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回顾|“大万世居”艺术驻地启动论坛实录

PAM 坪山美术馆
2024-09-02


坪山美术馆首期艺术驻地项目的研究走访已经启程,来自北京、长沙和深圳本地的五组艺术家从北向南集结在大万世居。或许这也是一场迁徙的拟态,我们在此形成了有分工机制的依存单位,并将在“群居”的社会关系里进行“独立”的个体创作延伸。


在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性质与项目定位的基础之上,我们强调项目本身和项目成员的跨领域工作方式(尤以突破艺术圈层为出发点)。在驻地研究和交流的机制及内容方面,我们将重点建立与相关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化研究学者等,以及多种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对话。形成多维视域,并推进以主体性建立“历史意识未来观的核心”动念。



于2022年8月20日上午举行的启动论坛,从坪山美术馆负责人、驻地项目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角度分享项目的定位、研究目标和艺术创作计划,并特邀熟悉深圳特别是有客家文化研究经验的学者,从宏观的客家学研究与微观的客家文化特征、客家族群的空间生产和当代流变等角度出发,与项目组成员及艺术爱好者一同探讨“大万世居”驻地研究的人文社会基础以及可能突破的艺术创作边界。以下内容为本场论坛实录,发布前经过与谈人审校。


论坛主持


刘晓都

坪山美术馆馆长

今天,坪山美术馆非常荣幸地邀请了三位重量级的嘉宾来给我们做客家文化相关的一些交流。“大万世居”这个项目是我们一直特别期望去做的,其实在美术馆这样的机构里驻留计划是一个特别重要且特殊的一种形式,由一些从不同地方来的艺术家,他们能够亲临现场,驻留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做他们自己的创作。不同的美术馆有不同的驻留计划,所谓的驻留就是请艺术家到这个地方来,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然后去做一些事情。这一次我们有幸地跟区政府宣传部争取到了一个在坪山最大的客家围屋,也是省级的文保单位——“大万世居”,在所谓的文物活化的概念里做一些活动。我们想用驻留计划的方式把大万世居相关的文化通过艺术家的介入,特别是年轻的、新锐的当代艺术家,他们能够介入到这里和一个老的建筑环境产生特别好的交流沟通,互相激发灵感使得老的建筑生发新的价值和气质。这个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特别荣幸我们请到了青年策展人王尤,由她来组织这样一个完整和丰富的组合。也希望能够给我们的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能够有一些非常好的背景知识和人文的知识能够对接在一起,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背景材料,激发他们去思考自己的创作。这也是坪山美术馆一直期望的,用一种跨界的方式,通过人文系统里的知识和理论来做交流从而促进艺术家的创作,这是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的一个状态。



王尤

独立策展人,万尤引力实验室创始人

今天邀请三位重要的嘉宾代表来讨论我们所关注的文化和研究的问题,以及深入到客家文化,跟深圳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之间关系链接的种种问题。我与刘晓都馆长一起来主持这一次论坛。我们这一届的驻地项目一共邀请了5组艺术家,本次论坛先由艺术家李赢来作为艺术家代表,从创作的方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三位在相关学界非常重要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刘丽川教授,她是深圳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她与张卫东两位教授已经研究了客家文化三十多年,是在这个领域里面非常重要的学者,张卫东教授是深圳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的原所长和创立者。于长江教授,他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执行院长,于教授这一次会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带给我们一些非常独特的见解。


我从策展人的角度,具体阐述这次项目的策展理念以及第一期驻地项目具体定位。这次论坛其实是一个开放式的对话,虽然最后我们的落地形式是艺术创作的展示,但是在过程里对研究的注重以及视域的多元计划,也是我们做这样一个论坛的目的。项目的策划理念实际上意在以历史为镜去讨论未来的生存境遇,以及从中去思考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通过激活历史意识的萌发,对未来的觉醒这种条件之下,让未来现实还有历史同框。但是对未来的憧憬,却恰恰不是我们在目前的社会语境之下常常看到的像科幻小说和科幻图像的这种未来场景,那么未来场景它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对未来的醒觉要怎么把握?其实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说我们期许的未来和去思考的未来,它拥有多个平行的身份,那么或许在它的背后具有一种可以像算法一样去推演的结构。如果有这样的假设,把自己推回到历史的原点,或者说把我们的关注回到历史,恰恰就是我们不可去逃避的一个使命,在历史贯彻的发展议题里,每一个人作为自主或者说作为主体的语境,如何回到未来,如何去激发我们的语境和主体性,也是整个驻地项目非常强调的内容。


