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耳边评测】“亲和型”的旗舰:Empire Ears RAVEN首发评测

閑雲散人 耳边事 2024-03-19


散人按:

美国耳塞品牌Empire Ears于三年前发布的ODIN,是一款在烧友群体中知名度较高的旗舰耳塞。长时间以来,ODIN也成为不少高端玩家心目中在两万元价位上的标杆型号。近期,Empire Ears新旗舰RAVEN正式问世。售价近三万元的RAVEN并非以ODIN的“替代者”身份出现,其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超旗舰耳塞中给烧友们提供了一种富有个性的选择。

-风格上相较ODIN而言显著提升了氛围感,低频的比重增大,质感和量感均有所增强;

-整体素质继承了ODIN的优势,且在声场方面有所补强;

-由于加入骨传导单元,相较ODIN而言佩戴贴合度有所降低,但依然舒适。







【前任旗舰的光环】








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数码世界里,我们见证了不同领域许多经典作品的诞生。这些产品的成功,可能源自彼时创新的理念、亮眼的设计、顶尖的性能、舒心的体验,在市场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

只是如果一部器材光芒过于耀眼,就容易把“继任”的器材反衬得黯淡。远的不说,比如今年苹果的iPhone 15系列甫一发布,就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关于“缺乏惊喜”的失望。这并不是因为新作品不够好,而是上一个型号的成功无形中已经拉高了大众的期待值。

在HiFi领域,情况同样如此。一个品牌前一款作品过于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继任者就会产生更丰富的想象:素质是否全面提高?风格是否一脉相承?体验是否依然舒服?等等。这些期待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相比起客观配置参数“杀到眼红”的手机市场,HiFi器材往往会用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回应烧友们的期待。

HiFi圈内推出过经典作品的品牌不算少,其中也不乏当下依然处于“经典进行时”的,比如美国耳塞品牌Empire Ears。

过往我和烧友们聊到Empire Ears时,大部分情况下聊的都是在产的旗舰型号ODIN。像HERO、VALKYRIE、BRAVADO这些型号不可谓不好听,但似乎都很难撼动ODIN在烧友心目中的地位。究其原因,作为一款超旗舰耳塞,ODIN的表现相当细腻、圆融,不仅整体素质水平站在了耳塞领域的第一梯队,而且在面对不同类别音乐作品时都有不错的发挥,这也让不少预算充足的烧友选择它来作为自己的主力耳塞,或者是测试前端器材、评判其他耳塞产品的标杆。

早在八月份香港音响展的时候,我在Empire Ears的展台上试听到当时尚未发布的新旗舰RAVEN。老实说,在聆听之前,我只是简单地以一种“前任旗舰升级换代”的心态对待这款塞子;听完之后,发现它的声音与我的想象大不一样。

于是在RAVEN正式发布后,我找到Empire Ears的国内总代酷音韵借来样机,并抢早和大家分享我的试听感受——我发现,RAVEN并不是把已经拿了95分的试卷重做到99分,而更像是在一份开放式问卷上给出了第二种答案。








【外观:黑金质感】








RAVEN的面板用工业级316L不锈钢以CNC技术制成,加上PVD镀层,表面的耳塞专属图案线条设计得细密。RAVEN的面板一共有两个版本,除了黑色标准版外,还有一款全球限量400副的金色面板版本。面板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磨砂处理方式,质感不错。不过私心而论,我自己其实更喜欢ODIN那种黑色壳体、面板五彩缤纷的设计。
RAVEN的腔体体积颇大,比ODIN还要粗上一大圈,尽管重量不能算特别重,但对于耳朵小的朋友来说佩戴起来还是不够友好。考虑到RAVEN搭载的骨传导单元需要外耳道和腔体紧密贴合才能发挥出单元特点,故而这条耳塞的佩戴问题似乎比普通的塞子会更突出。我自己的经验是选好耳套大小,尽量兼顾耳道贴合度与牢固程度。

在RAVEN的配件中,由Empire Ears和PW audio联合制作的“R7”双导体单晶铜线材值得关注。线材使用了26 AWG 4线芯导体与25 AWG外层导体,插头为镀铑的4.4平衡头,规格并不低;2pin插针在使用时非常紧致,比ODIN搭配原线时要牢固许多;线体编织得较为蓬松,不容易缠绕打结。








