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京都凭吊唐宋遗风

末夫 末夫的公众号 2023-10-29

整个东亚,还有南亚,曾经是蒙古人的后裔,中国人的繁衍之地。世事变迁,中国人已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抚今追昔,可凭吊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鼎盛唐宋之处,却已踪迹寥寥。


长安尚在,也只几片城廓,一座大雁塔,半个华清池,刨出祖坟的兵马俑碎了一地……


金陵、杭城、苏州……虽有园林古迹几处,淹没在高楼林立间,全然不见古韵,所谓旧貌换了新颜。


见别人去了紧邻的日本旅行,带回许多照片来,特别是古城京都,那些寺庙和街巷,倒还遗存一些唐宋古风,本以为那些只是电影里搭出来的场景,却真有实景。


初到京都也是失望的,完全不是原先想象中的古城,第一天所经过的,跟上海的巨鹿路长乐路差不多一样。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朦胧的阳光透过民宿木格纸窗照亮了板壁,窗外有隐约的奔跑和说话声。我们住的民宿是完整的日式木结构两层小楼,轻手轻脚到了楼下,客厅里好冷,拉开移门到院子里,冷得不禁蜷缩了身体,可是天空好蓝,阳光也是灿烂。


我们住在清水五条,初衷是离清水寺很近。


日本的各种坂,也就是坡道的意思吧。平地的路叫做通,带起伏的叫做坂。


出了巷子,转弯走几百米过了马路就是五条坂,街口是一家两层的和服店,即使冬天也有不少游客在租和服换装。慢慢往上走,游客渐渐多了,老远看见蓝天白云下清水寺的三重塔。



查阅下资料,清水寺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寺庙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可惜现在被篷布遮盖着在维修。看别人游记,春季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绝佳之处,秋季又是赏枫胜地。看来我们还是来晚一步,上个星期在微信朋友圈还有转发清水寺红叶烂漫,可现在已然空枝静默,只在一隅有几株矮枫引得诸多游客抢镜。



我们不是佛教徒,不会去参拜,既然清水舞台在维修,也就省了门票不再入内参观了。爬上石阶梯,三重塔下,可以俯瞰京都。之后我们又去到将军冢和伏见稻荷大社,俯瞰了不同角度的京都。(预备另写一篇:俯瞰京都)



三重塔的一角,有工人在油漆柱子,日本的许多古老建筑日久弥新的缘故就是一直在修葺吧,古风的遗存不仅仅在一个建筑一座寺庙,而在于此中的人,他的心境,他的举止言表。



在三重塔的后面,看见学生模样穿和服的女孩子,跟先头看见的京都人略有不同,或许他们来自某个农村的学校吗?说实话,日本的女孩子不好看,但多数却非常的清秀,穿上和服就更显得婉约起来。上海的女孩好看,但多少带点凶巴巴的样子,加上西化的厉害,这也是古风得失的缘故吧。




清水寺的西面有一河一桥,还摇曳着零星的枫叶。刚对焦准备拍摄,一对穿和服的情侣入境,看样子也许是中国游客吧。在清水寺,耳边最多的是中国话,而且东北腔居多。



站在高高的台阶顶端,下面层层叠叠房屋和街道就是传说中的二年坂三年坂了吧。非常喜欢那些日式风格的小房子,那些店招和电线杆。很动画的样子,很千与千寻的样子。



临近中午,太阳越发的热起来,感觉像似春天。一路上各种色彩的房子,各种路人甲乙丙丁。两个老先生在相互问候,感觉上,日本不仅年轻人摩登时髦,连老年人也是干净清爽不输年轻人。在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中国的老年人,即使在北京上海,邋里邋遢灰头土脸竟然是老年人的标配,穿孩子们剩下的旧衣服似乎成了一种美德。



再往下走,曲里八拐,也搞不清什么坂了,东拍拍西逛逛的也懒得看地图。半路口渴,买了一杯热抹茶,老板是个年轻人,极其殷勤,我站在街边喝完,附近很难找到垃圾桶,转身的时候,老板很顺手的就把空纸杯接了过去,还跟我说阿里阿笃。



