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kexueyougushi About Feature 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打包知识点 ➀ 科普的准确性和通俗性无法兼顾。 ➁ 理解量子纠缠的关键是理解“叠加态”,纠缠态是叠加态的必然结果。 ➂ 仅看科普,无法让你走入科研的大门。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来问我:对“量子纠缠针灸”的新闻怎么看?被问的多了,那我就说几句吧。先跟不明真相的群众简单介绍一下新闻背景: 国内有一本学术期刊叫《中国针灸》,这本期刊是一本中国科协主管的官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也被一些国外的论文数据库收录,但并没有被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 SCI 收录。在这本期刊的 2017 年第 11 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叫做《试论‘量子纠缠’于针灸》[1],不知道怎么过了将近一年,突然被网友翻出来热炒。论文的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的三名医生,第一作者是王军。这篇论文的摘要中写道: 笔者运用量子纠缠理论实现针灸临床的直系亲属互治,且效果显著,结果提示疾病与直系亲属的相应腧[shù]穴之间存在着量子纠缠的耦合关系。笔者认为,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利于拓展针灸临床的治疗途径,也有助于丰富疾病预防的理念。 通俗来说,就是王医生发现量子纠缠理论可以运用在针灸实践中,其中最惊人的观点,是提出可以在直系亲属中实现互治,例如,就像网上有人说的,孩子生病了,可以给妈妈扎针。 由于论文提出的观点足够惊人,但是给出的证据却是一个设计很不严谨的实验,以及仅仅 15 个病例,所以几乎是遭到了网友的一致嘲笑,各大媒体的报道基本上也都是持质疑的态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也几乎是立即发表了声明,表示该论文属于作者个人根据相关理论和现象所作的思考和探讨,并非最终临床硏究报告。 论文作者王军也在接受采访时说:论文属于个人猜想性探讨。由于病例数量较少,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仅供学术探讨,目前不建议用于指导临床医疗。 因为这个新闻的热炒,使得“量子纠缠”这四个字再次走入公众的视线,大家都想弄明白到底什么是量子纠缠。但麻烦的是,要想真正严谨地把量子纠缠给解释清楚,必须借助于数学,而普通人看到数学就头大,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广大科普人不得不想方设法抛开数学,试图用比喻的方法给普通人解释清楚。 这就是科普的无奈,通俗性和准确性就像跷跷板的两头,一头升高,另一头就必然降低。 今天我给大家点评几个最常见的比喻,并做一些补充说明: 第一个最常见的比喻是:量子纠缠就好像是两个人之间有心灵感应,一个人想到了什么,另一个人也瞬间就知道了。 我承认这是最通俗易懂的一个比喻,哪怕是小学生也能听懂,但问题就在于,越是通俗易懂,他的准确性就越差,所以这个比喻的准确性是最差的。如果对量子纠缠的认识停留在这个比喻上,那么就永远只能是小学生认知了。而如果在这个比喻的基础上再去引申、联想,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了。 这个比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让人误以为量子纠缠是一种瞬间的实时通信,心灵感应是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瞬间传递给另一个人。但量子纠缠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一定要用这个比喻,那么我们需要在“心灵感应”这个比喻上增加很多限制,比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限制是,他们双方之间能感应的东西是受到局限的,不是可以随便瞎想的。俩个人在分开之前必须事先做好一个约定,例如,双方约定在分开后的某个时间点,只能想一个个位数,不能想其他事情。那么,在这个比喻中,量子纠缠就好比其中一个人想到了 7,另一个人一定想到  3,一个人如果想到了 4,另一个人一定想到的是 6,因为必须要满足两个字数之和是 10 这个规则。 总之,在心灵感应这个比喻中,把量子纠缠的所有苛刻条件全部都丢光了,如果不知道这些苛刻的条件,顺着这个比喻继续引申,那么什么样的超自然现象都可以解释了,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还有一个常见的比喻:量子纠缠就好像我们把一双鞋子放入两个鞋盒子中,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哪一只盒子是右脚鞋子,哪一只盒子中放的是左脚鞋子,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们必定是一对。现在我们把两个鞋盒分开的足够远,打开其中一个,如果看到的是右脚鞋子,那么另外一只鞋盒中的必定是左脚鞋子。 有些人听到这里,可能生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这不是废话嘛?有什么神奇的?别急,神奇的地方在于,盒子在没有被打开之前,里面的鞋子处在左右的叠加态中,既是左脚鞋,也是右脚鞋。你打开之后,有可能看到左也有可能看到右,是不确定的。 这个比喻相对来说就比心灵感应那个比喻要准确很多了,但你也发现了,虽然准确很多,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话来解说,不像是心灵感应一句话就够了,这就是我所说的,通俗和准确是跷跷板的两头,一头高一头低。 但鞋子的这个比喻也会让人产生误会,人们在听到这个比喻的时候,会把关注点放在了打开盒子这个动作上,误以为量子纠缠是在打开盒子的那个瞬间发生了一些什么奇妙的事情,比如超光速通信之类的。