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回顾|梁铨:“故岭”展览开幕活动实录

PAM 坪山美术馆
2024-08-31

坪山美术馆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八
“梁铨:故岭”展览现场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之八|梁铨:“故岭”展览已于2023年5月14日在坪山美术馆正式开幕。呈现艺术家梁铨最具代表性的22件绘画作品。作为在深圳当代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艺术家,梁铨将水墨的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结合,以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梁铨生于1948年的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是中国最早将传统水墨结合抽象表达的艺术家之一。水墨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随着时代的演进,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梁铨在吸纳和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水墨的媒介,将墨与水结合出的偶然性发挥到极致,将墨色的浓淡转变换位成为斑斓的色彩。虽然他的风格常常被视为“走向抽象”,但事实上,他隐晦地萃取了中国古代绘画对风景的核心创作手法,并将之发扬。


此次坪山美术馆的个展既收录了梁铨最新创作的大尺幅作品,又展示了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成果,并将两个阶段的创作相互映照,昭示出他创作中一贯的主题:将自身沉溺在文化历史或者个人记忆的河流中,从中感受生命的喜悦,珍重切身的情谊,表达绵长的善意。


开幕论坛

展览开幕论坛


展览的开幕论坛由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艺术家薛峰和《打边炉》主编钟刚围绕艺术家梁铨的艺术行为实践,以及此次展览的策划实施展开,进而梳理及回溯“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览的三年实践及未来的可能性,呈现当下深圳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旨在为观众带来更立体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我们对论坛成果进行了编辑呈现,发表前经过与谈人审校。


梁铨

艺术家

当年我们分配工作最好的是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画动画,其次是省各地的工艺美术工厂,再就是文化馆,差一点的在农村当小学老师,教美术甚至体育。


年轻时被分配到浙南景宁县的文化站,那时候,油画颜料很贵,学生一般画得很薄,而在文化站工作则有机会用到大量的油画颜料画宣传画,所以那时候我有机会画了大量的油画,并开始敢于使用厚颜料画画。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是,县农机厂自己做了一部机床,算南方第一个可以做出机床的县城。他们用吊车把这个机床吊到汽车上送到县革命委员会报喜,敲锣打鼓,又把机床运文化馆,我们则在周围画了很多工业学大庆的张贴画,做了一个展览


之所以再也没有回去当年工作的地方,是因为朋友告诉我那里已经变化太大了,我记忆中保留的好东西都已经被推倒或改变了。以前有种说法是“明天会更好”,我也是这样想的,从来没有想过往后看。今天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明天出效果,疫情期间迫使你冷静下来,也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候回忆起来觉得昨天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在家里反思了很多。把过去的经历表达出来也是蛮有趣的。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20年前深圳还是远离艺术权力中心的,艺术活动相对比较少,梁老师反而在深圳进入到自我的创作状态。那个时候梁老师的作品受到“搓衣板”的影响,发展出条状拼贴的作品,这里面有时间痕迹和心性修为的因素在,这是梁老师当初给艺术界的突出印象。


在这里,我想引发一个讨论是关于抽象艺术和创作机制的问题。深入探讨抽象艺术创作的内在机制和逻辑,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抽象艺术可以笼统地分成几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所谓“形式美”的抽象,结合了东方性意象和西方的一些形式表达。这种抽象表现非常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是受西方几何抽象和抽象表现主义影响的偏西式的抽象,我当时上学的时候,许多美院老师和学生就偏向于这种类型。还有一种就是偏向于日常痕迹和时间痕迹的抽象。20年前的策展圈也在思考如何面对中国新的抽象艺术,从中国语境底下去进行诠释,以区别于西方的抽象。


如果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中,我们说,二战后,全球艺术界几乎都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这在东方世界也引起反响。但东方的水墨和书法反过来又对西方的抽象艺术产生了影响。水墨和书法的行动性和无定形性,促进西方抽象进一步反思自身的传统。像当时掀起的“无形式艺术”,就将行动轨迹和无定形带入抽象艺术。


