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一批即将被清退的80后

2017-12-08 环球机密档案

来源: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

作者:赵晓璃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经过繁华的闹市区,我看着一栋栋奇特高耸的写字楼,无法遏制地在内心拼命还原小时候的场景。


曾几何时,这里有一座牙膏厂,效益一度好到爆棚;


瞧啊,那块地段原本有一家很大的棉纺厂;


嗯,那里似乎是一家研究院......


记忆里这些曾经顶着耀眼光环的稳定之所,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清一色青灰而高耸的写字楼,面无表情地矗立在城市的中央,望着熙熙攘攘奔波忙碌的人群。


喧嚣的人才市场里,无数年轻而焦急的面孔依旧在这里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和挑战。


在一个又一个时间岔路口上,职场总是惊人相似地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悲欢离合。

-01-


多少职场人,费尽一生把自己培养成一枚“职场螺丝钉”


张丹(化名)是一名80后,十多年前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生毕业那会儿,她的导师说建议她读博深造,今后专门从事哲学教研工作。


年轻的张丹摇摇头,她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淹没在浩瀚无尽的哲学研究领域,她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想要在职场中历练历练。


“你当时为何报考哲学系?你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我问。


“我从小家里穷,看见父母整天劳碌,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让他们高兴。高考那一年我报考了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可分数没有达到第一志愿专业的分数线,我就被调剂到了哲学系。”张丹说。


“大学四年期间,你可曾想过转换专业?”我问。


“没有,不过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外语,我的英语成绩很好,在班里排名第一。”张丹说。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张丹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学校的保研名额,正值迷茫的张丹接受了学校的保研机会,读了三年研究生。


25岁,张丹研究生毕业,一边是导师力劝她留下来考博未来留校任教,一边是自己内心焦躁不安的心,她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能一眼望到未来,这样的生活简直太糟糕了。


“我先去外面闯闯,实在不行再回来考博。”这是张丹当时的决定。


张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找工作时光,她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唯一愿意使用和发挥的优势就是英语,但比起英语专业毕业的同龄人。


张丹的竞争力还是差了一大截,做不了特别专业的工作,最终她来到了一家外企,做起了销售工作。


据张丹描述,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坐在电脑前和外国客户进行在线及邮件交流,她蛮喜欢公司的氛围,同事们的关系很融洽,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27岁到33岁这几年,张丹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角色转变,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大事。


33岁的张丹修完产假回单位上班的时候,不禁为自己这些年来没有跳槽感到庆幸。


毕竟大家都熟悉了,家里孩子临时有什么事打个招呼就能溜回家照看,除了工资不尽如人意之外,她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前公司开了一次大会,大意是公司这两年业务下滑的厉害,总部决定清退一部分员工,而张丹就在清退名册之内。


张丹一听脑袋就炸了,顿时慌了神,她找到曾经的导师,希望还能回来读博,导师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我们的课题压力也很大,更希望招年轻的研究生。你现在年龄大了,这些年的专业恐怕也丢的差不多了,如今还有了孩子,你的精力和时间如何能和刚毕业那会儿相比呢?要我说,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上班,照顾好孩子就好了。


张丹的鼻子一酸,她刚想说自己很快就要没工作了,但忍了忍,最终没说出口。


张丹感慨万千:“我曾经那么意气风发,总以为人生可以随时重来,现在才发现,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根本没有重来的可能。”


对张丹而言,前面的路确实一片迷茫,这些年下来,她显然把自己培养成了一枚“职场螺丝钉”。


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她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只能试图抓住考博这一根最后的稻草维系所谓的稳定,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 

-02-


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曾几何时,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何必那么辛苦,差不多就行了。”


果真?


如果把老师的注意力比作财富,你会发现班里的学霸无疑吸引了老师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也就意味着,10%的学霸占据了老师90%的注意力。


当你踏入社会,你很快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个社会的财富规律,毫无例外地遵循“学霸通吃定律”。


我们看一组努力回报曲线。



按照努力和回报的关系,我们划分为三个区间,分别为新手区、成长区和高手区。


1、在新手区里,你从0分做到60分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了,这里几乎不存在什么不确定因素,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这就像班里一名成绩倒数分数不及格的学生,想要考试及格,只需要稍微用点心、努把力就可以了。


这就是很多人在从事一份工作最开始阶段的感觉,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刚开始做的事情特别有成就感也很有热情,甚至于觉得自己太聪明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到了一样新的本领。


2、在成长区里,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这是从60分迈向90分的阶段。


这个时候你可能面临两种情况:


一是缺乏正确的方法,你努力了很久却收效甚微;


