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章策:浙江青田话的语音特征及其与周边吴方言的关系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3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提要】 青田话是一种位于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交界处的过渡型方言。基于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语料,本文对青田话的语音系统和音韵特征进行了描写。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青田话兼具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特征的具体表现。结果显示,上丽片吴语的共同音韵特征构成了青田话的主体层次,而青田话的瓯江片吴语特点则是其与外部方言接触的结果。

一、引言

图1 青田县方言分布 

青田县今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东接温州瓯海区、鹿城区、永嘉县,南连温州文成县、瑞安市,西邻丽水景宁县、莲都区,北靠丽水缙云县,地处古代温州府与处州府交汇之域。青田县境内通行以县城鹤城街道为代表的吴语青田话,根据傅国通等编写的《浙江吴语分区》(1985)、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编写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2012)、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2008)等材料,青田话属于上丽片吴语(旧称“处衢片吴语”)。但是由于该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青田话内部的层次相对复杂,兼具瓯江片吴语和上丽片吴语的双重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型方言。

相较浙南其他各地的吴方言,青田话的调查、描写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学者对青田话做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比如有郑张尚芳、潘悟云、王文胜等。潘悟云(1988)对青田话的连读变调和音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中的两字组和多字组连读变调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地考察。他深入探讨了青田话中“中性化变调类型”的复杂性,并总结出了青田话小称变调中的变音规律。王文胜(2023)则探讨了青田话 与《切韵》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青田话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并且部分青田话的特点来源于百越语的底层。由此可见,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更倾向于将青田话作为方言分析的辅助语料,针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如浙南内爆音等问题。

目前,青田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写方面。然而,关于青田话性质及其过渡特征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本文以青田话的语音特征为研究起点,在系统地梳理其音系的基础上,将其音韵特征与瓯江片吴语和上丽片吴语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从方言接触的角度,重点关注并探讨青田话的性质及其与周边吴方言的关系。同时,借助词汇相似度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2020年7—8月前往青田县鹤城街道进行方言调查。本文的主要发音人为:洪HD,男,1939年生,青田县鹤城街道人,辅助发音人有:夏HF,女,1995年生,青田县鹤城街道人、张SZ,女,1995年生,青田县油竹街道人等。此外,还参考王文胜(2012)等著作中的青田话音系及相关语料。


二、青田话的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28个)

包括零声母在内,青田话有28个声母。见表1:

表1 青田话声母表

ɓ包本报布壁

pʰ派剖片票品

b排旁棒肥鼻

m妈忙梅面

f翻放富法福

v凡房望雨缝

ɗ丹中田猪里

tʰ滩汤兔塔秃

d桃谈堂阵定

n脑奶打纳诺


l郎拉六里亮

ʦ斋基再锉作

ʦʰ搓妻菜趁吃

ʣ站奇柜泽


s山西心哨蒜

z柴齐造瑞贼

ʨ姜专剪救中

ʨʰ枪川恐充串

ʥ强权郑群局

ȵ你元仰年玉

ɕ相宜雪朔叔


k街狗港概夹

kʰ揩口抗课哭

ɡ衔厚掼轧

ŋ蚁牛鱼咬悟

h喊吼火岙孝


∅挨央弯吮

ɦ鞋候画学勿

j祥员用石粤




说明:

中古帮端母在青田话中读为特殊读音,王文胜(2012)将其记作[ʔb]、[ʔd]。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将其记为内爆音[ɓ]、[ɗ];②除鼻音、边音外,其余的“浊声母”和发声态有关。为了尊重传统和便于描写,在这里统一记为浊声母。青田话的鼻音、边音都是声带振动的浊音,和温州话一样可以配阴阳调;③青田话和温州话一样,带[ɦ]的字实际上是阳调类的零声母;[j]和[ʨ]同部位,摩擦因人而异,或作[ʑ]。

(二)韵母(47个)

包括自成音节m̍、n̍在内,共有47个韵母。见表2:

表2 青田话韵母表

ɿ基妻四时

i长米地衣肥

u波霸歌茶挂

ʮ贵追垂书厨龟

ʉ武雨

iʉ语周舅油



a反板山牌柴淡

ia天面田念前燕

ua官碗坏外


œ保爆刀毛




ø布五故




ɛ打梅彭台鱼良

iɛ骗肩尖言研鞭娘暗

uɛ姑梗横


o帮交熬唐

io共床表少狂窗





uæ半酸干汗村嫩

yæ泉川倦元远县


iu靴写爷



eu庐履土




ai累最猜翠


uai回恒毁龟辉


æi兜牛狗楼邹




aŋ政人阵跟心门

iaŋ宾近轮

uaŋ困滚

yaŋ春云

eŋ等肯冰命饼萍

ieŋ赠胜景井经


yeŋ永顷

oŋ公封风隆冬

ioŋ松虫



ɿʔ息极

iɪʔ勺逆璧



æʔ答腊夹鸭法涩杀侄

iæʔ歇列雀摄协急一

uæʔ渴活滑刮骨

yæʔ雪月血出屈

oʔ各博郭镬

ioʔ松桌



eʔ黑北色格策


ueʔ国或


uʔ福毒哭

iuʔ竹肉菊



euʔ六陆




m̍无磨母




n̍儿耳义




说明:

[œ]新派有念成[ø]的;[ɛ]有部分人会读成[e]; [ʉ]只拼[f、v];[ia、io、iu、ieŋ、iaŋ、ioʔ、ueʔ]等韵母中的[-i-、-u-]均属于辅音性的短介音;[uɛ]有人会念成[ue]; [io]韵除了[t]组声母外,有人会读成[iə];[a、aŋ、iaŋ]等韵母中的[a]的实际音值为[ᴀ];[eŋ、ieŋ]中的[e]的实际音值更接近于[ɪ];[eʔ、ueʔ]中的[e]的实际音值为[ᴇ];m̍、n̍尾带有轻微的ə。

(三)声调

青田话共有8个单字调,如下:

表3 青田话声调表

调型

调值

例字

阴平

445

高开猪婚安三

阳平

211

穷陈娘神龙云

阴上

454

古草老好卖碗

阳上

343

社淡厚道父柱

阴去

33

正抗唱松世爱

阳去

22

共阵树害望用

阴入

42

竹出黑割急约

阳入

21

食局宅六月麦

说明:

①阴平阴去相差一度,都为平调,但阴平末尾略升;②阳上和阴上曲折度类似,但音值稍低;③阳平起始稍降,后趋平调,记作211;④阴入和阳入调型相似,都为下降的短调,以“阴高阳低”为区分。


"


三、青田话的音韵特点与周边吴语的比较

现代吴语内部分片实际上与旧府州境界线大致重合(游汝杰 2019)。与之对应的是,上丽片吴语丽水小片和瓯江片吴语大致分别与明清时期的处州府、温州府相重合。青田话作为瓯江片吴语和上丽片吴语交界处的一种过渡型方言,具有特殊的语言地位。从音韵特点来看,它既有上丽片吴语中的典型特征,也有瓯江片吴语中的独特色彩。我们通过青田话与原古处州府、温州府境内各方言代表点进行音韵比较,来探讨青田话的边界方言属性,进而更好地剖析青田话语音的异源层次和底层形式。

(一)声母方面

1.古知组字保留舌头音读法,今声母读为[ɗ]。比如青田话:猪[ɗi445]、张[ɗɛ445]等。以下是青田话与周边各地点方言相比较:

从上述例字声母的读音来看,青田话“知组读如端组”现象和上丽片吴语各地点方言的情况相同,不过在辖字上青田话略少于上丽片吴语各地点方言,但与瓯江片吴语各地点方言读为塞擦音声母不同。“知组读如端组”现象以上丽片吴语最为典型,此外在金衢片吴语中也有少量的分布,比如金华、武义、龙游等。潘悟云(1995:105)指出:“浙南吴语,特别是处州方言,知组有读作端组的历史层次,这跟闽语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青田话“知组读如端组”现象是浙西南吴语存古性的一种典型特征表现。

2.“打”字读[n]声母。“打”字在青田话口语中读[n]声母,如:打针nɛ454ʦaŋ445、相打打架ɕi445454-54 等。“打”字在古处州府和温州府各地点方言的读音如下:

“打”字读“德冷切”是吴语与非吴语之间的唯一区别特征,符合梗摄二等字的历史音变规律。“打”字读[n]声母在青田话中是个案现象,但声母读音又与古处州府如丽水、松阳、庆元、景宁、宣平等地的浙西南吴语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即“打”字都读作[n]声母。但这又与金衢片吴语如金华、汤溪、义乌、武义等地端母读鼻音声母存在系统性和规律性不同。在共同的音韵特征背景下,青田与丽水、松阳、庆元、景宁、宣平等地的浙西南吴语,其声母均发生了异于吴语整体特征的变化。如果将青田话“打”字读[n]声母的现象置于整个浙南吴语,我们会发现“打”字读[n]声母的方言点主要分布在几个方言片区的交界处,而青田正好处于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的边界交汇点。但是又考虑到青田话的边界型方言的性质,于是将“打”字置于相关的词语或词组。考察发现,“打尘春节习俗”一词在青田话中读为“打尘ɗa454-53ʣaŋ211”,而非“打尘nɛ454-53ʣaŋ211”,这与其他由“打”字构成的词语或词组有所不同。从青田周边的各县市来看,“打尘”一词在景宁、云和、丽水等地的声母依旧读为[n]。而青田则改为内爆音[ɗ],与其余的古端组字读音相同。综合考虑青田话的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认为“打”字读作[ɗ]声母的现象显然是青田话与瓯江片吴语接触后、根据自身音系结构调整借用的读音。

