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甘于恩: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

提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标志为词尾“哋”。但调查显示,粤方言人称代词表示复数的形式,远不止于此。除了“吔”外,还有“啲”、“伲”、“类”、“笠”、“呢”等词尾。在四邑等处方言中,变韵及变调也是显示单复数差异的主要形式,个别方言甚至以单数加词组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语法意义。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先进个人代表,

出席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推进会)


对于粤方言的研究,尤其是广东粤语的研究近年来在深度和广度上皆有所突破。但对粤语语法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中也包括对代词的调查及探索。本文综合近期的研究成果及笔者掌握的材料对广东粤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描写。

袁家骅等认为:“粤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但不像普通话加‘们’来表示复数,而是用词尾‘哋’[tei22]来表示的。”例如广州等地:

不过,粤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词尾,并不仅限于用“哋”,最近的调查还发现有其他的词尾。如从化城内白话的“啲”尾:

在新兴城关白话中,则用词尾“伲”表示复数:

增城城关白话也有“伲”[nɐi55]尾,但增城话的“伲”尾有一定限制,不可用于人称代词的领属格。②同时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变化,还可以用“变音”(变调)的屈折方式来表示,这点下面还会涉及。

有的粤北粤语点的复数词尾,也与广州话有所不同。如连县用“类”作为人称代词的复数标志:

而连山则采用“笠”作为复数标志,不过第一人称单复数的根词却相异:

较为奇特的是阳山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与第二、第三人称的复数形式不同,第一人称用“待”,第二、第三人称用“呢”[le35]:

看得出来,“待”[tɔi22]尾与广州话的“哋”[tei22]尾当属同源关系。


在粤语四邑片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形式体现出与广府片迥然不同的特色。大多数方言采用变化韵母的内部屈折形式。例如:



以上三点的人称代词从单数转换为复数,都有这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单数都是舒声,复数则变为收-k尾的入声;二是单数声调都是中平或低升,复数则为低降21。

恩平牛江一处的复数形式,则显得有点不整齐:

很明显,第一人称已转向采用词尾的复数标志了。

采用舒、促对立来体现人称代词单复数差别的,并不仅限于四邑。黄伯荣(1958)曾提到阳江话单复数形式是(原文无调值——引者注):

其中第三人称有两个复数形式,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则未见提及。

在阳春马水镇话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对应的是:

入声形式的复数有时也可指单数。单数的“我、你、其”用得并不太多。这也许暗示在阳春话中,人称代词在单、复数的区分上,并不截然分明。这种现象在吴川黄坡白话中可以得到部分印证:一般来说,吴川话只有“你、我、佢”一套人称代词,兼指复数,如果要强调人数多,可以说成“我几只”“你几只”“佢几只”,实际上是采用人称代词加数量词组来构成的。当然,阳春话是单数形式功能不太显明,与吴川话有所不同,但从代词数的概念较为含混这一点来说,则是基本一致的。

在粤西的阳西城关话中,虽然也是运用韵母的内部变化来体现单复数的差异,但复数特征并不收入声-k尾,而是以舒声收尾来表现这种语法意义,即:

阳西话比起四邑方言,更纯粹以来变韵来显示单复数的差别,因为除了韵母的不同外,单与复数的声调是完全相同的。不过,早期的阳西话复数,应该是有-k韵尾的,只要比较阳春话的单、复数形式,就很容易发现,阳西话现在的复数形式,可能是丢失-k尾所致。


四邑话标志人称代词复数的另一典型形式是变调。王力、钱淞生早在50年代初曾提到:“在开平‘我’字[ŋɔi]有两个声调,单数的‘我’念成阴去[3];‘我们’则念成阳上[21]。”这种单复数的声调曲折变化,其实不限开平一点:

显然,台山、开平第一人称的复数,与第二、第三人称的复数标志并不一致,前者为变调,后者为变韵。这种现象也许是不同类型的方言交叉影响的结果。

四邑话的鹤山方言,则纯粹采用变调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

据黄雪贞的调查,这种变调现象在惠州客话(一种受广州话影响较大的方言)同样存在。两者是否有某种联系,抑或只是巧合,暂时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变调表示复数,其他粤方言亦曾发现,如广州附近的增城城关话:


综上所述,广东粤方言不仅采用词尾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也有不少方言通过屈折(变韵、变调)形式来体现同样的语法意义。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这一问题一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附注:

①袁佳骅等《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213页。

②⑤何伟棠《增城方言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178页。

③王力、钱淞生《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岭南学报》10卷第2期,66页,1950页。

④黄雪贞《惠州话的归属》,《方言》198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詹伯慧、张日昇主编 1988 《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张日昇主编 1988 《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 1958 《谈谈阳江话语法的两个特点》,《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一本,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甘于恩  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  510632)

(原载《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


本期编辑丨田曼姝

本期审读丨陈凯恩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学术探论 | 乔全生:汉语方言声调调值调查之我见【转发】

讲义 | 甘于恩:论广东粤方言的声调格局(详细摘要)

特稿 |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代词系统的综合考察

学术探论 | 胡伟、甘于恩、梁桦圳:广东阳春粤语中的助词“逋”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