像这样简朴得房子原本不稀奇,在上海,记得小时候沿街很多这样的房子,一楼对着街面的胭脂店或饮食店,各种关乎日常的铺子,越到后来就越见不到了。如今,满街乱糟糟与招牌不对版得店铺,直到政府要出面统一招牌。



做一个好的店面不难,关键在于心思和审美。在上海的武康路永康路就会有不少精致小店。当目不识丁的人要做生意,也就别指望体面了,就如同火遍全中国的饿了吗,一旦粗鄙可以入口,还谈什么美好,一切以果腹为目的的生活,诗意是多余。


已经记不得在哪个街巷了,好几次看见这个三轮车夫拉着游客不停地解说,还停下来帮他们拍照。我也是执着,只要眼角瞟到这个车夫,就会使出换身解数来拍摄他,一个上午拍到他好多次,还好这张可以贴出来。



黄包车刚过,看见几个穿和服的女人走近,光线正好,距离正好,我忙不急地按下快门。等到阴影里回看才发现,右边的女人才是真的日本人吧,素雅清新,神情淡然,而花枝招展的多数为游客。



等我拍完照转身,家人却消失了踪影,一番查探,才在八坂神社附近的%咖啡馆找到她们。这是个游客必然打卡的网红咖啡馆,此刻却安静的很,移门步入,里面也是没有空座,但门口的长凳却空着,喝喝咖啡,晒晒太阳,也是难得的惬意。






转眼到了午饭时辰,误打误撞进了这家拉面馆,里面全是日本本地食客,人均一千多日元,也就六七十元人民币的样子。等面的时候去上厕所,里面有人。等了一会再去,移门拉开,出来的是位厨师,一再鞠躬说斯米嘛塞。





等面上来,也许是真的饿了,一顿狼吞虎咽,味道也很不错,听着周围隐隐嗡嗡的日本话,虽在异国他乡,却也不显得疏远,无关历史无关国度,普通百姓的日子,一日的饥饱,便是全部。



吃过午饭,从八坂通出来到了祗园四条。听说南禅寺还有些红叶,在原本的攻略里,我是将南禅寺和将军冢安排在第三天上午的,路线是京阪本线在三条转东西线到蹴上。出站往东北可以去南禅寺,往西南爬山就是将军冢了。


现在临时改变了行程,而且搜索到100路巴士,原先的行程就抛诸脑后了。下了巴士沿着路标往东走,两边是洁净但陈旧的街道民居,有巴士晃晃悠悠地来回,像极了上海八九十年代的虹口。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那些民居虚掩了门,有隐约的说话却看不见人。



日本人的日常总显得朴素而精致,小小的院墙披挂了苍翠树木与玲珑的鲜花,淡淡的粉彩,像极了他们的隐忍与淡漠。


再往前走更是冷僻,潺潺的溪流,摇曳的无名花朵,阳光默默地晕染,一阵风吹过,我们加快脚步,看见了不远处的南禅寺与一笼笼的树影。



南禅寺位于东山地区,到了冬季游客更加稀少,寂寥中更多了几分禅意。和许多禅寺一样,春有樱花铺盖,秋有红叶遮天,只可惜,我们看见的已然是焦红的残叶。






南禅寺极为有名的,是其他寺院没有的景观,明治年间修建的通天水渠。用红砖砌成的拱形廊桥,把琵琶湖的水引入到京都市内,这水不仅给了京都最早的水电,也使周边成为京都豆腐的极盛之地,南禅寺附近的汤豆腐也是京都名物呢。





