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上)
Fashionsnap.com
3 月 10 日,由谷合贡创立超过 30 年的出版社 MEDIUM 宣布破产,MEDIUM 旗下的杂志包括《Ollie》、《GRIND》、《PERK》、《CYCLE HEADZ》、《nice things.》等,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
谷合贡(右)
metropolitana.tokyo
因潮流文化自成一派及男士服饰文化的兴旺,不少业内人士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日本杂志的熏陶。从刚开始的接触到深入了解研究,从进入行业的菜鸟逐步成熟,当中都有从日本杂志中吸取到一定的养分,甚至因为接触到日本杂志而决定从事潮流文化相关行业。
今回,HYPEBEAST 便邀请到 12 位与日本杂志长年接触且不同领域的业内人士,包括:
分享他们与日本杂志之间的故事,对杂志行业的一些看法,从中感受他们为什么会对日本杂志产生共鸣。
第一次接触日本杂志是什么时候?
五郎 : 大概从初中时代开始,1994 年左右。那时候接触日本潮流资讯,唯一途径就是日本杂志,第一本购入的是《BOON》或者《ASYAN》,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因为家住铜锣湾,所以我大多会到三越百货公司(目前铜锣湾希慎广场原址)的日本书店,又或者皇室堡地库的 HMV 购买。坦白讲那时候年纪还小,根本就不太了解潮流文化,最大兴趣就只是看看日本的球鞋潮流,看看那边有什么特别的配色。不过印象中 1996 年左右因为日剧的大流行,身边朋友也开始讨论木村拓哉、竹野内丰、广末凉子等明星的造型搭配,再从日本杂志慢慢了解他们身上的单品。而我自己也是那个时候才逐步认识 A BATHING APE、SILAS、HYSTERIC、ELECTRIC COTTAGE、RED WING、PORTER 等当时东京所流行的品牌。
2008 年停刊的《Boon》于 2014 年 9 月回归
Boon
Tea Watanabe : 第一本购入与日本街头流行有关的杂志是《BOON》。后来,我翻阅到东京文化杂志《TOKION》,里头详细介绍众多东京街头文化,发现这杂志的创办人是个美国人时,激发了我想要学习日语阅读及理解当中的内容。《TOKION》启发了我要多元阅读的心态,后来除了大众流行杂志之外,我也会开始翻阅《SWITCH》、《+81》看视觉排版也开始习惯独自读字。这样的改变让我超龄于身边的许多朋友,当然我还是会去看《BOON》里头介绍哪双限定球鞋,只是当时二十岁未满的我已知道,所谓自己想追求的流行次文化,不只是表象而已。
后来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更认识了被收购前的《Vice Japan》团队,他们教会我许多编辑的技巧。之后也接触了另一本日本街头的老牌 Free Paper 《DICTIONARY》,当中介绍了许多日本街头的真实现况。那时的我也因为人住在大坂,更让我学会不要只注目「里原宿」,这个已经钝化成排队代购的商业代名词。
《Tokion》2007 年 7 月号
Tokion
Cocu : 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购入的第一本日本杂志是《Lightning》2009 年 11 月号,当时我第一次去东京,在涉谷十字路口的大盛堂书店购入。虽然当时购买了好几本不同杂志,不过这本《Lightning》因为是手绘风格的封面设计,是我当时最喜欢的。非要说意义的话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不能很明确的描述那种情绪,但无论对于当时自己从事的杂志设计工作还是对服饰的爱好,都有一种既陌生又亲近的感觉。
之后有几年一直追着买《Lightning》、《Clutch》、《Warp》和《2nd》。其中《2nd》有一期的大专题叫「Chino or Cargo」,围绕这两种裤型而展开的丰富内容非常好看,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Cocu 一直都有入手的《Lightning》,图为 2020 年 4 月号
Lightning
《2nd》也是 Cocu 常买的日本杂志
2nd
Fiona : 第一本应该是 2006 年左右在广州流行前线那一带卖水货杂志的小书摊买到的《Smart》。我记得当时拿到手就翻了好多遍,虽然文字是靠猜的,但图片和内容都是我当时很感兴趣的,跟挖到宝藏一样,哈哈。
Hero : 2000 年左右,潮流资讯还不发达,特别在小城市,想找到潮流资讯更是难上加难。我那时是从海外亲戚的朋友那里借来翻看,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为珍惜。而自己真正第一本购买的日本杂志是 2005 年去日本留学时,在到日本第二天就买了《Ollie》和《Smart》,到现在仍记忆犹新,虽然看不懂内容,但靠图片认识了很多品牌。它们是我后来走向服装行业的引导者之一。
《Ollie》2006 年 8 月号
Ollie
Tony : 第一本是《POPEYE》,还记得是 2005 年,我还在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读中学。对我来说是对潮流感兴趣的开始。
自 1976 年诞生的《POPEYE》影响了好几代人,图为 1984 年 10 月号
Magazine House
现在还一直在买日本杂志有哪些?有哪几本特别喜欢?
