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风物(音频)| 刘星宇:马鞍山采石矶文化——青空采石,翠螺钟秀(安徽马鞍山市区话)
“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青空采石,翠螺钟秀
天门楚江开,山花映朝阳。波涛万里长江水迂回北流钟秀之处,便得一商贾繁华之地,这里的孩子称它为“采石”。采石镇的由来,最早记载于南朝刘敬叔的《异苑》,晋朝江州刺史温峤到江东平叛后,返回武昌途中路过采石矶,遂记录于书中。马鞍山市古代叫作太平府,城中心在当涂,北宋时期,太平府下辖六镇——采石、慈湖、黄池、青游、丹阳、薛镇,采石则位居其首。自古以来,采石矶一直都是下游南京的门户,北进江淮的腹地,南守江南的长江要冲,是群雄争战的战略要地。周瑜、孙权、朱元璋、洪秀全等著名历史军事家都曾在此用金戈铁马书写了不平凡的英雄史诗。李白、孟浩然、谢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登临此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开元十三年春,唐代诗人李白辞亲远游,顺江而下,第一次来到采石,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开元十五年秋,李白舟游云梦,途中经过采石,第二次游历,触景生情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天宝六年孟夏时节,抱着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李白第三次来到采石,在这里写下了寄赠友人的佳作《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后来在天宝年间,李白多次来到这片江东大地,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马鞍山东站广场前面的这条大道被命名为“天宝路”,以此纪念李白在唐朝天宝年间与马鞍山结下的历史缘分。上元二年五月,李白从金陵经采石来到当涂,依附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寓居龙山。马鞍山是一代诗仙李白终老的地方,巍巍太平府百里山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间,处处镌刻着李白的家国情怀,正因如此,马鞍山市除了有“钢城”这个称呼外,还被称作“诗城”。
采石不仅仅是古代重要军事交通要塞,更是现代著名旅游胜地。要讲三峡以东,长江与峻山交相辉映之景,便只有采石矶、燕子矶、城陵矶三处,其中若求山明水秀、皓月青空者,非采石矶莫属。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余秋雨都曾在此寄情山水之间。1964年5月5日,郭沫若先生来到采石,借景抒怀,游历后写下了《水调歌头·登采石矶太白楼》。郭老先生还为马鞍山市第一中学题写了校名,值得注意的是,马鞍山一中虽然只有初中部,但是从番号上却能排到第一位,由此可以窥见采石地理位置在马鞍山的重要性。而且马鞍山人很少称之为马鞍山一中,通常称之为采石一中,不难看出采石在马鞍山人心中的份量与地位。在三台阁重建落成的那一年,余秋雨携夫人马兰来到采石矶登楼远眺。微风迎面拂过,水面泛起道道涟漪,触及岸边礁石,翻腾起朵朵浪花。余先生欣然提笔写下了《三台阁题记》。“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这是余秋雨先生对马鞍山的称赞。
山水人文荟萃之处,当然也少不了美食,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华老字号美食——“采石矶茶干”。采石矶茶干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采石翠螺山下住着一对勤劳淳朴的农民夫妇,农夫名叫秦干,农妇人称查姑,他们在劳动中发明了制茶干的技术,以黄豆为主料,配以鸡汁、八角、桂皮、甘草、茴香、桂花、白糖、味精等佐料,先将黄豆浆液过滤,再用传统方法精制而成。他们制出的茶干颜色酱红,光洁鲜亮,质地硬实细腻,具有韧性,对折不断,口味独特,入口香醇,被人称为品茶佳品,故名曰“采石矶茶干”。
大江浪涌,春华秋实。新时代新征程上,马鞍山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同境界,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采石矶打造成了万里长江葱茏南岸的一处生态名片。每到春暖花开的三月时光,在那清风吹拂的青岚之上,三台阁的风铃清脆而悠长。远方的游子啊,跋山涉水历经了千里重山的九十九折,终于回到他一生眷恋的土地上,是那江边的芦苇,更是采石翠螺山顶那风铃与笛声悠扬……
往期回顾
1
安徽风物(音频)| 胖丁:淮西茗茶—含山含眉绿茶(含山县运漕镇方言)
2
3
4
音频/文章 | 刘星宇(华中师范大学)
图片 | 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 | 丁阳
本期审读 | 郑晓丽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