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地实践—— 关于模糊空间的分享
“建筑立于大地,植物亦是根植于泥土,并且花草会随着泥土和气候的变化而发育成长。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筑也是像花草一样、能与泥土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
Credit:Jun Igarashi
五十岚淳作为植根于北海道的建筑师,有明显的内敛的倾向。因为北海道的气候条件,需要防风、御寒、抗雪。但如何在这封闭中找到一个具有安全的隔离性同时富有变化而舒适宜居的室内生活空间,让五十岚淳找到了一个有趣的意向——“Buffer Zone”(缓冲区)。来自于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縁側”。
而此次南京文化周的workshop的课程希望在地段中找到“容身之处”,并在那里建造“愉悦的空间”。
毫无疑问,像“縁側”一样的空间就是一种“愉悦的空间”。因为它不仅是温度的缓冲、视觉的缓冲,往往也是从闹市区走入属于住户的私人领域时作为空间体验的缓冲:让亮与暗、喧闹与宁静、紧张与放松之间的过渡更自然、更从容。
所以建筑室内和室外环境之间的“边缘空间” 一直是许多日本建筑师们一直在作品中实践的。本次设计工坊的助教,我们请到了两位来自STUDIO MOR的设计师——Megan Shen & 李乐。
-界限的思考-
Megan曾在多伦多,广岛,东京,香港,上海从事设计工作多年。在日本时Megan曾就职于谷尻诚先生事务所SUPPOSE DESIGN OFFICE。谷尻诚先生也是多年实践并且研究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和模糊空间界限。并曾与五十岚先生一起受邀参加日本House Vision的未来生活大展。
在Suppose就职时Megan也参与过一些获奖建筑作品。其中一个作品是Dezeen 2015年十佳住宅的“Hiroshima Hut”, 为了衬托出建筑的地势,设计时也注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互相穿插贯通。这两者没有截然的分界,因此形成了奇妙的流动空间。建筑的外立面由透明亚克力板制成,使屋主能够靠近大自然,同时也能保持房屋温暖,因为这种材料具有很高的隔热能力。在内部,空间被弯曲的金属板材轻柔地分开,这允许人们悬挂东西或把东西靠在上面。悬挑的屋檐是对日本传统的縁側做了新的诠释。并且希望能够让室内与室外空间有一个过渡空间,让森林中的动植物与屋主产生一个自然的互动,同时不影响半地下的私密区域。
Credit:Toshiyuki Yano
Credit:Toshiyuki Yano
不单是实体建筑上的实践,Megan在Suppose就职时也通过装置项目与室内项目来讨论了不同建筑构造语言,从而探索内外空间的界限。 其中一个就是位于日本静冈县的 “Forest Loops”。设计师通过结构的探索来塑造一个自然的形式语言,并且对建筑的完整性以及不完整性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项目的设计概念是实现一个自然的树林。所以建筑形态是否能像自然的森林一样自由生长,但又随着周围环境以及人的需求而产生一定的空间趋势,从而保持和人的联系以及互动性是这个设计的关键。森林是自然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会有一定的统一语言,然后向外扩散。但当人介入时这种语言又会有一定的场地互动性。当这个“Forest Loops”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来容纳这些人和自然,它就真的变成了一种场所,人的活动也自然而然的发生。例如,如果你在场地上放一张网,那么它可能就会是孩子们的游戏场,如果你再加放一个树屋,它又可能是一个住宅建筑。“森林环圈”项目将持续又临时性地发展和改变其使用性和交互性。
Credit:Toshiyuki Yano
Credit:Toshiyuki Yano