因为在这个比喻中,用上了大家最习以为常的鞋子,而我们对鞋子这种宏观物体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潜意识中,我们就认为它不是左就是右,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既是左又是右是什么概念,所以,我们的大脑在听到这个比喻的时候,很容易就自动把这条关键信息给过滤掉了。于是,在听到这个比喻之后,就会有人因此去设计各种超光速通信的方案,说实话,经常有人私信我说找到了超光速通信的解决方案,那基本上都是受到这个比喻的启发。 实际上,量子纠缠真正打破物理学家们传统观念的是“叠加态”这三个字。 在经典观念中,物质的某种状态总归是固定的,比如说一个波振动的方向,不管它是朝着 360 度中的哪个方向振动,总归是固定的,哪怕它在不停地切换,比如一秒钟切换个几万次,但在某一个微小的时刻,总是有一个固定的方向的。然而,现代的物理学家们证实了,量子的这些状态可以处在叠加态中,比如一个光子的偏振方向,它就是同时处在所有的方向上,只有当你的测量方式确定时,它才会表现出一个确定的偏振方向,如果不去测量,我们就不能说它的偏振是哪个方向,只能用概率来描述。 而量子纠缠现象只不过是这种叠加态的必然推论而已,如果叠加态是存在的,那么量子纠缠现象就必然存在。现在科学界的情况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证实量子纠缠现象,因此我们反过来证明了叠加态是存在的。想要了解到底是通过什么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贝尔不等式,那么必然又牵扯到了数学,所以,不通过数学,真的是没有办法让人真正明白量子纠缠。 所以呢,在有关量子纠缠的物理学知识中,真正重要的是理解“叠加态”,而不是“纠缠态”。凡是你看到任何文章,从“纠缠”出发,把纠缠比喻成两个东西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联结在一起,然后在这个比喻之上继续往下联想出来的任何东西,几乎可以肯定都是不靠谱的瞎联想,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弄明白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就好像引出今天话题的那篇量子纠缠针灸的论文一样。 真正挑战我们理解力的是叠加态。如果你想明白了叠加态的概念,那么你就会发现,量子纠缠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它只是叠加态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 最后我还是想跟大家说两句肺腑之言。我今天讲的这些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你提高对量子纠缠的认知,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听了我的这期节目,自以为已经完全理解了量子纠缠,从而又在这个理解的基础开始所谓的“科学研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科普的目的就适得其反了。请你相信我,不论听多少科普节目,哪怕是靠谱的科普节目,也不能让你像科学家一样去做研究的。最多只能满足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好奇心,比大多数人更了解一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但其实,我们连科研的门都还没摸到。 比如,今天说到的那篇论文,你们可以看一下它的参考文献,凡是关于量子纠缠的知识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于科普文章。作者一共列出了 7  篇相关参考文献,其中有两篇的标题中有“心灵感应”四个字,有三篇的标题中有“哲学”两个字,还有一篇的标题是: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发表在一本以“介绍生活百科知识,指导建设幸福家庭”为办刊宗旨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月刊杂志《家庭科技》。 很多时候,参考文献的质量可以很大程度反应一篇论文的质量,因为参考文献相当于你的论据,如果你的论据本身都不可靠,如何能保证结论的可靠呢? 我知道,听我节目的很多人是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学子,那么,我想告诉你们,当你们进入大学深造之时,也就是你们需要忘掉我讲的与你们的专业相关的科普知识的时候,你们只需要从我的节目中学习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就足够了。科研和科普是两回事。 [1]http://www.cjacupuncture.com/WKA/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9c81ed82-7148-404f-a5ac-75d4a8c35574#  我的伯乐,竟然是一位文艺女青年 只讲科学故事不如回家卖红薯 藿香正气水到底该不该喝? 智人的崛起,和物种的灭绝 汪诘60s-香烟中什么致癌 科学声音新书各大网上书店已上架 ↙点击“阅读原文”入手签名版↙ 有赞赏有动力 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Reward   reward(s)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有赞赏有动力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Chat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Go to "Discover" > "Top Stories" > "Wow" Posted Sending Scan with WeChat to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