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词学”源流演变考

管琴 古代汉语文学 2021-06-28


作者简介:

管琴,《北京大学学报》副编审,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词学”何谓?“词学”一词,通常的概念固然是指我们耳熟能详的曲子词,但唐宋人经常提及的“词学”(或“辞学”),实际上并非曲子词之义,而是指与应用文体相关的铺采摛文之学。到了宋代,“词学”在此前的基础上,更与具体科目也就是词科挂上钩连,促使“词学”的含义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富有“词学”,往往作为对词科入等人士为文方面的评价体现出来。“词学”一词由唐至宋的演变,颇有探讨的价值。

 

 

梳理“词学”这一名称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词学”是从六朝以降注重文辞的写作传统而来的,这个写作传统即以摛文绘藻的辞章之学为核心。而且从产生开始,“词学”就含有官学化的特点,其形成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文化制度的保障有着紧密的联系。

词学兴起的关节点在于南北朝至隋代,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北齐(南朝为陈)至隋,这是词学兴起的第一阶段;从隋至初唐,是词学兴盛的第二阶段。这两段时期出现了以宫廷撰制为固定职业的文人,熟悉文史、典章、制度、礼仪等等,成为掖垣写作的储备力量。这些官方的行为都促进了“词学”的兴盛。因此,“词学”一词,实际上是与魏晋以后文学的繁盛局面同步,由于北齐开始的官方文化的提倡,而逐渐沾有隶属于官方文学的特征,其指称与自南北朝至唐代官方对文学的褒扬以及在此基础之下、文人汇集、互动产生的文学活动有关。

以官方撰述为中心,自唐代开始,“词学”概念的沿用已经使这一称指的主体,倾向于专指那些擅长文字技艺、富有才情的人士,他们所擅长的,不仅包括应用文,也包括诗歌等纯文学方面的写作技艺,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广义的文学。这种对能文的形容较多地出现在盛唐以后的朝廷制诰中。至于“词学”一词的指称对象,则包括了擅长不同文学体式的文人,其共同点是能文。

除了用作对文学才能的形容之外,唐代时期还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将“词学”与官方、官学相关联,甚至成为官职的名称。《旧唐书·职官志》叙及唐初翰林院待诏中就有“词学”一职。“词学”既可作为对富于文学的指称存在,更能够成为官名,实际上显示出词学与官方紧密的联系。

古代“学”包括儒学、文学等等,指的是某一门类的学问。而“词学”从起源上讲,属于广义的文学的一个分支。从陈、隋到初唐这几百年间,词学与文学从概念使用的情形上看,基本保持着同步。在唐代,“词”与“学”的连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其本义来说,属于重词之学,也即近于“文学”之义;另一种则是“词”与“学”并指。

 

 

到了宋代,“词学”一方面沿袭唐代以来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由单纯的辞章之学往前更进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词学的含义与侍从之臣的关联较唐代更为紧密。这从宋代“词学”一词应用的场合可以看出来。曾巩《著作郎制》、陈应行《吟窗杂录》对张沆的评论,这些用法与唐代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某些场合下,“词学”一词的使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曾巩《杨亿传》提及真宗称杨亿“词学无比”。作为台阁诗人的代表,其“词学”之“词”有着特定的范围。可以看到,与词学才能相称的职位基本均与馆阁、御前文学之职有关。相比唐代,“词学”作为广义属辞比事之学的一面更为专门化了。

其二,较之唐代,宋代“词学”与儒学的关联也更为紧密。南宋时期在考察词臣等文职人选时,在词臣的学养方面予以特别重视。重视学养与儒学本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南宋士大夫经历靖康之变的震动,开始集中心智讨论时政巨变与学术之间的关联,而且从儒学本身的内在发展路向来看,北宋以迄的儒学内部已然孕育潜在的发展力量,儒学在内外概念、阐述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积累与演进,这也使南宋儒学在北宋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广大、深微,向纵深方向发展。