Kidsosoul : 我其实没有一直追着买的杂志,因为我主要买特刊比较多。最早买的是《Sneaker Tokyo》,第一本是 2011 年的藤原浩特刊,可能国内在那个时候很少去为一个人去做一本这样的球鞋特刊,去介绍他设计过或者他喜欢的鞋子,算是一种新的形式。之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一本《Nike Air Book》的特刊,那一本把 Nike 所有的气垫科技类型和鞋款都做了比较完整的总结,还附赠了一块 MAX AIR 的气垫。以我自己买到的日本杂志来看,我觉得他们的挖掘能力和总结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真的能找到了很多元年的产品来拍摄,让读者有机会看到真正 OG 的东西是什么样。
《Sneaker Tokyo 》Vol.2:Hiroshi Fujiwara
Sneaker Tokyo
《Nike Air Book》
Be True To Your Hood
Tom :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绕不开《BOON》、《Smart》 、《STREETJACK》这几本杂志。日本杂志对我来说就像艺术品,图片的拍摄、杂志的 Layout 都很用心,日本杂志的编辑力很强,他们是以一个 Lifestyle 的方向来做的。
《Casa BRUTUS》和《BRUTUS》都是我一直都会追的杂志。最有记忆的一期是专门为建筑界的 「教父级」 建筑师丹下健三出的一本专辑,一直都很喜欢他的作品所以印象很深刻。
《Casa BRUTUS》2005 年 9 月号
Casa BRUTUS
Kos : 高中时候,我在图书馆就看过《BOON》、《GETON》、《RELAX》,之后也一直要追着买《BOON》,从里面学到很多关于古着、球鞋的东西。那时候没有手机互联网,看这些杂志是唯一的渠道了解时尚和潮流方面的东西。
《RELAX》2000 年第 36 期
StylisticsJapan.com
England Summers : 以前最喜欢《Relax》和《流行通信》,几乎每期都买,然后是《StudioVoice》、《BRUTUS》、《CASA BRUTUS》、《POPEYE》等等我都会定期买来看。偶尔会买来看的有一些生活方式类的像《天然生活》、《ソトコト》、《Ku:nel》、《暮しの手帖》,也有比较偏设计的《idea》、旅游的《NETURAL》,其实连《an an》,或《女性自身》。最近比较喜欢的是与法国版权合作的儿童时装杂志《Milk》,还有户外杂志《GO OUT》。
《Casa BRUTUS》2020 年 3 月刊以 BANKSY 为主题,制作了 90 多页的特大特辑。
Casa BRUTUS
有几本是特别印象深刻的。第一本是有一次我在东京逛二手书店时淘到的由乐队 Talking Heads 贝斯手 Tina Weymouth 担当封面的 1981 年 5 月刊的《Studio Voice》。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和美国《Andy Warhol’s Interview》杂志有版权合作,是一本「Maper」(magazine paper),有点像报纸,只有封面封底是彩印。
第二本是是以「鬼太郎」做主题的《PEN》 2010 年 5 月号,完全就是因为我很喜欢鬼太郎。第三本叫是 2008 年 1 月号的《旬がまるごと》,这本杂志每一期以一种食材作主题,我手上这本整本讲大葱的,很有深度,也有很多硬料知识在里面。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做法,我觉得他们很勇敢,很有幽默感。如果你在中国编辑选题会说「我提议下期做大葱,整本做葱」,应该会被人打吧(哈哈)!