南禅寺不要门票,游客也是日本人居多,遇到好些老太太穿着和服摆出各种姿态来拍照片。远远的听见银铃似的笑声,几个穿和服的姑娘,彩蝶一样在水渠边翻飞。



南禅寺在日本的禅寺中也颇有地位,在我们将要离去时,看见好多僧人鱼贯而去,一个掉队的和尚被我的镜头捕捉到。




走到北门外,天空突然奇霞异彩,不禁令人怦然心动。



出了南禅寺不远,看到这个网红的蓝瓶子咖啡,那房子也是古朴的唐宋风格,进去小坐歇息,其实味道也是一般。



天色越发的黑了,晚霞如此美丽,转身既是美景的街道,还有一旁的琵琶湖。来京都,南禅寺和琵琶湖必须来的,等下一个春季的樱花,等下一个秋季的红叶。




离开南禅寺,我们继续搜寻回祗园四条的100路巴士,沿途已是夜色阑珊。刚才在蓝瓶咖啡小憩了一会,感觉元气恢复不少,站在不知名的桥上眺望这从琵琶湖经南禅寺引入的河水,感慨一下古人的智慧。




第三天,我们去了岚山的嵯峨野。


原本攻略预备路线是:步行至京阪本线清水五条站到东福寺换乘奈良线,再到京都站换乘山阴本线到马堀站,步行至龟冈嵯峨野观光小火车终点站,我们计划是往回乘到嵯峨站,再去渡月桥。


吃过早饭临出门再用谷歌搜索,搜到附近的马町有京都巴士206,就在我们民宿走出夹弄往南走五六分钟的路。上车很空,一共六站路,经过三十三间房,可惜我们行程时间不够。又经过七条的鸭川,跟四条五条完全不同的景象,清净淳朴。


此时,我们才发现,房东指示我们从京都站到清水五条的慈法院庵町,是乘坐京阪本线到清水五条站。其实,我们可以在京都站直接做巴士206到达马町,再走五分钟就到了目的地。我在之后的民宿点评中,把这个信息附上,供之后的游客参考。


出了马堀站,郊区山野的空气异常的冷,主要是风大,吹在脸上发疼,身上的衣服一下子觉得单薄了。但是天气出奇的好,碧蓝的天空,阳光灿烂。



到了观光火车站,前面是开阔的田野和远山,风呼啦啦吹着树梢,路边有些摆摊的小贩,卖些零食和当地的小摆件,跟中国任何旅游景点一个模样。



传说中,嵯峨观光小火车人满为患需要提前预定的消息值得商榷,是因为我们去的时候不属于旺季吧。我们进到站内的售票处,只有两个人分别在排队,等到我们上前办理,有一个游客从侧面去向柜台,柜台内的工作人员立刻以手势告知,需要按次序来。



同样,但凡买票的时候无法刷卡,我之前换好的日币余量,堪忧。


进到站内,前后左右一通拍,虽然都是通常见多了的图片,但作为个人所见,毕竟,难得来一次日本。人人都很兴奋,遇到一个台湾的旅行团,导游叽叽嘎嘎的非常嘈闹,本来安静的车站一下子沸腾了。



为暂避候车室里的嘈杂,我只有冒着冷风到站台上看风景。无人的站台拍出来也是好看。周围的山峦村落,低沉的阴云,枯瘦的树杈,如果配上苍凉的演歌,哦,伤心的旅人啊……


这路轨外的村庄,远山青黛,近舍洁净,宫崎骏的家乡也是如此么。真所谓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离不开自身真实的生活,粗鄙永远不懂精致,只有发自内心对美的需求才会在生活的所有细节里得到映射。



通过长焦镜头,我也只能窥伺到这些彩瓦跟粉墙,以及点缀其间的绿植,安静而沉默,耳边的寒风呼呼的,感觉那些小房子里面应该很温暖吧。



我很少自拍,看见这个窗户倒映的景色,我也是个旅人呢。



开车的时间临近,我往列车来的方向走到站台的尽头,去等待火车到达,拍摄火车由远而近。


听见车站的有线广播,列车将要迎面而来。忽然的,我身后挤满了人,相机咔嚓嚓的,等着火车出现的一瞬间。





开车前才发现人好多,我挤过人群,找到自己的车厢,等火车开动,大家对着窗外一通拍。火车飞速前进,美好的景致一闪而过。



那帮台湾游客的导游居然在车厢里唱起了台语歌,非常讨厌。


唯一遗憾的是沿途难得看见一片红叶,我们真的来晚了。这个观小火车设计很赞,车窗都是可以上下开合的,方便游客拍照。有攻略指引要买没有顶棚的车厢,这个天气会很冷吧。怕苦如我,摇下窗户拍几张已经很满足了。



