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实秋——剽窃

梁实秋 许康华竞赛优学 2022-07-17



点击上面的“许康华竞赛优学”,订阅本微信公众号,并点击右上“”分享到朋友圈,每期推送精彩竞赛及培优数学文章。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数学的普及与提高贡献一份力量。欢迎国内外的广大数学爱好者踊跃投稿,文章请发责任编辑邮箱:

103282699@qq.com,1090841758@qq.com

许康华老师联系方式:微信(xkh3122);QQ(1090841758)

注意: 许康华老师的微信号已经从xkh3121升级到新版: xkh3122, 原微信号作废。



梁实秋——雅舍小品,江苏人民出版社

剽  窃

梁实秋

 

顾亭林《日知录》卷二十有这样一段:
凡述古人之言,必当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诗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程正叔传易,未济三阳皆失位,而曰:“斯义也, 闻之成都隐者。”是则时人之言,而亦不敢没其人。君子之谦也。然后可与进于学。
他的意思是说:引述古人的言论,要说明那古人是谁。如果古人又引述另一古人的言论,两个古人的姓名都要说明。不可以把古人的议论当作是自己的。《诗经》(《商颂·那》)说:“从前古时候,已经有人这样做过。”程正叔(颐)作《易传》,讲到“未济、三阳皆失位”,特别声明这个说法是从成都一位隐者听来的。可见纵非古人,而是时人,也不可埋没他。这是君子谦逊的态度。能做到这个地步,然后才可讲到做学问。
这一段文章的标题是“述古”,但未限于古,对时人也样地提到了。他警诫初学的人,为文不可剽窃。他人之美,不可据为己有,并且说这是为学的初步,可谓语重心长。
做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的人,定受过指导教授的谆谆叮嘱,选题要慎重,要小题大做,搜集资料要巨细靡遗,对于前人的有关著作要尽量研读,引用前人的言论要照录原文,加上引号,在脚注里注明出处,包括版本、年月、页数。按照这些指导原则写出来的论文,大概都有相当的分量。这样的论文,从表面上看,几乎每页都有相当多的脚注,密密麻麻地排在页底,这就说明了作者下过不少功夫,看过不少书,而且老老实实地引证别人的文字而未据为已有。这种论文,本来无须什么重大的发明创见,只要作者充分了解他的勤恳治学的态度,也就可以及格了。这种态度,英文叫作intellectual honesty (学术上的诚实),不只硕士博士论文需要诚实,一切学术性文字都必须具备这种美德。
有人以为这种严谨诚实的作风是西方人治学的态度,这就不大合于事实。上引顾亭林《日知录》的一段文字,即足以证明我们中国学者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剽窃者存有一种侥幸的心理, 以为古今中外的图书浩如烟海,偶然偷鸡摸狗,未必就会东窗事发。一般人怕管闲事,纵有发现也不一定会挺身检举。 举例来说,从前大陆上出版的图书,此间不易见到。但是偶然也有一些渗漏进来。剽窃者得之如获至宝,放心大胆地抄袭,大段大段、整页整页地、一字不易地照抄不误。也有较为狡黠者,利用改头换面移花接木的手法,加以粉饰。但是起先不易得的图书,现在有不少大量翻印流通了,有心人在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雷同之处。穿窬扒窃之事,未必都能破案,可是一旦被人逮住,就斯文扫地,无可辩解。这种事不值得做。
著书立说,古人看作一件大事,名之为立言,为太上三不朽之一。后来时势不同,煮字疗饥之说不能不为大家所接受。迨至晚近,从事写作的人常自贬为“爬格子的动物”了。但是不管古今有多少变化,有一条铁则当为大家所共守:不可剽窃。

(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一书)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