3.上丽片吴语中个别字存在声母脱落的现象,而青田话则与之不同。这种音变只存在极少数的字中,不成系统性。以“嫁、箕”为例:

傅国通等《浙江吴语分区》(1985)指出,浙西南部东起丽水缙云(属金衢片),西至开化、江山等十二个县市存在明显的舌面音[ʨ]或[ɕ]声母脱落读为零声母的现象,被视作该方言片区的共同特点之一。王文胜《吴语处州方言的地理比较》(2012:91)一书中将“箕”作为鉴别字,考察发现处州方言内部除青田话读声母[ʦ]外,其余各地都读为零声母。再看温州境内的泰顺话,“嫁、箕”二字与青田话一样,声母并未像上丽片吴语那样发生脱落。从“嫁、箕”二字的读音来看,上丽片吴语内部这种舌面音或舌尖音声母脱落读为零声母的现象比较统一,而与瓯江片吴语交界处的青田话和泰顺话则是保留声母,并未发生脱落。 郑张尚芳(1995)认为,浙西南方言中这种零化变异的现象,是先住民族语言旧质的遗留之一,这种现象会随着与外界交往加剧而逐渐趋向泯灭。

以上三条中,前两条是青田话与上丽片吴语各地点方言共同的特点,最后一条异于上丽片吴语而同于瓯江片吴语。

(二)韵母方面

1.山开一见系字今口语读音的开合

山开一见系字在青田话中多读为合口呼韵母,如:肝kuæ丨汉huæ丨汗uæ丨安uæ。这种山开一见系字读合口呼韵母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于上丽片吴语中,以“肝”字为例,如:丽水kuɛ 丨松阳kuæ̃丨遂昌kuə̃丨龙泉kuə丨庆元kuã丨云和kuɛ 丨景宁kuə丨宣平kuɤ丨泰顺kuɛ。同时,这种现象也存在于与之邻近的闽语中,如“肝”字在建瓯话读为xuiŋ,厦门话读为kuã。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上丽片吴语和闽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特征相似性。再看瓯江片吴语山开一见系字的读音情况,“肝”等字多读为[y]韵或[ø]韵,如:温州ky丨瑞安kø。从这一特征来看,青田话与上丽片吴语更加接近。

2.咸摄谈韵、咸衔韵,山摄寒韵、山删韵的读音

中古阳声韵在吴语内部经过弱化而脱落,由于弱化的程度不同,在各个地点方言中表现出不同的差别。在青田话中,咸摄谈韵、咸衔韵,山摄寒韵、山删韵多读为a韵,这与瓯江片吴语相同。具体如下:

从上表可知,咸山两摄一二等字的韵母是否带鼻化或鼻尾是区分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的一个参考项。先从上丽片吴语内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咸山摄一二等字带鼻化或鼻尾。如“龙泉、遂昌”两地的韵母以低元音为主元音的鼻尾韵,而丽水、宣平等地鼻尾脱落,主元音鼻化。至于上丽片内部的景宁、青田两县,鼻化或鼻尾已经全部消失。再看瓯江片吴语,相比较而言,瓯江片吴语咸山摄一二等字的鼻化或鼻尾已经全部脱落,读为开尾韵。鉴于此,我们认为青田话和景宁话在咸摄谈韵、咸衔韵,山摄寒韵、山删韵上与瓯江片吴语相近,而异于上丽片吴语的鼻音或鼻化读法。

3.止开三日母的读音

止开三日母字在上丽片吴语中多读为ȵi(除丽水、青田、宣平部分字外),瓯江片吴语多读为声化韵ŋ̍。青田话的读音相较而言比较特殊,多读为n̍,比如:儿n̍丨二n̍丨耳n̍。青田周边各地方言的止开三日母字的读音如下:

从上表可知,以青田话为界,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在止开三日母字的读音上存在显著的不同。郑张尚芳(1983:109)考察晚清文献《温州方言罗马字字表抄本》和《因音求字》发现,疑母“宜、义、蚁”、日母“儿、二、耳”等在两书中存在n̍和ȵi两读,并指出n̍是由ȵi发展而来的。在今瓯江片吴语各地点方言中,日母“儿、二、耳”等字多读为ŋ̍,疑母“宜、义、蚁”多读为ȵi而非n̍。据此可知,瓯江片吴语高元音拼鼻音声母容易发生声化音变,在日母和疑母中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日母完全声化读为ŋ̍,疑母主要以非声化为主体读音。瓯江片吴语疑母的音变机制或许可以解释青田话日母字读n̍的形成过程。从青田话止摄的韵母读音层次来看,其读音的基础层次是上丽片吴语所属的层次。青田话止开三日母字的读音是在上丽片吴语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即ȵi受前高元音i影响声化为n̍。

4.效摄一二等豪、肴韵的分合

效摄一二等豪、肴韵是否分别是区分瓯江片吴语和其他吴语的一个重要参考项。在瓯江片吴语中,各个地点方言的效摄一二等均有别。比如温州:宝pɜ≠饱puɔ丨瑞安:宝pɛ≠饱pɔ丨文成:宝pɛ≠饱puɔ丨乐清pɤ:宝≠饱pa丨永嘉:宝pə≠饱puɔ丨平阳:宝pœ≠饱pɔ等。在上丽片吴语中,效摄一二等豪、肴韵全部相混,例如丽水:宝pə=饱pə丨泰顺:宝pɑɔ=饱pɑɔ丨景宁:宝pɑɔ=饱pɑɔ丨庆元:宝ɓɒ=饱ɓɒ等。青田与上丽片吴语不同,与瓯江片吴语相同,即青田:宝ɓœ≠饱ɓo。从效摄一二等是否区分的情况来看,青田话更接近于瓯江片吴语。具体见下表:

5.深臻摄开口三等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

从吴方言内部深摄开口三等侵韵(除帮组、来母外)、臻摄开口三等真韵精组和知系字韵母的主要元音来看,瓯江片吴语的韵母主要元音多为低元音,这是瓯江片吴语异于其他吴语的另外一个音韵特征之一。上丽片吴语和瓯江片吴语各地点方言的读音比较如下:

从上表例字可知,青田和景宁两地深摄开口三等侵韵(除帮组、来母外)、臻摄开口三等真韵精组和知系字韵母的主元音和瓯江片吴语一致,元音都出现了低化。

6.古塞音韵尾在今口语中的读音

青田话中的入声字的古塞音韵尾全部合并,读为喉塞韵尾ʔ。如:毒duʔ21丨叔ɕiuʔ42丨桌ɗioʔ42丨玉ȵioʔ21丨刮kuæʔ42丨国kueʔ42丨舌ʥiæʔ21丨白beʔ21丨六leuʔ21等。青田话古塞音韵尾读喉塞韵尾ʔ与上丽片吴语相近,而与瓯江片吴语所有古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大相径庭

经过对六项韵母的比对音韵特征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得出结论:青田话与瓯江片吴语在音韵特征上存在四项显著的相似之处。相比之下,与上丽片吴语的音韵特征相似之处则较为有限,仅有两项。尽管如此,这两项相似之处在判定青田话归属上丽片吴语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三)声调方面

青田话一共有8个单字调,分别是:阴平445、阳平211、阴上454、阳上343、阴去33、阳去22、阴入42、阳入21,“阴高阳低”的四声八调格局和大多数吴语方言一致。但与周边的方言相比较,也有细微的差别,具体见下表:

试比较青田话和周边各地点方言的声调调值,我们发现:

1.青田话阴平调调干以平调为主,调尾略升。异于上丽片吴语(除松阳外)各地点方言读升调的调型,而近似于瓯江片吴语的阴平调调型特征。

2.青田话阴上和阳上的调型,其调干以升调为主,调尾略降。这与温州、永嘉、瑞安等地的瓯江片吴语的调型相同。

3.青田话阴去读平调,与上丽片吴语中的云和、遂昌、庆元等地点方言相近,而不同于瓯江片吴语中普遍读高降调的调型。

4.青田话阳去调尾低平调,与瓯江片吴语相近而异于上丽片吴语。

5.在入声调方面,青田话和上丽片吴语一致,读短促调。瓯江片吴语入声全部舒化,读为较长的曲折调。

从声调特征来看,青田话舒声调接近瓯江片吴语,而入声调仍保留上丽片吴语特征。

四、青田话与周边方言关系的讨论

根据上文所述的语言事实,青田话与瓯江片吴语之间的共同音韵特征颇为显著。游汝杰和周振鹤(1984)曾对浙江明清时期的十个府治及其他42个方言点在25个音韵项目上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据此测算了各方言间的相似程度。研究结果显示,青田话与丽水话的相似度仅为40%,而与温州话的相似度则高达64%。

