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赛:留学年记(随笔)

北欧模式Arwen 北欧模式 2022-03-28

请点击上方蓝色“北欧模式”关注本公众号!





本文为“我的北欧故事”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留学年记


作者:风箱里的老鼠


看到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的文章引起的讨论,感觉十分有趣。好奇自己的想法,别人又会有怎么样的观点。

 

为什么会到瑞典:


我最初想选择瑞典的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当初我非常想去乌普萨拉生活两年。原因有两个,乌普萨拉的主教座堂是北欧最老的一个天主教堂也是最高的,我非常想真的看一眼; 另一个原因是,我好奇有70%的居民都从事教职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ps:70%的数字我记得并不准确,但我并不想去查,懒癌。)

 

为什么没有去自己最初想去的城市:


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最终我没有去UU。来了瑞典之后,我也因此经常思考自己究竟是否还是那个单纯的跟随自己兴趣以及好奇心的人。现在回答我自己,答案我可能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我会上一秒和朋友讲着的各种高(xu)尚(wei)正(zuo)义(zuo)的话题,下一秒的时候就和另一波人进行毫无节操的新的对话,我的兴趣是虚伪做作的话题,我的好奇心是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人究竟可以有多没节操。

 

我在学习中的感悟:


在这里有一段时间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从而感觉自己好厉害,好专业。从而对一些不学我这个专业的人的观点有了各种看法。认为他们非专业,但又总喜欢胡说八道。但是随着后来的学习,以及发现我身边的其他人也会有与我类似的想法。不由得让我反思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的专业,还是愚蠢的不自知。在来的第二个学期快结束时后,发现自己其实很愚蠢。无论是在自己的专业上,还是对于人生的看法上,其实自己是非常的愚蠢的。现在认为学习是用心的了解自己身边的事实和人以及不断的思考。事功都是学问,文献是以前学术的巨人,身边人的经历是生活的巨人。我能做的是努力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心的了解这个世界。让自己慢慢的生活的不再糊涂。

 

我在生活中的感受:


其实生活条件我并没有感受到多少落差,感觉和国内生活的感受差不多,除了不能半夜叫外卖。但是生活其他地方的感受差别还是蛮大的。我觉得海外的华人其实阶层分化也蛮严重的。我以前用社交软件认识的一个人告诉我,其实留学生是单独的一个圈子,这边本地的华人是另一个圈子。我当时还是很诧异的,不能理解。但后来接触了很多人,感觉差异其实真的是有的。(按照这个分,真的不是我的本意,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替代。毕竟生活中,大部分看得懂汉字的人都喜欢混圈子,也都爱面子。)我感受到的差异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社会阅历,文化背景等等。

 

我不想说哪里好哪里坏,因为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我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多我的内心是最诚实的。我也不想评价那个圈子或者群体更优越一些,因为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永远认为他们自己是最棒的,或至少优越于评价的那个对象。但是对我自己,无法也没必要去改变别人的看法与特点。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从别人不同的角度,也许会得到新的认知,做出对自己更诚实的选择。

 

一些我意想不到的事情:


从来没想到,人生中的第一次相亲,竟然是云上相亲。以前的我觉得在一起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有感觉就可以了。到这边之后,我发现大人们装起真爱的样子实在难分真假。因此现在我现在非常坚信,有感觉只是来一发的前提。而婚嫁可能真的是要相亲,毕竟男女都是戏精。

 

最后:


我提前倒个歉,这个文章是个流水帐。以前害这个公众号掉了粉-.-. 被嘲笑我已然接受了,毕竟我不是专业写东西的。因为讲了我当时来这里的原因,所以我不想分享现实生活的相关他人的例子。只说了好讲的东西。


支持本文获奖,请点击右下方的“赞”!

一等奖有1000瑞典克朗奖金的哦~


大赛细则:

北欧模式牛年春节“我的北欧故事”征文大奖赛火热征稿中!


其他参赛稿件:

参赛:帝都鸡娃瑞典飞(自传)

参赛:“人在瑞典”之“我的内心独白”(随笔)

参赛:瑞典行医录 - 冠状病毒肺炎后遗症救治篇(随笔)

参赛:23岁在瑞典的女生(随笔)

参赛:瑞典中国同步过年(诗集)

参赛:瑞典二三事(散文)

参赛:水仙已含苞待放(书信)

参赛:我很好,您别牵挂(随笔)

参赛:陈姨和秀姐(小说)

参赛:芬兰桑拿(散文)

参赛:挪威阿尔塔“调研报告”(游记)

参赛:漫笔闲潭(诗集)

参赛:西方不是天堂(散文)

参赛:瑞典,中国中产最后的净土?(杂文)

参赛:搬向北方(随笔)

参赛:徽北集(诗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