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风拂面,如艺随心【高界下午茶·意大利现代艺术之光回顾】

2017-07-21 高界文化 全球艺术人文


高温预警连日高挂,燥热令人身心疲惫。

据说在极温模式下的魔都,坚持赴约的都是真爱;

这种天气里,坚持赶来下午茶听课的同学们,也算是艺术的真爱铁粉了。



上一次王小音老师让我们如痴如醉地穿越回文艺复兴的时代,这一天则为我们带来现代意大利的两位著名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解读。

静心听课的我们,沉浸在这缕艺术带来清风中,驱散了夏日的灼热。


古典艺术作品如汪洋大海,经典多如牛毛。相比之下的现代作品,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评断。如同研究美丽的花朵需要剖析它生长的土壤,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现代的作品,王老师精心地安排了一些意大利古典艺术作品的分析--剖析这片艺术土壤的发展历史和情况,一探意大利艺术的前世今生。



从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壁画开始,到安哲里柯的天使报喜,乌切洛的森林狩猎,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到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最后的审判,雅典学院,圣母子等……我们看到的,是意大利古典艺术漫长而艰辛的进步之路。意大利艺术家们对空间透视理论的理解,对绘画技巧的掌握,长期处于世界顶尖的位置,但这并非朝夕之间的悟道,而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努力探索与锤炼,跨过一代代巨人的肩膀,才站在了不可逾越的古典艺术的顶峰。



那么,在前人已将技巧登峰造极之后,艺术家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基里科与莫兰迪分别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为了了解他们的艺术生涯,我们又一次踏入艺仓美术馆,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一访真迹。



基里科与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





乔治·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1890.7.20-1964.6.18)




 


其实“莫兰迪”这个名字已经无需再赘述了,它已经不能只用“有名”来形容。


在当下,不管你本身是不是懂艺术,甚至说究竟有没有看过莫兰迪的画,“莫兰迪”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装、美食、包装设计、室内装潢……点开网络,无论是国内的微博还是国外的Instagram,几乎人人都爱莫兰迪,时尚先锋的打扮、妆容、住的房子、拍照片的色调,全都是一阵温暖与高冷兼备、清新与柔美并存的莫兰迪风。



莫兰迪色系,也就是“高级灰”色调,多为低饱和度的灰色调和中间色调

 

莫兰迪,这个情史一片空白的艺术家,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莫兰迪色系”的审美风潮——就像莫兰迪本人和他的画一样,让人联想到“极简”、“禁欲”,还有“性冷淡”。

 

并且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莫兰迪”风格——“高级”。



 莫兰迪配色的家装



那么究竟为什么莫兰迪色系那么有高级感?



首先我们就从形式上来理解一下。


莫兰迪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比如乔托(Giotto)、马萨乔(Masaccio)和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o),也就是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里,莫兰迪提炼出了自己的莫兰迪色系:灰色、米白、粉橘、灰蓝、橄榄绿……每个颜色就像画在石灰打底的墙上,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失去了各自原本高饱和度的颜色。而且这些被掺杂了灰色和白色调的色彩,相互之间无论怎么搭配都会显得很和谐。 


 

Masaccio, Chapelle Brancacci, le bapteme des neophytes,1426-27

文艺复兴早期时候的画,颜色都是这种灰突突的…


莫兰迪对色彩的这种处理,隔离了颜料原本的光泽,让每种颜色都蒙上一层中性的灰调,同时又不会让整个画面显得过暗。


这种灰色的调子再加上被莫兰迪扁平化的物体,都削弱了物体原本的锋芒和尖锐,在观者这里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继而又生发出冷静感。


这个时代对“高级”的审美早就不是繁琐的堆砌,像暴发户一样的炫富,而是藏而不露、化繁为简。

 

总之,要含蓄,要冷静,要矜持,要有一种高贵的疏离感,这才高级。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莫兰迪本人,就是一个极为纯粹的人。


前面提过了,这个出生在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的男人终生未婚,作为一个艺术家,并且还是意大利的艺术家,生活居然会无关风月,一辈子都没留下一个字的情史,绯闻记录为零。

