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越过人生壁垒,我们愿付出什么 | 昼温《偷走人生的少女》

昼温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锋锐



昼温

短篇小说《偷走人生的少女》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10期

选自《未来人不存在》


昼温


1995年生。山东大学翻译硕士。著有短篇小说《最后的译者》《沉默的音节》《温雪》等。曾获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奖。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作者。



我们的成长和记忆中总是有一个无法超越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了追上他/她,我们付出了很多。

如果现实无法做到,那么在未来可以吗?在科幻中可以吗?

如果可以,我们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是否真的战胜了那座无形的人生壁垒?

当昼温这篇收录于《未来人不存在》上的小说让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时,它真正履行了科幻的社会责任。


——“不存在日报”编辑宇镭


小说选读


偷走人生的少女(节选)


文 | 昼温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说夫妻、兄弟和闺蜜会在长时间亲密相处之后彼此相像,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模仿对方。可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能像到这种程度吗?也许我们只是走得太近了。也许我们本来就是一类人。也许……不过,这样不好吗?有多少人渴求知己,希望拥有能够完全理解彼此的好友,高山流水,岂不快哉。那些一直离我远远的女孩子们,不也穿着闺蜜装、化着相似的妆容自拍,为同一个梗哈哈大笑并为此而骄傲吗?这不是我一直想要却无法拥有的东西吗?我到底在怕什么呢?也许我的孤独根本就不是因为高中同学的疏远,而是我想。也许我从心底反感随波逐流的大众,我渴望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妄想自己拥有全天下独一无二的灵魂。所以,在那个贵族高中,我才抓紧一切机会独处,我才在心里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壁垒。直到那份孤独深入骨髓,再通过神经细胞的联结牢牢刻入大脑。好不容易睡着后,小雯出现在了我的梦里。我看到她扯下马尾辫上的皮筋,让头发披散下来。我看到她熟练地梳起和我一样的发型,冲我笑着,撩起了耳边的发丝……我惊醒了。眨眨眼睛,噩梦似乎还没结束。寂静的深夜里,一个人正趴在我的床边,直直地看着我。小雯的脸几乎贴在我的脸上。  我全身的寒毛瞬间立起,恐惧裹挟着寒意直冲大脑。意识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已经快速向后一躲,狠狠撞在了墙上。小雯被我的反应吓了一跳,跌倒在地。戴上眼镜后,我看到她头上戴了什么奇怪的帽子。借着月光,我认出那是神经语言学实验室的脑电帽,长长的电线连着插排。脑电帽很少外借,不知道她是怎么搞出来的。她这么做多久了?她这么做是为什么?“小雯,你搞什么——?”小雯哆哆嗦嗦地站在角落里,低着头,两只手不断地搓着衣角——睡衣又旧又小,四处都是缝补的痕迹。泪珠顺着下巴不断地掉下来,声音也带着哭腔。“阿姐……阿姐,对不起……”看清她委屈的小表情后,我的怒火瞬间消失了一半,质问的语气也缓和了下来。“小雯,你告诉阿姐,到底怎么了呢?”听了小雯的答案,我发现自己也有责任。我教会她查文献和读文献,却没教过她要筛选文献。在神经语言学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一直十分热门。很久之前,人们在猴子大脑腹侧前运动皮层的F5区发现了镜像神经元。模仿同类的运动时,猴子大脑中的运动镜像神经元会放电。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系统也被发现了。人们普遍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模仿之类的认知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就像脑中的镜子,可以把周围感知到的一切印在大脑的世界里。这就帮助人类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衡量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μ波的抑制。猕猴的单细胞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活动时,μ频率波段的震荡波幅会明显降低。如果说以上研究结果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发表在了正儿八经的期刊上,那么小雯接下来给我看的“论文”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找来的了。一位“学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μ波是限制镜像神经元系统工作的“罪魁祸首”。用一定的电刺激降低大脑发出μ波的功率,就可以开发出大脑“剩下90%的功能”,获得“惊为天人”的学习能力。“论文”的结尾是一则所谓“天才帽”的广告。这篇“论文”让我哑然失笑。且不说“大脑功能还未完全开发”纯属谣言,若真有这种神奇的技术出现,一定会立刻引起社会的大变革。涉世未深的小雯却对“论文”深信不疑。她没有钱买“天才帽”,只好趁着帮杨嫣老师打扫卫生的机会把神经语言学实验室里的脑电帽“借”了出来,按照“论文”上的参数调好数据,晚上偷偷地戴着靠近我。她觉得,这样就能让镜像神经元系统模仿我的脑电波来对她的大脑进行重新塑造,尽早学会比较纯正的英语发音……听到这里,我心的寒意一阵一阵涌来。我真的认识眼前这个女孩吗?我只知道她很努力,却没有意识到她的决心如此之大。她要当同传,她要赚钱,她要打破自己面前的一切壁垒。她能够七年如一日地保持高中学习习惯,也能冒着损害大脑的风险去验证未经证实的理论。“Knowledge and error flow from the same mental sources, only successcan tell the one from the other.”她也是这么想的吗?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她偷偷把脑电帽放回了杨嫣教授的实验室。小雯口语的进步成了院里广为流传的奇迹,风言风语也变成了学弟学妹憧憬的目光。遇到问经验的人,她只是含糊地说阿姐教得好。