整个游程很短,火车停靠岚山站的时候是在隧道里,我们跟着很多游客一起下车,但我总觉得不对,按原本的攻略,我们应该在终点下车,那为何车厢里还有很多游客淡定地坐着,去问了列车员才知道,这里只是岚山站,而嵯峨岚山站才是终点。



渡月桥原本并不是这次岚山的重点,观光小火车结束正好是午餐时间,看别的攻略介绍,渡月桥附近有很多餐馆。


从车站出来,阳光春日般的浓烈,把夹克里面的抓绒衣脱了还是热。一路走出去,往渡月桥方向的小路就像个小镇,有各种小餐馆和零食铺子,也有全家和罗森,各种零食和便当。一路走去,吃了不少小吃零食,估计午饭是要泡汤。


到了岚山电铁附近,街市更旺,我们索性随意挑了一家炸物店,把午饭解决掉。这里有炸鱼炸丸子炸牛肉,炸各种东东……在等老板夫妇炸东西的时候,又来了一帮广东客,也是点了好些炸物。日本的小吃店一般就是在路边站着吃,这个店,靠墙还有两个酒吧里的那种高一点的小圆桌。我们吃着炸物,看外面熙攘来往的过客,更感觉如同中国某景区的集市。


吃完东西,准备去渡月桥,太阳很大,却下起雨来,还下得蛮大,正商量着是否要买几把雨伞,雨却又停了。


女儿搜索到附近有家网红咖啡馆%,也就是在京都八坂绅士附近去过的那家。据说,那家咖啡馆正对着大堰川和渡月桥,是看风景发呆的绝佳之地。



到渡月桥的桥堍右转,找到这家咖啡馆的时候,排队好长,听口音多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我独自坐在咖啡馆墙外的水泥条凳上看大堰川,耀眼的阳光,越过水坝轰然的水声,三轮车夫矫健的身影。



在等待咖啡的时候,看蓝天白云,看旅人闲散,看三轮车飞走。旅行的意义,并不在看了多少风景,而是看见另一个地方另一些人,想象自己如果不在此地又在做什么,就如同旅行结束后想念曾经的旅途。



喝完咖啡我们上了渡月桥,温暖的风好舒服,看远处的岚山公园,回头再看更远处的桂川。这里没有雾霾,工业却又如此发达,真的非常感慨,人能做的很多,但如果不知道什么不能做才是真的悲哀。日本如此,我们也如此。



转弯到桥下的中之岛,我们居然看见了彩虹。



其实,我们可以在渡月桥附近转悠整个下午,但考虑到之前安排的西本愿寺一直没时间去,有些想念那两颗百年大银杏呢。



查询回程,要么步行回岚山站坐山阴本线回市区,要么就在渡月桥下乘28路巴士到七条通的西本愿寺前站。看来还是28路巴士比较方便,就是站点有点多,要24站。在等车的时候,我们怕搞错方向,反复看站牌的时刻表。一个干净清爽,有点绅士派头的日本老爷爷很热情地指点我们,老爷爷英语很好,他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就说他很久之前作为访问学者到过天津,他也要坐28路去京都市区。


我们一同上车,原本想坐他旁边聊个天,可是我蹩脚的英文和更蹩脚的日语怎么聊,于是我就坐到另一边的空位子上。没想到下一站上来一个有点熏鼻子的流浪汉,直接坐在老爷爷的旁边,我有些内疚,如果我坐他旁边,老爷爷就不会遭这个罪吧。


昏昏然的,也不晓得过了多少站,车窗外是橙色的阳光,车厢里是温暖的空调,等到整个车厢的人都已走尽,我们才如梦方醒。可是不对啊,这是哪里?我们下车照例要投币,司机却摆手,指指前面一辆停在路边的车,我们茫茫然然下车上车,这是车坏了的节奏吗。