二是即便你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会发现上升的速度比新手区要慢多了。


这就像一个60分的学生想要达到90分,并不是靠一味的努力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即便他掌握了方法,他的进步空间只有30分,也没有一开始的60分那么多了。


大部分的焦躁、怀疑、失落等情绪,往往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试错,直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领域及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方能进阶到下一阶段,高手区。


3、高手区里,云集了90分以上的牛人,这个时候风口及运气往往能放大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呈现出开挂的状态。


这就像一个平时成绩在9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如果他在临考前头一天晚上看了一道难题并记住了解题思路,结果第二天考试正好碰上了类似的题目,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拿到满分,把其他学生远远甩出身后。


这个规律几乎适用于解释职场中遇到的各种现象。


拿财务这个职业来举例,一开始你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的时候,你的成就感是最高的。


你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应届毕业生,到把Excel表格、财务软件等用的炉火纯青,你每天都会感觉自己在进步,觉得自己简直太有天赋了。


然而,当你开始独立负责公司的全盘账务,你会发现,这件事根本没那么容易。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专业度和视野,你可能一点长进也没有,甚至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根本看不到明显的进步。


如果你能够突破以上阶段,进入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成长为一名财务领域的专家,后面的路就顺当多了。


当然,至于最终你能否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看能否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就要看机遇等因素了。


不幸的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死于成长区,由于感受不到显著的变化,同时没有摸索到合适的方法和门道,就自我怀疑轻易放弃了。


他们就像漫画里缺乏耐心的挖井人,永远挖不到甘甜的井水。


你可以联想一下,你所做的职业,是否也是如此?

-03-


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牛起来的


事实上,张丹的案例很具有普遍意义,也颇具有代表性。


她代表了职场中很多年近中年的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太过随意,缺乏规划意识,没有花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找寻自己擅长的领域。


更没有尝试持续发力、将某件事情做精做专,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的前提下。


剥夺了现在的工作机会,就等于丧失了生活的希望。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深度传播,我们会发现不断冒出来一些牛人,让我们感觉到不论从精神到智力都被无情碾压。


事实上,有很多看似一夜爆红的人,你若深究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了相当长的积淀,他们的功底绝非一日而成。


即便功底深厚,他们也不敢有一丝松懈。


要知道,即便你足够幸运把爱好变成了职业,该出现的倦怠并不会因此少一分;


不论是立足于本职工作做精做专,还是将爱好发展为自己的职业,你该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你所遭遇的倦怠和瓶颈,一点儿都不会少。


曾经有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种倦怠感到达了什么程度呢?


那就是忽然没来由地对一切都很厌倦,很恶心,朋友圈不想发,话也不想说,文章也不想看留言。


她抵抗厌倦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越厌倦,越要上。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努力挣扎出来,走出原来的困境。


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极限的学习,都需要孜孜以求的探索,都需要殚精竭虑的思考,都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


没有人可以超越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


-04-


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有一个试图逃避的你


只想要结果而不愿意承受过程,渴望追追剧、打打王者荣耀、喝喝咖啡、吹吹牛就能突然有一天变得牛起来,这无疑是在做梦。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同样是周末,你可以尝试发展自己的爱好,你也可以聚会扯淡。


同样是下班回家的夜晚,你可以追剧,你也可以尝试读书学习;同样是怀孕生子,你可以吃吃喝喝无忧无虑,你也可以给自己考证充电。


你的老板不会因为你读书考证发展爱好给你涨工资,甚至不会有人在意你这些时间里做了什么,但从长期来看,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回报。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和焦虑,如果你不正面冲撞它、击破它,它们就会在你30岁、35岁、40岁、45岁的时候卷土重来,并且一次比一次凶狠,而你却一次比一次无力。


这才是“中年危机”的真相。


而你除了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主动纵深跳入汹涌的时代潮流外,还能有其他的选择么?


作者: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作家,累积咨询时长1000+小时。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


80后年薪多少,才能摆脱“中年危机”?


如今,80后已成为职场、家庭、社会的中流砥柱。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最后一批也满了28岁。在这一代人中,现在月薪多少才算跑赢同龄人的“人生赢家”呢?