这些大的流向是比较好谈的,但如若回到抽象艺术内部,我其实有一些困惑,想了解其自身的逻辑到底是怎样的。比如,第一个问题,如何由一幅抽象画推演出一系列抽象画。梁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画一幅抽象画容易,但要发展出第二幅、第三幅就没那么容易。对于创造者本身来说,也不一定能够确定在某个时间点就完成,因为有时候觉得画完了,过一段又觉得没画完,尤其是要一幅接着一幅画下去。这个推演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去推进的?对于观者和评论者来说,更是未必能够说到位。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抽象艺术和叙事的关系。抽象艺术一度被认为是要去掉叙事和情感的,但我们现在不断地说叙事和情感地问题,像梁老师的画也充满了叙事和情感地意味,当然这种叙事不是传统的叙事。这意味着叙事回归了,虽然这种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但我想,这种叙事的出现是否使得每一件作品由此具有了某种独特性,因为抽象艺术的很多形式法则其实经常看起来有点相似,因为“叙事”,或许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关系。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具象和抽象的关系。具象或多或少可以有具体的对应物,而抽象则更多地依靠形式的组织关系。梁老师近些年的作品,无论是这次的“故岭”还是以前的“潇湘八景”,似乎都有对应的内容,当然,这绝不是再现。但我想,对于艺术家来说,某个地点或者某种景象是不是可以成为创作的诱因,促使他们延展开某一系列的作品。有艺术史家说,抽象艺术家具有“根据微妙的心灵状态来创造相应的形状”的能力,但微妙的心灵状态其实很难言说,地点或某一具体事物是否能够诱发作者产生某种心理状态,然后按照某一种形式规则去对应它,并让观者也产生心灵的涟漪。


总之,抽象艺术内部有着或复杂或简单的推演关系和创作逻辑,但我们在谈抽象艺术的时候很少去触及它。我今天提出来,主要是想和艺术家交流,因为这是我平时面对作品时也存在的困惑。


峰 

艺术家

梁老师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似乎是处于形式主义的阶段,这可以从他无题系列的画作中看出。这些画作中有很多圆点和放大的元素,这些元素看似偶然,但实际上都可以对应到他的其他系列作品中。


然而,在近期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梁老师的作品有了很大的突破。他的作品不再只是表现空间感,而是进一步走向了真正的平面。他把自己作品当中的很多符号切割下来之后堆在一个地方,这些符号从平面已经走向了物质的表现。


梁老师作品当中也有叙事和情感上的表现。这可能是在2000年的时候他找到了语言,通过搓衣板找到了拼条。然而,在现实中,他能想到的田埂或者长条形、方块的物体,可能不能直接跟作品发生直接的关系。搓衣板这种形式刚好给了他符号的可能性。


今天观看了梁老师的展览,我的地域情感立即被其唤起了。在过去的作品中,没有明显的特定颜色,但今天所展现的绿色让我想起了浙江长三角地区春季出现的各种嫩绿、龙井茶绿以及河边、小路边的青草氛围。作品中始终表现出当地色彩属性。另外,作品使用地名命名,如静宁、沙湾、古岭等,让我想起了梁老师在1968年后穿越群山时所描述的羊肠小径、清澈的溪流、渡口和竹筏碰到河床时发出的声音。梁老师用了“翻山越岭、天地寂静”来描述,我认为这正是他年轻时在浙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其中的“天地寂静”特别体现了梁老师作为江浙人的独特气质。对我和梁老师这样的艺术实践者来说,我们都是从别的地方来到深圳,今天看到作品之后又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我发现梁老师在几十年间再次在今天的展览中表现了乡愁部分,这是我之前没有关注到的。我可能也会提前表现出乡愁部分,好像这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的情感过程。


钟刚

《打边炉》创始人、主编

我想接着胡斌老师的观点继续谈。打边炉与梁老师做过不少访谈文章,我们也在思考与这样一位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怎么聊,我们的做法是将抽象的东西做实,我们关注的是抽象是如何生成出来的。绘画是观念的“另存为”,那么这个现实的背景与情景是什么。