【声音:不仅仅是“升级”】








在仔细试听RAVEN之前,我特意回顾了前任旗舰ODIN的声音。在我看来,ODIN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细腻精致的信息揭示力以及特别圆融的频段衔接,既发挥了11单元在素质上的强大优势,又不让人察觉出其7分频处理下的声音有任何脱节。在此基础上,ODIN展现了均衡、大气的风格,三频不过分突出某一方面,能量感并不突兀,显露出一种理性的克制感。其解析力能够将乐曲中十分微弱的细节也一并呈现出来,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方面表现也均属上乘。

除了其对前端控制力的苛刻要求以及不算太辽阔的声场让我觉得还差点意思之外,我很难再在ODIN身上挑出什么明显毛病来。可以说,在各色耳塞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的当下,即便是拿ODIN和主流的顶级耳塞对比,它依然不落下风。珠玉在前,RAVEN的声音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初听RAVEN,我能感受到它在充足的能量储备下兼具安定感,是一种“暗流涌动”的临界状态:一方面,足够的能量让声音框架搭建得稳固坚韧,自带几分力道,丝毫不疲软;另一方面,RAVEN又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避免迸发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RAVEN的声音相比同价位的大部分耳塞带有更明显的音染,在中频部分对人声起到润滑的作用。RAVEN大体上属于中性略暖的风格,对音乐中的毛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磨,诸如弦乐的尖锐感、人声的齿音这些不太和谐的表现都有所削弱。相比ODIN,RAVEN最明显的不同来自于整体氛围感的提升,同时透明度有所降低,这也让两款塞子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从单元种类上分析,RAVEN较ODIN的圈铁静架构增加了一枚“Weapon X”骨传导单元,以增强低频到极低频部分的表现,其他的2圈5铁4静电则维持了接近的构造方式。从实际效果来看,RAVEN的三频表现的确着重强调了下盘。在佩戴牢固的情况下,RAVEN的低频由质感到量感比ODIN均有不小的提升。

当然,骨传导单元的“震头”效果和我们过往经常提及的“轰头”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骨传导单元为RAVEN提供的加成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来,极低频的响应较强,低频下潜易于为耳朵所感知,我们甚至能够通过RAVEN的演绎,来区分出诸如《鼓诗》《阿姐鼓》等等不同乐曲中鼓点所能到达的下潜深度;二来,低频的力度增大,尤其在反映乐手演奏力度的时候真正将强弱的区别刻画得活灵活现。与此同时,RAVEN的低频并没有特别强的弹性,不会给听者带来过于强烈的冲击力。

低频的良好表现并没有让RAVEN的中频被严重掩盖。大体上,RAVEN的中频维持了富有层次感的厚度,人声的位置适中、微微前倾,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相对中低频来说,RAVEN的高频存在感会稍微偏弱一些——用RAVEN听一些弦乐的时候,信息量、泛音、延展性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不足,但如果放在一首全频段乐器兼具的曲目中,就会感觉高频的亮度稍暗,线条感的刻画并不凌厉。

换言之,在三频风格上,相比于一碗水端平的ODIN而言,RAVEN更像是一个下底略长于上底的梯形。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单元数量更多、能量分布情况有变,但RAVEN各频段的衔接依然保持顺滑。而这种倾向所带来的改变也是立竿见影的:在聆听大众流行、爵士、蓝调、电子等类型的曲目时,RAVEN带来了更为抓耳、自然、耐听的效果。当然,这并无高下之分,更多是属于一种风格上的取舍。

而在素质方面,RAVEN进一步发扬了ODIN的优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最吸引我注意的在于声场:RAVEN的声场边界拓得更为开阔,没有明显的边界感,基本达到了顶级耳塞的声场水平。这一处提升使得这条塞子在应对一些大场面的时候不会显得窘迫,堪称是一处“妙笔”。与此同时,RAVEN保持了较高的分离度,配合宽松的声场效果,即便是演绎大编制音乐时,各处乐器也显得“粒粒分明”。比如在演绎《1812序曲》这样场面较为复杂的乐曲时,场感稍微差一些的塞子很容易将曲子呈现得混乱无序,而RAVEN则能够用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把曲目内各处元素容纳进来,将战争主题中紧张的冲突元素梳理得有条不紊。

其他维度上,RAVEN在解析力方面颇为细腻,可以将耳塞的细节抽丝剥茧般挖掘出来,乐曲中隐含的信息量基本上没有遗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中低价位的耳塞往往把“低频充实”这一特点演绎成“细节糊”“结像边缘不清晰”这种减分项,而这些情况在RAVEN身上完全不存在。在12枚单元共同作用下,塞子的密度相当高,但声音不会显得拥挤、紧张,依旧保持了张弛有度的状态。