早两年,大叔是民国老公级别待遇。


魅力大叔吴秀波,秋裤男神李健,师奶杀手张嘉译……互联网上的小姑娘上蹿下跳要嫁给成熟性感的大叔。


两年不到,时过境迁,大叔一夜变了油腻中年人。啤酒肚、发际线后退、盘手串儿,名人野史如数家珍,睡衣唐装混搭出街,保温杯里泡枸杞……人到中年,不管你贵贱美丑,都被贴上了“油腻”的标签。


而走在奔四路上的80后,成了中年危机的重灾区。




近期,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80后的世界——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以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跟踪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


一、80后的收入状况:前1%50万元,前10%20万元


复旦大学人口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湛指出,2012年至2016年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三次调查的年收入中位数依次为5.0万元、6.5万元和7.8万元。


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尽管上海“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且连续三次调查中的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但他们仍坦言面临着“经济”“子女教育”和“住房”三大压力。


“80后”的受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80后”的房产持有量也与其父母的持有量具有相关性,呈现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并尤以教育的代际传递最为明显。


具体看数据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新闻中心


结论:


1、80后混的怎样?


80后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则更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如果你年收入达到50万(月薪大约4.1万),那么你将顺利挤Top1的队列。当然咯,年纪越小,或许越有傲娇的资本。


2、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此次调查数据实力打脸“读书无用论”:学历与收入成绝对正相关,学历上升一个台阶,年薪就上调一个档次。


调查中的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4.7年,且连续3次调查中的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


3、80后对工作“忠贞不渝”


超过6成的换工作的次数不超过2次。原来80后在就业观上一点都不离经叛道。对工作的保守程度,简直可以用“忠贞”二字来形容。


换工作的次数与工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工资收入越低,越爱换工作;反之收入越高不爱换工作;本科生最不爱换工作;大专生则最爱换工作。


然而大家换工作的理由也很简单:现单位待遇差VS其他单位待遇优。


二、80后的婚姻观和生育观:近一半配偶通过介绍认识,不再养儿防老


复旦大学人口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沈可指出,上海“80后”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


一方面,“80后”的婚前同居率的上升至四成,30岁至34岁调查人群中从未结婚的比例已上升至男性19.2%、女性12.5%,婚姻中学历男强女弱的现象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妻子受教育年限与丈夫相当或更高的婚姻已占83%。


另一方面,“男长女幼”“门当户对”的婚姻依然是主流,夫妻双方均为农业户口以及夫妻双方均为非农户口的婚姻、夫妻双方均为上海户籍与夫妻双方均为外地户籍的婚姻都占据近八成,近一半“80后”的配偶是通过介绍认识的,且主要介绍人是长辈亲戚或父母。


此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也是“80后”的一个行为特征,随着中国的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胎的前三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代际关系方面,仅有20%的“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80后”与父母同住。近九成的上海“80后”认为自己作为子女应承担照料父母养老的责任,但对于自己的养老预期又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绝大多数希望在自己家或养老院度过晚年,不再有养儿防老观念。


具体看数据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新闻中心


结论:


80后的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胎的前3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当80后的群体由少不经事的“小屁孩”也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同时更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有时巨大的压力让多数人殚精竭虑:买房问题、婚姻问题、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个人理想问题……


因此大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但“薪酬”始终是最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80后的生活方式:三成勤锻炼,四成几乎不锻炼,已婚群体更健康。


复旦大学人口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高隽指出,“80后”的生活方式趋于多元。


“80后”受访者中有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四分之三的人自评 “人生幸福”。


约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分别是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不健康饮食、喝酒和吸烟,其中睡眠不足最突出、占4成以上,同时具备四种以上不健康行为的高危群体达到14.3%。


调查发现,“婚姻保护伞”的作用在80后群体中较为明显,已婚群体相对未婚以及/或者离婚丧偶群体在健康行为相应指标上表现更优,“80后”已婚群体的心理健康指标更优,不健康的饮食起居行为更少,抑郁和幸福感的均值都优于未婚以及离婚丧偶群体。


从运动行为看,约三成勤锻炼,近四成几乎不锻炼,“散步+跑步”为主要形式。


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已出现分化,高收入群体一方面或因压力大而表现出更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承受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健康资源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其体检率、运动频率、健康信息获取、健康消费支出等指标都更优,因此平衡下来高收入群体的行为身心健康指标优于低收入群体。


具体看数据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新闻中心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贬值的中年人?


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迭代对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中心的转移、职住分离的距离影响巨大:


在自行车时代,工厂区和居民区几乎挨着,城市的半径也就限定在5公里左右;


到了汽车时代,职住开始分离,出现了集中商业办公区,人们坐公交或者开车上班,城市的半径也就顺势扩大到近30公里;


而到了地铁时代,轻轨/城轨/高铁更是拉近了城与城的距离,人们甚至可以跨城上班(上海的上班族甚至可以住在昆山/花桥),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群,城市的半径由此就可以扩大到50公里。


于是,牢固于人心的市中心观念还会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吗?