我们五位驻地艺术家的研究方向都各有不同,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非常强调跨领域的合作,包括在论坛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跟各个学科的学者和专家的交流,事实上也代表了这个项目视阈的多维性,我们希望不管是从宏观的角度还是文化研究的层面,都能够带给艺术家们包括我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进行的创作和研究,这些反馈都会带我们去深入了解“大万世居”本身、客家民系本身及“大万世居”所在的坪山和深圳,它的历史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探讨历史、现在和未来,探讨深圳、客家围屋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次大家不虚此行,都获得了非常多的思考。我相信这5组艺术家在为期4个月的驻地研究里也能收获特别的经历。这次是驻地项目发布的论坛,在整个为期4个月的时间段,除了最终的作品展示之外,中间也会安排其他不同种类的沙龙与各种学者进行交流。以开放公教活动和工作坊的形式和群体发生关联,同时也期待大家关注这个项目,希望这样的一个项目可以略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塑造一个具有本位的文化状态的深圳,去探讨或者反思未来的觉醒。


论坛嘉宾


张卫东

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原所长

坪山原来是深圳的一个新区,龙岗、坪山在1958年以前不属于深圳而是属于惠州,1958年划给这里。而深圳的族群以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主,以南头古城为界,东边是客家人为主,西边是广府人为主。海边有一些疍民形成的村落,在1958年到1962年由政府安排他们登岸。从康熙年间开始一直想把疍民移到岸上都没有成功,是我们的党执政后才做成的这件事。深圳这边的客家是清朝初年才到这个地方。到清朝初年的时候,台湾一直没有回归,清朝政府认为郑成功他们的存在是因为有大陆的海边居民在支持他们,所以就把沿海的居民全部内迁30里甚至更远,让这些地区都变成了无人区。在迁移的时候把地面的建筑全部一把火烧掉,所以现在这片地区,看不到200年以上的那种民居建筑,都是200年左右,使得深圳这部分地区的历史中断一段时间。深圳的客家人就是在迁海过程中复建以后迁进来的。从我们对客家的考察,不光是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也都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解放,突破了客家耕读传家的传统,变成了士农工商四业并举的局面,深圳地区的客家文化在全国客家地区里是发展得最好的。我们认为是全国客家发展历史上新阶段的典型,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滨海客家。


了解客家文化最好的一个途径就是走进他们的民居。深圳的客家民居有一个特点,是围龙式又是城堡式的,所以我们叫它围堡。大家可以通过它的建筑了解深圳客家的发展历史。大万世居的正门非常气派,门两边立着两块石刻的匾额。大万世居的部分墙体是1837年建的,到现在185年,它的墙体都是夯筑式的,至今没有出现明显的断裂。我们可以根据墙体上灰塑彩塑的痕迹去想象它当年的辉煌。大万世居是一个中轴对称,典型的城堡式的堡垒型建筑,它的宗祠呈三进两井的结构,中厅横梁上的“东鲁旧家”木匾格外醒目,两边是由传统的单元式四合院构成,照顾了家庭小型化。两旁六个大巷,横巷相通各有天井,号称“九天十八井”。共有单元式四合院一百余套,错落有序,古朴浑厚,是深圳客家围堡的典范。大万世居的匾额和楹联很有讲究,“大万”就是“亿万”的意思,都是有文化内涵的。参观客家围堡的时候可以注意它的堂联,大万世居最长的一个联——“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这个堂联也代表了客家文化里儒家的文化传统,正因为有这样思想上的飞跃,深圳的客家青年人就可以解放思想全方面的发展。



刘丽川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我们研究客家文化三十多年,给深圳大学本科、专科、夜大作为选修课开设过客家文化课,但是从来没有在美术馆里讲过关于客家的文化。首先讲到客家文化的板块,文献记载会讲到惠、东、宝区域,惠州主要是惠阳这一带,东莞是清溪和凤岗,还有深圳大龙岗,所谓的“大龙岗”是指龙岗镇、坪山镇、坑梓镇到观澜这一带,这一部分是客家的纯住地。这一带地区大部分的客家人是在迁海时期附近,也就是第四次客家大迁徙的时候进来形成的新的客家居住地,大部分来自于兴宁梅县,所以在建筑上跟梅州的围龙屋有相似的地方,前面是一口半圆的月池,后面是半圆的围龙,从航拍看它是椭圆形的建筑。它在建筑上有一些变化,但是依旧可以看到它一脉相承的东西。我们艺术家在研究深圳客家的时候,要看到这里跟东莞和惠州之间的客家文化联系。