我用谷歌一搜索,不对啊,按原线路不会出现在这里啊,这里分明是东福寺附近了,我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临近黄昏,京都的道路也蛮堵的,车一路开开停停,看着午后的阳光越发的浓重,有些心焦,不会到了西本愿寺都天黑了吧。


可是还好,到了西本愿寺前站,天空还是明晃晃的,阳光依然夏日搬的浓烈,天空碧蓝如宝石。



西本愿寺不要门票,进入大门便看到那两颗参天的银杏,不出所料,只有稀稀拉拉靠近树干下沿的地方还有些金黄的叶片。京都的秋天就真的那么候分刻数,一点点侥幸都不肯给我们。



静下心来,在这宁静的黄昏,西本愿寺不由得教你心空目阔,周围安静得仿佛能听见遥远的耳语。



要进入佛堂必须脱鞋,门口有反复使用的塑料袋用来装换下的鞋子。脱了鞋,穿着袜子踏上冰凉的木阶梯,嘎吱一响,凡间与佛界就这一瞬。我不信佛,我是基督徒,但我相信神是相通的,或许神只有一个,只是信众的观念差别。



走在木地板上,空旷的木地板,偶尔远处有几个人经过,远远近近,咯咯吱吱的木地板的声音,仿佛絮语。从镜头望出去,连廊的屋顶悬挂着莲花形的吊灯,遥远的对面,另一个佛堂门口走着一个年轻人和搀扶的老妇。我不敢前行,怕我脚底的声音破了这黄昏的宁静。


拨开移门进入佛堂,幽暗中,有人扑倒有人伏跪,也有人只在一角跪坐默念。信仰的力量才是京都的全部吧,这里的每一座寺庙都是上天的应启,也因此逃脱二战的轰炸吧。


我作为异教徒,不敢在佛堂多待,我只是一个观光客,因为京都的红叶,因为西本愿寺的银杏。



我极其赞赏日本人对洁净的苛求,从空气到心灵。日本的寺庙不见香火,他们用水来洁净,用心来祈祷。也或许战争的创伤让他们明白,上天是仁慈的,但沐浴这仁慈,必须清心。




第四天,早晨起来,天气依然晴朗,但空气有些潮湿,薄薄的雾气令周遭更显得冰冷。都说京都的气候有些上海,热起来如桑拿,冷起来如冰窟。今天似乎体验到这样的感觉。


吃过早饭依旧谷歌和案内换乘,搜到附近五条坂的石刻店门口有70路巴士直达将军冢。按原本的攻略要京阪本线换乘东西线在蹴上下车,然后爬山到青龙殿将军冢,或者从清水寺的后山沿东山山顶公园的道路去将军冢。既然能有巴士直达,那再好不过。


大约九点出门,太阳晒了雾气,空气不再那么冷,好奇怪,街道上好些背书包穿学生服的学童,日本孩子上学都那么晚么。到了五条坂,看了几个街角的车站站牌,就是找不到70路巴士。问了辅警,问了店员,问了路人,打开谷歌地图上标注的车站点给他们看,还是难以寻找。眼看时间流逝,一狠心,扬手叫了一辆出租车。


司机是一位儒雅的老先生,问了一下,到将军冢大致1000円,也不十分贵呢,毕竟不要找路,毕竟可以不爬山呢。


汽车拐了几个弯离开五条坂,往东在高架路飞驶。拐下高架上了山路,空气清新,树木苍翠。我们暗自庆幸,还好叫了出租车,节省了时间不说,要是爬山,估计会很累的。大概十几分钟的光景,就能看见一个停车场和不远处青莲院福德门,司机指指左侧的一个平台,说那里可以眺望京都。



我们下了车,倒走到那个悬崖上的平台,视野的确开阔,整个京都尽收眼底。可是这个平台场地狭小,并不是我们纪录片中所见的宏大宽阔的平台。这里可是被叫做将军冢大舞台的。


我们离开平台往山路上刚才看见的青莲院走去,果然,寺庙门口有一个售票处,门票500円。



进入寺院还不觉得什么,找到大日堂右侧的甬道走出去,眼前豁然开朗,这500円很值呢。据说大舞台的木地板走在上面会发出黄鹂般的鸣叫,可是我听见的只是嘎吱作响,再次证明我是一个凡夫俗子。