对于梁老师而言,他的绘画和他的生命经验是结合在一起的,胡斌老师刚才说到绘画的困境,我想这个当中会不会存在艺术史的困境和艺术批评的困境,今天我们如何面对抽象艺术,如何对艺术家的抽象后的图示、符号、观念进行侦破,我想我们的访谈,不是从抽象到抽象,进入到天、地、人的话语当中,而是从抽象转入到现实的语境当中,而我们的采编工作,就像破案一样。如果仔细分辨,打边炉与梁老师的对话,很少谈绘画,我们谈得更多的生活,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生命体验与他的绘画之间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不仅要从艺术史的线索来谈,还要从生命哲学、社会史等面向来展开。我相信今天我们面对任何一个问题,都难以凭借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它,所有的问题,都是跨学科的。


谈论梁老师的创作,一切要和他“如何在做”结合在一起,创作、展览都是一种观念进入俗世生活的表达,它们不是全部。我们与梁老师结识、交谈,进而形成一种时空相伴的文本,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他将时间转化为空间、将空间转化为时间的态度。梁老师说什么,我是半信半疑的,我会观察他怎么做,这个当中颇有禅宗的意味,他经常谈见步行步,经常会谈到进与退,谈到快与慢,胡斌老师刚才提到一点非常有意思,梁老师选择了深圳这个众所周知的快城市过自己的慢生活,这个看起来一反常态,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行动智慧,在快当中慢才有意味,慢才能具有更多内蕴与能量,在梁老师的行动当中有太多这样的双向阐释。


梁老师说到“退”,我从展览现场的时间年表当中可以看到,他经历了85新潮,参加了非常重要的展览,然后在深圳退隐,拿一份固定工资,但这个“退”确实避开了时代的大潮对人的塑造与控制,时代的灰尘被风吹拂之后,一个独立的人才会显影。梁老师的创作呈现的是一种生命力的表达,艺术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全部,生命应该回到生命本身。


今天这个展览是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的最后一场,我也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是一个“化重为轻”的展览,看起来在回忆,我认为非常有当代性,就像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很多人认为要创新,要去创造新的东西,我认为恰恰相反,深圳的城市文化构建,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过去,以及故乡对自己的塑造。深圳只有关注每一个人身上的“记忆”,并直面与反思这段已经散去的“时空的构成”,它才能形成自己所谓的城市文化。


刘晓都

坪山美术馆馆长

梁老师“故岭”系列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他将自己的乡愁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的风格。他将很多故事、细节和情景融合在作品里,尽管这些东西都很抽象,但这恰恰展示了他的艺术家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更有趣的是,这些作品正好是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梁老师在家中面对着阳台外的青山绿水,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呼应。


我与梁老师有着相同的感受。60年代和70年代的生活很艰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中的那些艰难时刻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留下的则是那些美好的片段。我虽然只在陕北农村待过三年,但记忆中依然清晰地留下了一些片段。有一次我独自走了几公里路,回去的路上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一路上都是金黄的麦田,阳光格外灿烂,这个美好的景象一直留存在我脑海中,即使隔了很长时间,我依然能想起来。当时我并没有接受任何审美训练,但这个景象依然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梁老师也走过乡间的小路,那时我们都只能在田埂上行走,而且很难走。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那段经历和看到的景象都是美好的记忆。



艺术家梁铨开幕致辞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开幕致辞


艺术家梁铨现场导览


观众观展


嘉宾合影留念



展览现场




深圳当代艺术呈现出个体迁徙、频繁流动的状态,坪山美术馆推出“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览以来,强调以历史的眼光、当代的支点和审慎的判断来介入当代艺术的现场和地方艺术的建设,将生活和工作于深圳的八位艺术家:薛峰、周力、沈少民、王川、蒋志、李燎、严善錞和梁铨作为深圳当代艺术家个案线索,经过跨越三个年头的展览与呈现,研究和梳理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生态的形成,旨在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当代艺术生态的成长。


接下来,坪山美术馆将推出梁铨《故岭》延伸的展览内容与公共艺术活动,邀请观众朋友一同鉴赏艺术家作品中细部精妙的美学语言和淡然悠远的禅意,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的后续发布。



关于展览


梁铨:故岭

坪山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八


开幕时间:2023年5月14日(周日)

地点:坪山美术馆6层


出品人:刘晓都

指导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坪山美术馆

展览团队:坪山美术馆团队

平面设计:梁庆

展务执行:布瑞克

特别鸣谢:红树林画廊






正在展出




编辑:李语湉 骆昱彤

审校:刘晓都 卢杨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坪山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