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居祠合一,这点跟广府人和潮汕人不一样。广府村落、潮汕村落它的祠堂往往在村子的其他地方,祠堂与居住的地方是隔开的。而客家是把祠堂放在中轴线上,居民则是住在两边的横屋共同围着一个祠堂。客家人把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中轴线的建筑上,比如雕塑、彩绘和木刻,在中轴线上出现的彩绘吉祥图案,包括顶梁上雕刻的文字跟汉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特别强烈的礼仪和对国家的情怀,去更好地体现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客家人把月池放在自己民居的最前面,家门前一口塘,代代都出读书郎,所以客家人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他们要强调文化上的优越,所以我们通过看客家民居的这些建筑元素,可以充分感受到汉文化的冲击和表现。深圳的客家民居往往在村口或水口处有大榕树,一树成林也有子孙万代的意思。艺术家们在表现深圳的文化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深圳的客家文化,在你们的设计里,希望把客家的元素和城镇改造新村的建筑及设计加入,避免千村一面去更好地反映地域特色。它的设计有一定的风水讲究,希望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把客家建筑里面的上天街、下天街以及天井的元素表现出来,也是跟大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体现。如果我们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有现代化的东西,也应该加上我们本土的文化元素,使得深圳的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在地方文化的元素里面使得更好地展现深圳的包容性。



于长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今天是在美术馆和艺术家交流,我简单谈一谈个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受。谈到历史,其实深圳跟其他城市比较讲到历史的时候,一直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西安或者北京,我们讲历史是从古往今讲,而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它是刚刚生成的这么一个地方,所以它是有一个倒置的历史感,是从当下甚至未来往前反着推。历史其实对于深圳,除了我们在座的一些专家学者,还有一些有特别偏好的人士之外,作为深圳一个主流社会的普通人,大家谈历史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地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当下或者未来的一种衍生品。实际上深圳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城市还没有形成一个本体认同,还不知道以何为“本”,因为它到现在主体还是第一代移民。它是在过去四十年生成的城市,包括它的地域、人口、面积都在不断地变化。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是一个类似马赛克式的拼盘,这种文化它的特点就是移民社会造成的。每个来深圳的人不管他来自哪里,大家到这个地方不太谈文化,也不太谈历史,因为谈这些会把大家分开,在强调我们的差异。而深圳这个地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就是陌生人要密切交往,所以大家要求同存异。深圳在历史叙事书写的时候讲到移民和客家,到后来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先行示范,成为一个公共的历史。客家的故事原本并不浪漫,客家人所修的围屋都是土围子,窗户很小墙很厚,如同堡垒要塞,有其特殊的防御作用。客家人本来是内陆人,后来到了这边要漂洋过海,要弃陆出海,客家话叫做“过番”,包括潮汕人也是都要做海洋文化,热衷于下海经商。


深圳人的情绪,我用四首歌来代表四个阶段。第一首“夜色阑珊”,让我最激动的是这首歌,这是大陆产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实际它是用日本曲子填词而来。很有趣的是,歌中所唱的灯火辉煌的情景,是八三、八四年的深圳,也就是现在罗湖东门那一带,虽然只是城中村的规模,但是这首歌唱得全国人民春心荡漾,充满向往。后来就是在第二首“春天的故事”影响下,深圳迎来了非常关键的转折;第三首是“有没有人告诉你”,是听着最抑郁伤感的,到了零几年,深圳从一个人们只是来冒险赚钱的“特区”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了,社会变得成熟了,也必然复杂敏感了,所以才有这种貌似“伤感”的感受,这是一个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标志;后来还有一个比较前卫的“南山南”,这首歌里的南方应该指的是深圳,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动态的东西。