 

莫兰迪的工作室


莫兰迪终生定居在故乡波隆那,长期住在封达查街(Via Fondazza),一生只旅行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为的是去看古迹、美术馆与展览会,仅有一两次走出意大利边境到瑞士。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让莫兰迪有了“僧侣画家”的绰号。

 

莫兰迪的生活很寡淡,就是宅着,然后画画。画的东西,大家也都知道的,家乡的风景,还有房间里的瓶瓶罐罐,偶尔画点花儿来换换口味,别的就没了。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1


Giorgio Morandi,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4

 

风景和瓶子,莫兰迪就这样画了一辈子,光油画就有1264张,除此之外还有素描、水彩和蚀刻版画等其它媒介的作品。 


虽然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我们如今能看到莫兰迪原作的机会并不多,他大部分的作品都为私人收藏;最有机会看到莫兰迪原作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另一个就是在他的故乡波隆那的莫兰迪美术馆(Museo Morandi)。 

莫兰迪笔下的风景和瓶子,平凡无奇。但我们看着它们,那种低对比度、低饱和度,好像蒙着一层灰一样的调子,安静得好像与这个世界无关,每一笔都朴素得那么真诚,太令人心动了。



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做到“朴素”二字,活得很淡泊,这样的人都会是一种可贵的纯粹。很超脱,很高级。

 

莫兰迪钟情于瓶子这种简单的日常物件,就是因为他认为,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莫兰迪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艺术思想:



“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字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


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我们在物质世界所认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们看到和了解的那般。


物的质性当然存在,但却不具有任何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


莫兰迪的笔触 


所以看莫兰迪的作品,最好不要附带很复杂的阐释,它们不像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油画,在视觉上那么有史诗般的宏大感,还有宗教式的神圣感;它们也不像现代主义艺术的其他流派,比如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或者是抽象派,背后蕴含很多烧脑的思想,画面里能够解读的信息好像有很多,形式上也会让人看不懂。



对于莫兰迪,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美感,不仅是视觉上的简单和宁静,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这种灰灰的调子滤去了多余的嘈杂,我们只要安静地去感受他画面中的朴素和无为就好。


莫兰迪的静物画里,大多都是将瓶子们紧凑地居中,然后留出大量的背景。一大片灰灰的色调,就这样空着。在这空无的背景里,漫延出一种从容、沉稳和含蓄,就像看中国画的那种感觉。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这样评价过莫兰迪:“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

 

会有种“禅”的味道。






 

乔治·德·基里柯

(Giorgio de Chirico,1888.7.10-1978.11.20)


Ciorgio de Chirico,乔治·德·基里科(1888~1978) ,意大利画家。1888年7月10日生于希腊沃洛斯,受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1978年11月19日卒于罗马。作品风格怪异,自称是采用了“形而上”绘画手法和造型方法。基里科曾经阅读过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对于揭示表象之下的象征意义非常感兴趣。


 Giorgio de Chirico,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 1914


如果说莫兰迪的画给人的感受就像清晨的第一米阳光,让人看着觉得心情平和精神舒爽,那么基里柯的画就可以是正午的阳光,把任何东西都照得亮亮的,高饱和的色彩、鲜明的对比度、清晰的轮廓线,都直接地暴露在你的视域里。


Giorgio de Chirico, The Red Tower,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Melancholia, 1916


而且,我们看基里柯的画,很难像莫兰迪那样觉得很安静,有“禅”一般的心境。基里柯带给人的感觉,倒不是说很嘈杂,但看着它们的心情,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瘆得慌。


看似很安宁的情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蠢蠢欲动地酝酿着;一点荒诞,一点诡异,一点感伤,甚至还有一点恐怖,把你的思绪撩得不得安宁……


Giorgio de Chirico, Delights of the Poet, 1912


在基里柯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空旷的广场、无人的建筑、孤寂的人、各种石膏像、奇奇怪怪的静物等等,它们被组合在同一个画面里,彼此之间好像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每一幅画都好像一个荒诞的剧场。再加上基里柯用色彩和光影渲染出的灵异氛围,会让人觉得仿佛置身梦境。