这时候天空有些阴了,不过层层叠叠的云拍出来也蛮好看。从平台望出去,虽然有些迷离,但还可以看见左侧的京都御所,右侧的南禅寺,前方的下鸭神社。再极目远眺,不仅可以看见鸭川,还能看见京都塔。





从大日堂的东边出去,就是将军冢。公元8世纪的时候,恒武天皇从奈良前度到京都南方的长岗,但是连连发生变故。后来高官和气清麻吕邀请天皇登上东山山顶,一边眺望京都盆地,一边向天皇解释京都东西南北的风水关系,劝诱天皇京都才是适宜建都的地方。于是,天皇迁都于京都,并建造直径20米高2.5米的将军塚来镇守此地。所以,将军塚可谓是京都的发源地。



今天真的不虚此行,虽然耽搁了一点时间找巴士,但叫了出租车还是补回了时间。等我们游览完毕回到青莲院的门口,去寻找刚才进来时看见的巴士站牌,也许这个巴士就是我们找不到的70路吧,刚才还看见一对夫妻在站牌下等车。


我们找到那个站牌,却贴了告示,说是站点应该在青莲院门口的左侧。我们又寻去那里,果然。没多一会,就有一辆巴士开上来,我们有些小激动地等打开车门。司机却下车一顿叽里呱啦,我们猜测是司机需要休息。


日本是个讲规矩的地方,巴士到站离站都是严格按照时刻表的,乘客也是按照时刻表排队等候。这一点还是上海做得比较好,巴士靠站都会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坐着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寒风中站在站牌下,巴士却空空的停在路边,更何况排队的多是老年人。


终于到了时间上车,路线跟我们来时差不多,拐到山脚就往市区而去。到了终点全部下车,我们才知道,这里是三条大桥附近。



站在三条大桥上眺望二条,看着不远,走起来还是会花费一些时间。来了京都几天,总是匆忙的很,每天都在三条和四条之间,但都没有停下脚步仔细看看。现在也一样。说是还没有好好的在白天看看鸭川,可是一旦站在桥上也只停留片刻,实在是急着去吃东西。


下桥左拐,远处挂红灯笼的地方就是珉珉中华料理。路遇一些日本人,总觉得京都人还是带些乡土气息。



吃过午饭,外面阳光正好,鸭川的风清新爽快。其实我更喜欢此刻就下到沙洲去闲逛,可是时间已是下午接近两点了,再不去稻荷大社,怕是要天黑呢。


从三条的京阪本线到伏见稻荷站,一共6站路,因为不是旺季,站台和车厢还是比较空的。都说临近黄昏时,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是最好看的,看来,我们时间拿捏得还算可以。



出了车站,跟随人群走向那条两边都是小吃摊的街道,如同庙会。仔细看了那些食物,多为粗食,也许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都只如此。或烧烤,或煎炸,再配以各类饮料或奶茶。





伏见稻荷大社是遍布日本全国三万余座稻荷神社的总社本宫,也是京都市内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始建于8世 纪。从江户时代起,前来此地许愿的人们以竖立一座鸟居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使得伏见稻荷大社的范围内竖有数量惊人的大小鸟居,沿着山路行程绵延数公里的红色甬道。 千本鸟居作为京都的象征,闻名世界。



这些亮橙色成千上万的鸟 居,多为个人或企业捐赠,花费不菲。如果跟团旅游,顶多在山脚看几个鸟居便会折回,绝对不会上山的。要沿着鸟居的甬道爬到山顶,来回起码两个多小时,而且需要足够的体力。在半山和山顶俯瞰京都,那是极其美妙的体验,在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壮丽的日落。



下山的道路与上山不同,在岔路口有向导指引,一路依然有许多的鸟居,但多与民居混杂,如果上山的路是对神的敬拜,那么下山的路就是沐浴在神的关爱里的安居乐业了。



最后来个点题,要说来京都寻找唐宋,其实也难,只是在现代生活的挤压下面,京都尽可能多的保存了一些西土大唐的风韵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