在“JINS广岛”眼镜店的项目中Megan则是探索不同的空间体验。天花上运用了浮动的有韵律的结构,与展示的展柜产生对应的空间关系,这种韵律,仿佛是两段旋律的和弦,在不同的时刻会产生不同的流动性以及边缘性。每一家店面运用了不同的结构,但又保持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这种关联感,一方面来自于材料,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隐喻,是一种共性的既视感。同时,为了展示的方式与顾客有更多的互动性,展柜的形势也融入了欧洲市集 “marche”的概念。上方的眼镜都为展品,当顾客有满意的选择后,可以根据编码抽开下方对应的抽屉,挑选一个该款的全新品。这样的设计也是融入到了贩卖的行为中,增添零售互动的趣味性。
Credit:Toshiyuki Yano
-孤岛文化的移植-
李乐曾就职于云南大理的赵扬建筑工作室。大理其实就有类似于“縁側”的空间,大理海拔高,太阳比较猛烈。而又有“上关月,下关风”之说,季节性的风很大。所以,不论昼夜温差还是全年的温差都不小。故最舒适的空间无疑是院子和院子中的灰空间。也是这样一种过渡着温度阳光,公共与私密的空间。人在这样的空间中是从容的。
Credit:LI Le
在大理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苍山山脚的一个会所。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可以俯瞰大理坝子。地段中有溪流穿过,中央还有一棵形态不错的水杉。大理的房子往往就是这样,地段本身的肌理和氛围就已经足够令人愉悦了。如何通过空间的营造在让环境适度流入到这个建筑容器中,是最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选择做了一个合院,利用高差,让人可以顺着溪流进入院子,然后再进入其他建筑空间。在这内景和外景之间,实则天地相连。但又可以通过围绕的建筑空间状态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交流状态。在私密的卧室书房,背靠山,窗边的是溪流汇聚的池塘和从山景里截取的花园。而在会客厅,主要面对的是院内安静的精致,而侧面的窗口可以看见洱海的云起云涌。当转到餐厅和茶室,其实是更加开放和活跃的地方,内外精致通透,绿意穿透而过。
Credit:Zhaoyang Architects
大理在著名的滇藏线沿线上,所以自然也参与了一些和藏地有关的项目。在德钦的雾浓顶,就有一个传统的藏房和周边需要改造成一个精品民宿。面朝西边,梅里雪山十三峰一览无余。这样壮观的精致,让大家可以在屋顶从清晨一直待到星夜。但毫无疑问的是,气候是恶劣的,特别在冬季配着雪景,是最美的时候,也是最寒冷的时候。所以首要的就是解决暖的问题,地暖加上优质的门窗系统。当身体在物理上取得愉悦后,真的带动的是内心的喜悦。和大理不一样,这里的精致是在很远的地方。所以,做了相当深的挑檐,让景观是加在屋檐和女儿墙之间的。看似简单的框景,但在藏地干净的环境下,由于只剩下了雪山和天空,距离感突然消失了。雪山反而到了一个可感的距离。而在室内舒适的环境下,没有了风声,没有了寒冷的刺激,与圣山的交流更加符合心境。
从大理离职后,也做了一些个人化的尝试,特别是从这些边缘空间和过渡空间出发的思考。这是一个浙江农村的民居。四面邻里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在立面的姿态上,北面更加规整,但是西侧和南侧,建筑的边缘往里退了一些,但又用阳台,花园,屋檐等断断续续让人感受到边界,产生了大量暧昧的空间,柔和了邻里关系。转到室内空间,集中处理的就是二楼的客厅、会客厅、花园,包括卫生间和浴室,几乎都是联通的,形成了一个大的“客厅”,不论是高差还是吊顶的变化,抑或是一些遮挡和弱的隔断,都变成了一种“地形”。包括在材料上,比如白色的墙面,看似相同,其实是多种材料的混合使用。在几个空间的交接处,进行了很多碎片化的处理,让墙面、地板、天花、构件等的交接都不重叠,营造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状态下都能找到一个合适愉悦的场所。
Credit:Studio Mor
Credit:Zhang Yutian
与古为新|LABIRD Summerschool 大师工坊(国内)· 第2期
Atelier Pezo&Von Ellrichishausen|绘画与空间
Atelier Pascal Flammer| 建筑空间:一次个体表达
这·不只是设计|LABIRD Summerschool 设计工作坊及设计考察项目(海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