我把深圳的历史比作一个缺少压舱石的大船,在海上飘,但是它不是没有方向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都在努力并且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以及社会的未来。每个人对社会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同样对深圳也会有自己理解,每个人带着“赌性”在支撑着这个城市去乘风破浪。前两年有个研究会,有学者提出过想用客家文化作为深圳的主体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客家”的概念,但是后来没有太多响应,因为在深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唯一性,不管你用“新客家”还是其他什么文化概念,实际上这种历史取向往往会引发人们更分散的想象。因为每个人来到这儿更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而非纠缠历史。所以我觉得,深圳是由每个人对未来的判断和对城市的预期共同建构未来的此在,然后从未来再反推回历史的这么一个过程。 

驻地艺术家

李赢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创作实践以雕塑、装置为主,作品制造无限的关系,强调关系内部活动、力量、发展。


我是湖南长沙人,有幸来参加这次的驻地项目。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之前创作的关于在地性以及变迁的两件作品。其中一件是2014年我在老家长沙当时面临拆迁的宅子里创作的,叫《架·空》。我有18年的生活是一直生活在北京。期间,2014年得知这个老家宅子面临着要变成新的建筑,我看到它处于这种一边是废墟,一边是新建的大厦,在一种消逝和这种新生的时空分水岭,所以我就赶回去在我自己的房间里面,用细丝按照地板砖的尺寸把整个空间内部进行一个分割。大家看到的60cm×60cm的一个丝线横纵也是空间上的分割,中间这一具骨骼也是用同样的细丝,它具有一种骨骼的意象,去营造一种外部环境空间和个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内外交错的意向。我把空间分成了八等份,由大概八九个大箱子带着空气包了一个九米的敞篷,让它一路从长沙运到北京。做完这些我家老宅就夷为平地了。我在北京的空间里塞下我这长沙的空间虚构。


长沙作为历史古城,由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三天三夜,所以整个城市其实已经烧毁,是没有古建遗迹这些东西的。大家现在能看到的所谓的打了引号的古建,其实都是复制品。所以对于这个城市,我们那边叫30年河东30年河西。以江为界分为河东,河西,其实也是一种对命运流转、繁荣更替的影射。在落到个体当中其实有很多像我家这种宅子,它里面承载了我母亲30年的经历,从发家致富到生意惨淡,是一个命运变换的经历。因为疫情,我从2020年又迁回到了长沙,等于我现在是在南方制作,每做完一件作品又要运回北京。一个没有所谓的往返,到哪去都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包括现在回到长沙,我也没有太多这样的感觉。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中大都有这样的相关经历。


我分享的另外一件作品,是2021年在顺德盒子美术馆做的一个驻地。是一个由11个小片段组成的视频。顺德是广东的一个地区,现在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城市的建构很多就像假的一样,太新了,所有的看到的东西感觉就像进入到了一个虚拟的剧场。我来到沿河的城中村,它是非常小的一个区域,在我的感受里小河像同心圆的结构把城中村围绕在中间,给了我强烈的冲击感。又像一种崭新的城市去把所有老旧的或者是所谓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去进行挤压,感觉有一种控制感。我的影像作品是把顺德地区的地景和艺术生态进行一个魔幻的结合,揉杂了这种个体经验和意识。每个个体肯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这些经历。关于这种资源的分配、我们所谓的圈层关系,这些东西放到社会层面上是相通的,都具备同等的问题,只是因为我的工作是在艺术行业内,所以我用艺术的词汇来去进行提炼,但它更多的还是关于社会的议题。这次来到坪山地区参与美术馆的驻地项目,我也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居住,通过这个地域对于我个体经验的激发,产生一个新的火花的作品。




策展人:王尤

出品人:刘晓都

驻地艺术家:贾羽朙、李赢、梁宏伟、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周梓璇

*按艺术家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项目时间:2022.08-11月

地点:大万世居+坪山美术馆

指导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坪山美术馆

项目执行:坪山美术馆团队、万尤引力实验室


正在展出



温馨提示


根据坪山区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入馆参观须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或当日(24小时内)核酸采样凭证(记录)。敬请大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错峰参观、分时预约、间隔游览。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 坪山美术馆采取限流开放,实行预约进馆制(可线上或现场扫码预约);

● 线上预约路径:关注坪山美术馆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预约观展”并填写参观信息;

● 现场扫码进馆:在美术馆入口处扫码登记、出示健康码并经测温正常后入馆参观;  

● 预约限额、开放时段等信息以预约系统为准;

● 系统提前三天开放预约。



视觉设计|徐翔宇

视频制作|黄思聪

内容整理|米选萦

编辑|李语湉

审校|刘晓都 李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坪山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