尽管如此,在某些古老且独特的音韵特点上,例如知组读音近似于端组,以及入声带有喉塞音等方面,青田话更多地展现出了与上丽片吴语相似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青田话的音韵系统在其基础层面上具备上丽片吴语的共性特征。

然而,作为一种边界型方言,青田话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瓯江片吴语的显著影响。李如龙(1996)曾指出,地理邻近的方言之间由于社会生活的频繁交流甚至双语现象的存在,使得方言间的相互渗透成为必然。温州作为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对青田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以温州话为代表的瓯江片吴语对青田话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音韵特征的相似性上,还深入到了词汇系统之中。(见表12)


表12上丽片吴语与瓯江片吴语基础词汇对照表

方言片

方言点

房屋

脸盆

干净

回家

舅母

肚子

上丽片

丽水

厝(处)

面桶

干净

归去

娘妗

肚皮

云和

厝(处)

面盆

干净

归去

娘妗

肚皮

景宁

厝(处)

面盆

干净

归去

娘妗

肚皮

庆元

厝(处)

面桶

净洁

归去

娘妗

腹肚

龙泉

厝(处)

面桶

爽利

归去

娘妗

腹肚

松阳

厝(处)

面桶

净洁

归去

娘妗

腹肚

遂昌

厝(处)

面桶

爽利

归去

娘妗

腹肚

青田

面盂

光生

走归

妗娘

瓯江片

青田温溪

面盂

光生

走归

妗娘

温州

面盂

光生

走归

妗娘

青田话作为上丽片吴语与瓯江片吴语的接触产物,既体现了上丽片吴语的典型特征,又深受瓯江片吴语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瓯江片吴语色彩。在现行的方言分区标准下,将青田话归为上丽片吴语是合理的。


五、余论

从方言层次上来看,青田方言的主体层次应该来自于上丽片吴语的共同祖语,而瓯江片吴语的特点则属于该方言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方言接触而产生的层次。从共时新老派音系的对比来看,我们发现瓯江片吴语读青田话的影响正在加强,比较果开一歌韵字的读音:

表13 青田(老派)、青田(新派)以及温州果开一歌韵字的读音


青田(老派)

青田(新派)

温州

ɗu445

ɗəu445

tɤu33

tʰa445/tʰu445

tʰəu445

tʰa33/tʰɤu33

du22

dəu22

dɤu11

ʦu454

ʦəu454

ʦɤu35

 上表所反映的是青田话(新派)在瓯江片吴语影响下,果摄开口一等歌韵出现系统的韵母裂变的现象,即u>əu。这种变化符合音变的机制,而推动其发生系统性音变的诱因是方言接触。在青田话与瓯江片吴语的频繁接触过程中,我们可以预见,青田话内部的上丽片吴语成分将逐 渐受到周边强势方言的冲击和影响,并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然而,青田话本身的发展趋势仍将保持其独特的方言特色,在短期内不会完全被其他方言所取代。目前,我们需要厘清青田话与瓯江片吴语之间接触的方式,从历史源流出发梳理出青田话完整的演变脉络,才能够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



"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02).

[3]潘悟云.青田方言的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C]//吴语论丛.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潘悟云.温、处方言和闽语[C]//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第1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秋谷裕幸.吴语瓯江片的音韵特点及其分区[J]. 中国语言学集刊,2011,5(1).

[6]施俊.南部吴语韵母读音层次比较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7]王文胜.吴语处州方言的地理比较[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王文胜. 论吴语青田话与《切韵》的关系[J].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9]吴安其. 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 民族语文,2004(1).

[10]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 民族语文,2007(2).

[11]颜逸明.浙南瓯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游汝杰,周振鹤.方言地理和历史行政地理的密切关系——以浙江方言分区为例[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12]张钱松,詹海峰,陈志望.青田话[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1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歌韵读音的分化和历史层次[J]. 语言研究,1983(2).

[14]郑张尚芳.浙西南方言的ʨ声母脱落现象[C]//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第1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5]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原载《南方语言学》22辑,刘新中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第一版)



"
往期推荐

学术探论 | 章策:浙江永嘉桥头话内爆音的声学性质

方言与民俗(音频)丨章策:温州的传统生日习俗(浙江温州永嘉桥头话)


END本期编辑 | 唐遥 本期音频| 唐遥 本期审读 | 唐遥责任编辑 | 甘于恩    封面丨图源:网络,侵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ohyfy@163.com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