这种画面,就像惊悚的闯关游戏。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紧张。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15

这就有点像超现实主义的意思。的确,基里柯的作品影响了超现实主义,或者说基里柯也可以算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他作品中所构建的荒诞离奇,渲染的焦虑和不安,都对1920年代初产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带来重要的影响。


虽然备受超现实主义者的爱戴,基里柯却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他所属的画派,比超现实主义还要高深一点,听名字,就比超现实主义要烧脑得多:形而上画派(Metaphysical art ,意大利语叫 Pittura metafisica)。

莫兰迪就是个乖乖的美院学生,然后一辈子就待在家乡没出过远门。但基里柯在希腊、德国、法国和美国都生活过,在接触艺术之前,基里柯还学过工程学,然后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在那儿学了四年绘画。基里柯在德国的那段时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的盛行,但是基里柯自己却并不追随这股风潮。


可能还是意大利人的原因,基里柯骨子里更追求浪漫主义式的审美,以及更具象、更古典的艺术。

在德国学习艺术,不可能不去接触这个国家伟大的哲学。基里柯就特别喜欢叔本华和尼采,然后从这两位伟人的思想里形成了他的形而上绘画。尼采著作中对都灵广场上的拱形建筑物和它们投下的阴影这种幻景式场景的描写,都成为了基里柯的创作灵感。


之后,基里柯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广场、拱门、长长的投影,比如《意大利广场》(Plazza d’Italia,1913)、《一条街的忧郁与神秘》(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14)、《扰乱人心的女神们》(The Disquieting Muses,1916-1918)等等。

关于形而上画派,最主要的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绘画风格,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思维和观察方法,借助艺术去再现被哲学的幻想所强化的“形”,将物体置于"非现实"的场景,从而传达一种引人深思的神秘感。


在基里柯看来,“所有的创造都在沉默中进行”,有价值的东西应是“闭着眼看到的世界”,是“人间微妙感情的反映”。

 

按照基里柯的说法,一般物体常有两种形态:一是我们随时可以看清楚,也就是通常人谁都可以见到的形象;二是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和明晰的透视力,能够观测到物体内部的形象,而这一瞬间看到的正是形而上的形象。


基里柯认为第二种形象宛如捕捉神秘之蝶,普通人凭无知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捕获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目的。





经过专业讲解过后的观展,才是有最大化知识收益的。看看同学们的评价吧:




美好的艺术盛宴总是显得过于短暂,留给我们的,却是此后绵长的回味,以及对下一次的盼望……




高界下午茶在本月28号尚有一次会员福利活动,八月也将有精彩新课程!敬请关注期待!





【推荐阅读】


高界文化英伦艺术音乐之旅| SMG电台著名主持人张明亲自带队

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2017英国审美之旅

 2017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亲子游学课程

【高界下午茶•乔榛活动回顾】声之经典,爱之光华

【高界下午茶·优人神鼓活动回顾】观照自我,分享当下。

【高界 · 艺术时光下午茶】引领清谈模式,专享品质人生!

【高界会员福利】一场沙龙,三位大咖,聊聊房地产市场下半场的机遇与挑战





—征稿启事—


《全球艺术人文》现面向全国征稿。

以人文艺术创意题材为主,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纪实文章、艺术批评等类型均可。为适合公众号阅读,文章在2000~3000字左右为宜。

凡投稿,请采用word文档,小四号字,图片另附文件夹,并附上100字以内作者简介,需原创首发。

稿件一经采用,即以活动参与名额或稿酬作为酬谢。

投稿邮箱:41878421@qq.com





上海高界文化

      高界文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人文视野和深厚艺术情怀的企业家、精英阶层。目前旗下开设有全球艺术人文研修计划、高界艺术时光下午茶、企业人文艺术高端定制课程、 与上海交大海外学院联袂打造的产业升级IP运营研修课程、文创IP运营与投资课程、上海交大“艺术+”美学系列课程等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