至于“词学”之“学”,究其渊源,在唐前与官方采取的重文措施有关;在对个人进行评述时,“学”又常常与学养、学思相结合。在宋代通行的尊儒重学的思潮下,对“词学”一词的指称,其背后的涵义往往是既重“词”,又重“学”的。陈渊《辞免举贤良状》一文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之以六论,词学俱优。”明确将“词”与“学”并举,也显示出“词学”一词在时人的心目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儒学在中唐之前主要还是作为一种学术传统在存在,将儒学直接与内外两制挂钩,是很少见的。中唐时期,陆贽将儒学与掖垣文学联系起来,也意味着儒学通过掖垣文学这一途径,与代言体文学发生了关联。与其用法相近的还有元稹。到了宋代,“以经术魁儒科,以词章鸣海内”,类似的提法已相当普遍了,由此也形成了儒学与词学并行不悖的状态。

 

 

宋代“词学”除了继承唐代外,“词学”的内涵还有一个大的转变,也就是与具体的科举科目挂上关联,而这一科目即是词科。宋代词科始于北宗哲宗绍圣时期,起初乃是针对熙宁年间王安石罢黜诗赋、改试经义带来的掖垣人才的缺乏而设立的。南宋以来,词科所试内容固定为制、诰、诏书、表、露布等十二种文体。试此科者,需要学以专门,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准备。相应地,词科在南宋时期也选拔出一批杰出的词臣,成为南宋时期颇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随着词科以及词学的兴盛,与官方制诰密切相关的词科之学也成为一门显学。在词科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在它成为一项专门学问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较多的、以“词学”指代一整套词科应试的特定内容与文学样式的情况,或称词科为“词学一科”“词学之科”,或者就直接用“词学”指代“词科”。这样的用法,在关涉南宋词科人士的文章中多有所见。“试中词学”也是宋代惯用的说法。叶谦亨称周必大为“甲科之选”“词学之英”,均提及了他们以科目进阶的荣耀。

北宋的二程将当时学者分为三种:“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从某种层面上说,清人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正好与之对应,辞章即文章之学,考据即训诂之学,义理即为儒者之学。在二程这样的理学家看来,“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而“词学”的概念,是与文章之学的概念部分重叠的。词科兴起之后,也常以“词学”指代词科之学,因此,词科之学应属于文章之学的一部分,是注重词采华美、应用性较强的那部分词章之学,属于文章之学中与抒发内心情感的类型较远的一种类型。

 

 

与此相关的是,富有词学之人常常被称为“词人”(“辞人”)。“词人”一词自汉代始即已出现,一般用来指代善搦藻翰的文人。从汉代到南朝,“词人”概念具有稳定、明确的内容。词人群体的兴起是魏晋时期开始的。宋人的“词人”用法有沿有革。沿的方面体现在,他们基本肯定了词人在“文”胜于“笔”方面的内涵,有时也会用“词人”来指代依附于官方势力的文人群体。宋人文章中用“词人”指代“词臣”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词人”一词中包括的纯粹的文才的部分较唐代更为弱化,也更多地用来指涉专门草写官方应用文学的文人群体。“

与此相关,宋代“词场”“词业”等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词业”,常常指应试词科的词章技艺。追溯其源流,其开始的用法也与侍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到了南宋,词科声名卓著,一般说的“词业”往往与词科有关。这应说是相关概念的平移。

 

系统梳理“词学”的脉络之后,我们可发现,“词学”一词的内涵,从六朝时的重在词章之学,到专指以宏肆典丽为主要特征的官方应用文字,基本上是从唐代开始,而到宋代才固定、明晰下来的。由于南北朝以来官方文化的提倡,而逐渐沾有隶属于官方文学的特征,其指称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对文学的褒扬以及在此基础之下,文人汇集、互动产生的文学活动有关。唐代往往以富有“词学”评价那些擅长文字技艺、富有才情的文人;而宋代“词学”在沿袭唐代概念的基础上,由单纯的辞章之学往前更进了一步,另外还出现一种新的用法,即是与词科直接挂钩,开始出现较多的、以“词学”指代一整套词科应试的特定内容与文学样式的情况。历史上的“词学”一词,从原先以词章为中心的文学观,发展到与官方崇文行为密切相关的阶段,并将这两种发展路向逐渐融合到一起,其在近世的含义已渐形凸现。而随着官方选拔抡才制度的完备,专科取士制度的成熟,宋代的“词学”也与“词科”“词臣”紧密结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指代。这是我们在遇到“词学”一词时,所必须辨明的。

 


原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016.10.20



原载:中国教育在线








欢迎关注 








微信号:author-CN

原创著作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