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飞跃:地方戏名、实及音乐传统 |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柳琴戏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六)

小音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2019-05-25

近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处长、研究员朱飞跃老师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柳琴戏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中,分析了地方戏名、实及音乐传统,讲到地方戏的来源与地域划分是紧密联系的,并探究了地方戏发展路径。

地方戏的“名”与“实”


戏曲是一类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统称。落实到具体,则是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戏。地方戏是指一地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剧艺形式,地方戏所属“一地”,实为文化地域而不是行政区域。地方戏流行的文化地域有大有小,大者数县、数地区,如柳琴戏、两夹弦,小者一乡一镇,甚至不出一村之范畴,如梅林戏、横歧调、孟戏、等,这类小戏非常多。对一种地方戏的命名实际上是对她的一种解释,但欣赏角度不同、认识程度有别,同一地方戏在不同的时期、范围会出现不同的称谓。



地方戏过去也叫做“地方剧”,这个概念不是相对而言。因为所有戏曲都可视为“地方戏”,没有“中央级、国家级”的剧艺。现如今的昆剧,最初“止行于吴中”,说到底还是地方戏。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井田制:地方戏音乐创作之囚笼


将地方戏按照行政区分割成剧种,使中国戏曲的地理呈现“井田制”状态。几百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盘据一方,如此一来,在一些表演艺术繁盛的地区,会出现多个剧种并存、对峙的情况。如在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这四省相邻的地带,至少有豫剧、大平调、二夹弦、山东梆子、淮北梆子(沙河调)、四平调、嗨子戏、淮北花鼓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流行。


 


按行政区划分出来的剧种,竞彩纷呈,但正是这种想当然,为地方戏的发展带来困境剧种一旦成立,自然要维护自身的存在价值,标举自身的风格特色,长此以往,为了强调地域性、文化的唯一性,“剧种”们,变得顽固、保守、裹足不前。戏曲的文本、身段、化妆服饰是通用的,剧种之间差别只剩下语言和音乐,但在一定地域内的剧种之间,其语言也往往是同一的,所以唱腔成了剧种之间唯一标识,每一个剧种都有一套固定了的演唱腔调。问题是,一套固定的腔调成为识别某一剧种标示的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发展渐入窄路,难得纵横驰骋的空间。朱飞跃老师强调剧种的“井田制”实际上是作茧自缚,它限制了艺人的创作自由,将艺人的创作思维囚禁在逼仄的空间之内,他们只能在属于自己的那一方责任田内耕作,不敢逾雷池一步。




最后朱飞跃老师讲到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介入,一些濒危剧种的生命延续寄托在政府的扶持上,尽管受非遗的保护,一些剧种消失仍然是不可避免,我们不必惊恐、不必太在意,或许本来它就不应该存在。反过来看,一个剧种的消失却为另一个剧种腾出了一方发展的空间、耕作的范围。



导师简介



朱飞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戏曲声腔剧种、文艺资源数字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采茶戏的本体研究与族群分析》、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态数字文化多维展示技术研究》等多个项目。


排版\刘亦洋


✪ 热门文章推荐:

教授下午茶×孔祥萍 | 用心,歌声便会精致

音乐响起,心中不再拥挤---琅琊笛萧社纳新了

喜报|音乐学院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全省第七届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中获佳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