总的来说,RAVEN和ODIN的素质都处在当下整个HiFi耳塞领域的前沿水平,后继的RAVEN比ODIN向前多迈出了一步。实际上,这个级别的耳塞如果非要评比个孰优孰劣的话,多半需要细化到各个维度来深入对比,从边际成本的因素考量,整体上已经很难有太大的差距。RAVEN显然不是以“ODIN Pro版”的身份出现的,我们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前任旗舰的“个性加成版”。

在前端搭配方面,RAVEN和ODIN都属于不容易伺候的主儿,仔细盘算下来两者情况也有相似之处。ODIN的阻抗仅有3Ω,在市面一众旗舰耳塞中属于不难出声的一款,但诸多入门乃至进阶级的播放器却很难提供足够稳的控制力,致使驱动ODIN时声音发虚或有毛刺。RAVEN的纸面数值甚至比ODIN更夸张——阻抗只有2Ω(1kHz),灵敏度达到108.1dB(1kHz 1mW),使用小尾巴、蓝牙解码耳放或者入门级播放器驱动时,尽管正常听音声压不难达到,但明显感觉各个频段都显得单薄、扁平。

我认为,就便携前端设备而言,选用旗舰级别的播放器来驱动RAVEN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高端的耳放可以捆绑,驱动的效果会更有突破。这次试听RAVEN,我主要使用海贝音乐HiBy RS8以及Astell&Kern SE300这两款播放器与之搭配。两款播放器都能让RAVEN呈现出骨架清晰、有血有肉的声音状态。尤其是当我打开RS8的Turbo模式时,我对RAVEN在空间感方面的打磨效果感受更为强烈。

再考虑风格匹配度。对于RAVEN这样一款个性鲜明的耳塞,我个人并不太推荐用明显偏暖的前端来搭配,声音比较中性的播放器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除此之外,我更倾向用声音安定性较强的前端,以控制住RAVEN的“洪荒之力”不会过于突兀。依然用SE300这台播放器为例,我就更喜欢其相对醇厚舒缓的“NOS解码+A类放大”组合来搭配RAVEN,在维持声音能量的同时不显得太浮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仔细把玩过RAVEN,再回想那些关于“旗舰继任者”的疑问,答案呼之欲出。

某种意义上,RAVEN的出现正脱胎于ODIN。RAVEN在素质方面可以视为在ODIN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小的加法,保留了ODIN一些声音特性,在有限的范围内完成了补全短板式的提升。

但比起素质的升级,RAVEN所要彰显的乃是不同于前任的、有明确倾向性的调音方向。对比ODIN而言,RAVEN的声音显得更热情、具有亲和力。RAVEN并不是一款态度显得“高高在上”的塞子,它将旗舰耳塞的欣赏门槛压到比较低的程度。在超旗舰档次上,它这种富有个性却又平易近人的风格,反倒让它显得十分特别。

ODIN的冷静和RAVEN的亲切,更像是Empire Ears对音乐演绎两个不同的理解方向。

最近这几年,我在把玩旗舰、超旗舰级别耳塞的时候,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所造就的素质突破感到欣喜,同时也为大多数塞子追求面面俱到的调音风格感到一丝千篇一律的乏味。当RAVEN这款售价高昂的耳塞主动放低“身段”来到我们面前时,我甚至感受到了一种反差感。对HiFi耳塞领域而言,RAVEN是顶级耳塞的又一次探索;对发烧友来说,这是让人并不陌生的又一个选择。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往期回顾



【耳边评测】水到渠成:山灵Majestic旗舰耳塞体验谈


【耳边评测】古典与流行的“双子星”:解读Campfire邦纳维尔&清晖



【耳边评测】全能且百搭的“巨无霸”:Astell&Kern KANN ULTRA体验分享


关注我们


微信视频号:耳边小公举

哔哩哔哩:耳边小公举

新浪微博:国砖吧_耳边事

酷安、今日头条、什么值得买、

网易新闻:耳边事


官方微信群:耳边小公举

(erbian0220)

(扫码添加好友)


官方QQ号:耳边小公举

(2080243490)

QQ群:国砖吧&耳边事

(628722494)

(扫码加入QQ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