而现在,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互联网科技的新时代,人们需要聚集(工作/创意/协作/生活),但更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迅速的流动,而这对城市、对城市的中心、对市中心的房产、甚至财富的逻辑将产生新一轮的重大影响。


稀缺有用的才最保值


财富的逻辑不断转换、看似能传承子孙的房产也因市中心的变迁而价值缩减,那保值增值的资产有什么共性呢?


一是稀缺性;

二是有使用价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普遍的观点是货币放水会引发通货膨胀,可自2008年4万亿后,货币存量增加数倍,可为什么没有物价飞涨呢?


▲近五年我国物价平稳,CPI涨幅稳定在2%左右


因为科技进步、因为无人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让生活必需的商品不再稀缺、供应无限量、甚至还产能过剩。


而通货膨胀理论产生的社会生产背景跟今天判若两个世界,所以低生产率、低生产水平、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的生产环境下诞生的大量经典理论,都已不适用于如今高效、自动化、复杂的新环境,通胀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财富的逻辑在转换、城市的中心在变迁,所以被奉为圭臬的经典理论也得与时俱进啊。


与物价平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创造的“十年涨十倍”的财富奇迹。为什么?因为人口流入引发的巨大需求,因为土地稀缺引发的房子稀缺,而房子又是有用的——人们总得有间屋子放下一张床吧。


曾经的移动电话砖头块大哥大价格竟然上万,而今功能更全、轻捷美观的智能手机最低的也不过千把块;


曾经要托关系走后门、花费一年工资才能买到的电视机,而今不用半月工资就能买到一台大彩电;


同等配置的汽车,自它诞生那一天起价格就只会跌不会涨……


为什么?因为不稀缺!因为供应无限量!所以奢侈品(如手表/首饰等)为了维持价格不跌、保值增值的假象,经常推出纪念版/限量版商品。黄金就一定保值吗?当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不再把黄金作为首饰佩戴,又因为其货币媒介价值、工业使用价值近乎于无,黄金的价值将一文不值。


能保值增值的资产、能世代传承的资产,必须是稀缺且有使用价值的资产(稀缺和使用价值值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具备识别出它们的能力。


80后,别趴下,你才是最靠谱的资产!


回顾人类历史的长河,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万世不移的财富,也很少有世代相传的家产:一场战争/革命就能摧毁一个家族世代累积的财富,一次科技进步就能让曾经贵重资产变得一文不值,一时自然环境的变化(河流改道/干旱/气候变冷变热等)就能让一座繁华的都市成为荒凉不毛之地……


人们观念思想的变化同样会影响财富的生产和创造,财富都具有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只是忽快忽慢罢了。


那就没有靠谱的资产了吗?有,就是人本身!


作为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动物,人是活的、变化的,能根据世间万物的变动而主动的做出调整、适应:城市衰落了,那就迁徙到其他城市好了;行业消亡了,那就学新的技能在新兴行业实现再就业;财富/资产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那就抛弃老的、拥抱新的好了……


这里的关键就是你得具备再选择的能力、因应事务变化的适应力,而这又回到老话常态、近乎心灵鸡汤的认知问题——


开阔的胸怀迎接新事物、深究一行的精进精神、不停的尝试试错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让自己更有弹性——虽经万般挤压,终将恢复原状。


财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你及子孙的劳动创造力才是财富源源不断的来源,比留给子孙物质资产更重要的是思想、格局、观念、技能。同样,更多的后代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有的败家但有的奋进,有的平庸但也会有的优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就是一切的根源。


人就是亘古不变、万世不移的资产!赚钱的能力就是财富的逻辑!


有人说,80后,是人到中年,正式开启上有老下有小的不能死模式。


这群人不能倒下,不能放弃,甚至不能去死。


为了父母渴望的眼神,为了孩子伸出的双臂,为了那些还没来得及实现的理想与愿望。


最后,小编想说:80后们,少抽烟喝酒了,也别再熬夜,别太压抑自己,请你对自己好点,再好一点。


记住,未来,最好的投资,是自己。


来源:21财闻汇,综合自:复旦大学新闻中心、钱小姐与财先生(MsMoney-MrWealth)、米筐投资、心乐集(cxll913913)、理财中国(mlicai)。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看更多精彩)


毕福剑首次道出被出卖的原因!惊呆

朴槿惠的神秘中国情人竟然是他!怪不得至今独身!

腾格尔、杨澜饭局被拍了,居然如此惊艳…

一个比日本还要可怕的国家!

慈禧太后的奢侈后宫生活!惊呆了!

为何外国老人不带孙子?值得中国人反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