2008 年 1 月号的《旬がまるごと》
旬がまるごと
Hero : 从 2012 年开始,每期铁打不动购入的 4 本杂志:《free&easy》(16年已休刊)、《POPEYE》、《GRIND》、《GO OUT》,每本内容各不相同,但谈及真正扩展我思维的要数《free&easy》。小时候喜欢街头文化,喜欢的内容其实比较单一,在接触到《free&easy》后才开始了解阿美咔叽文化背后的博大精深,很多类别的服装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
我也曾有幸去过《GO OUT》母公司,了解到整刊杂志,由 7 个人完成,其中还有几位是外聘临时工。细想了下,内容信息量超大的月刊,靠 7 个人完成,这是一个专业度、知识面是多高的团队!也证明了能输出好的内容,是跟本身专业素质有关的。
最后一期《Free & Easy》以「男の持ち物44の基準」为题,为男士带来 44 条购物准则。
Free & Easy
《GO OUT》2020 年 4 月号
GO OUT
何时是你心目中日本杂志的黄金期?日本的媒体业界给到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五郎 : 对我而言是 1990 到 2010 年所横跨的 20 年。简单来说,就是网络资讯仍未发挥起来,日剧、里原宿文化最强势的时候,那时大众接收最新资讯的最快途径,就是靠各大日本杂志的报导。最大的感受是,媒体对于大众的影响力真的难以形容,那时候杂志封面人物所着用的、专栏作者所推介的,总会令到身边朋友「一窝蜂」去抢购。
《EYESCREAM》2010 年 4 月号
EYESCREAM
《Warp》2008 年刊
Warp
Tea Watanabe : 若要说我这个世代的黄金时期,我想应该是 2002 到 2012 这十年,网际网络启动了大家想要互联的心态,千禧年后的《HUgE》、《Sense》以及停刊又回归的《TOKION》都是想要深度阅读又能理解日本品牌演进的好刊物。《Ollie》在 2009 年还能分支创立《GRIND》实在不简单,《GRIND》创刊时的封面人物是 Dragon Ash 的降谷建志,标题中写到「穿得随兴『不良』,展现你的良好SENSE」;同一个月的另本杂志《HUgE》也同样用了「『不良』的Coolness」,两本杂志的同月号都用了「不良」来表现出当年日本鼓励人们表现个性表现雅痞,即便是大人了依旧不要忘记「不良少年」的那个又帅又坏的初衷。
我认为千禧年后的日本杂志的新锐「街头Big 3」就属《GRIND》、《Warp》与《Eyescream》,现在还存活的也就只剩由 SPACE SHOWER 支撑着的《Eyescream》了。
日本媒体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永远不要走在最前面,但永远也要懂得帮助走在最前面的人们。」
《HUgE》2012 年 10 月号
HUgE
《GRIND》2012年 11 月号
GRIND
Cocu : 如果让我定义日本杂志的「黄金期」的话我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可能会跳出杂志这个概念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因为丰富且全面的信息并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我觉得才更有意义。
杂志与整个出版业界的发展、规模、变化以及出版物的销售等等很多因素息息相关,而且还要看这个动线启止时间点的设定,比如在 2009 年日本全国的书店是 1 万 4 千多家,在 2014 年则变为了 1 万 2 千多家,这说明了什么呢?又比如日本出版物的流通是按照一种「委托贩卖」的流程原则,很多书店承担的风险会相对减少,这又说明了什么?众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都会刺激和影响着杂志的发展。
日本发展得最好的书店蔦屋书店
Seki Ryuta / Hypebeast
Tom : 日本杂志的黄金期大概是 2000 年到 2010 年左右吧,那时候你的品牌能上到日本杂志或者一些网络媒体会有一种好像被这个潮流界认同了一样的感觉。譬如以前的《honeyee.》,能让他们有兴趣采访就代表你的成功和马上会吸引到很多人关注。
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日本潮流媒体里的 OG,他们做事很认真,很细致及专业。据我了解,有很多杂志背后团队不超过 5 个人,他们很多都是因为热情一直做下去。
《honeyee. mag》VOL.4
honeyee. mag
Fiona & Kos : 感觉是在 90 年代末,2000 年代初。我们觉得日本的媒体和产业本身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POPEYE》从 70 年代创刊开始就一直和日本的男装发展进程相互影响推动,引导着风潮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杂志独立性、自己的风格和专业性,可以说是业界常青藤,整个杂志的发展过程和一代代编辑们的专业和敬业精神都非常值得尊重和学习。
另外我们在很多年前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务认识了《STREET》的创始人及主编青木正一先生,几年前也见过他们的摄影兼编辑,两个 20 来岁的小姑娘,他们三个人当时负责做两本街拍杂志,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却不觉得辛苦。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媒体工作者的觉悟和理想主义色彩。
主理《STREET》和《FRUiTS》的青木正一
omoharareal
考虑到篇幅,《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分为了上下两篇,(下)篇于今天的次条发送。
次条探讨的内容包括日本杂志质量的变化、如何看待 MEDIUM 破产、杂志销量的重要性、日本杂志对自身工作的影响,以及个人认为杂志这个工业最大的挑战和问题。
感兴趣的读者请打开次条。
相关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