很快,她开始接各种各样的口译任务,经常去外地出差。宿舍里只剩下了我。这样也好,脑电帽的事令我难以释怀,两人相见实在尴尬。只是,我们二人的深度交织实际上才刚刚开始。一个月后,我接到了小雯的电话,请我去她家里一趟。考虑到阿姨的情况,我思量再三还是动身了。“小雯?”等了半晌无人应答,我试着一推,门开了。小雯的家还是那样,狭小逼仄,地上摆满半成品竹篮。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气味有些怪。我把带来的水果放在门口,看见阿姨就坐在门边。“阿姨好,小雯呢?”老妇人没有理我。长而蓬松的白发披散下来,左手不停地忙活。接着我惊恐地注意到,她虽然做着编竹篮的动作,手里却没有任何东西,眼神也呆滞涣散。“阿姨?阿姨您没事吧?阿姨?”“阿姐……”蚊子一般细微的声音从卧室里传出来,是小雯。我连忙跑过去。小雯躺在床上,脸色憔悴。“阿姐,我妈没事。有点老年痴呆,一阵一阵的,过会儿就好了。”“那你?”小雯摇摇头。“阿姐,那时是我不对,对不起。”“别说了,都过去这么久了……”“阿姐,你能不能再帮我一次?” 十一 小雯想让我帮她做一场会议同传。听了这个,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我英语水平还行,但我也知道,并不是英语好就能做同传的。同声传译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打磨的专业技能,并且每次都要根据任务准备很久。有些会议的专业性很强,对这一领域一无所知的译员就算听中文都不一定懂,更别说翻译了。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知识体系的壁垒。小雯说的那场同传就在后天,还是很专业的学术报告。“我……我不行……”小雯抓住了我的手,一阵噬骨的冰冷袭来。“只要用这个,你就可以。”原来,小雯还脑电帽时,竟然瞒着我留下了可以抑制μ波的小零件。“阿姐,我改装过了,它能帮你短暂同步别人的想法。有了它,你就不是在做翻译,只是在说出自己的想法。”看到我的眼神,小雯突然急了。“我没有去侵犯别人的隐私!也没有干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我相信你。”我相信她。小雯到底还是善良的,不然她不可能还住着破旧的老房子,没钱带母亲看病。“我只是在做口译的时候用它。这样我就不用熬夜准备资料,不用担心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当地的风俗和习惯表达,一天下来做三场不同的会议也没有压力……阿姐,你不想试试吗?”我不知作何回答。这项技术太可怕了,小雯半夜的凝视还在深夜的噩梦中徘徊,我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变成别人的复制品而不自知。“阿姐……”见我犹豫,小雯的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我问了很多人,他们觉得时间太急、报酬太少都不愿意接……我又不敢告诉他们这个事……都怪我身体实在是不争气……领导下了死命令,如果这次开了天窗,我在这一行就再也混不下去了……”小雯的无助与恐惧原封不动地印在了我脑海中的镜子里。面对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我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呢?“好吧,我再帮你一次。” 十二 我天真地以为,只要在做同传时站在演讲者身边同步他的脑电波,就可以越过语言的壁垒,直接理解到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有点冒险,但也没有别的办法。提前一个小时来到那个大型会议室看现场时,我蒙了。原来做会议口译的时候译员并不上台,更别提近距离接触演讲者了。我被领到会议室后面的一个小屋子里,只有电脑和麦克风相伴——“同传箱”。恐惧又开始随着肾上腺素一起飙升。距离如此之远,我怎么可能同步到演讲者思想呢?如果同传失败,小雯的职业生涯会不会毁在我的手里?那天几乎是跑着逃离了小雯压抑的住所,我开始后悔没有仔细问她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狭小的同传箱似乎在将我逼上绝路。我摸了摸藏在头发里的μ波抑制仪,下定了决心。以提前熟悉演讲者口音为由,我从主办方那里得到了主讲乔姆斯先生的行踪。我在大厦附近一家热闹的咖啡厅找到了他。那是一个银发苍苍的英国学者,端坐在嘈杂的人群中,半眯着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偷偷坐在他的身后,一点一点调高抑制仪的频率。失去了μ波的束缚,我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立刻同步了他当前的感受。椅子不太舒服,他的腰腿和颈椎处隐隐作痛。也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似乎有一点疲惫,这里的气候也令他不适。咖啡太甜,他喝了一口就腻了。不,这不是我想知道的。加大功率。平和。我感到了一股来自岁月的平和。即使要在三百多人面前演讲,即使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在异样的环境中独处,一湖心水波澜不惊。世界沧桑阅尽,繁华不过过眼云烟。亲人出现又消失,朋友亲密又疏远。我明白了,他在享受孤独,在平和中享受孤独。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加大功率。纷繁而细致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是英语。是他在和自己对话。我的心跳加快了。他在梳理演讲的内容。闭上眼睛细细感受了一会儿,我掏出纸笔速记。十分钟后,我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散乱的符号和根本不认识的单词。即使能在半个小时内查出它们的意思,要全部掌握并顺畅翻译也绝非易事。更别说现场的随机提问了。知识的壁垒横在眼前。不行,我要了解更多。加大功率。穿过具体的思想,我陡然来到了一片神奇繁华的异世界。学者五十多年来在生物学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化成了一个严整细密的世界观,此时正在我浅薄的大脑里迅速发芽长大。千百片玉叶是具体成文的知识,在无风的意识世界里沙沙作响,不断融合,不断分裂,不断碰撞。联通一切的文脉是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它为所有的成果提供着养分,并促使着新的叶儿诞生。这棵知识之树扎根的土壤,是坚实的科学思维和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还想了解更多。加大功率。看似坚实的土壤扑面而来,幻化成了朵朵记忆之花。我能感到他拥有第一本书的欣喜,养育第一株植物时的小心,投身于生物学领域的狂热,彻夜进行实验时的孤寂;我看到他因为偷窥修女而被严厉的教父呵斥,看到他追不到女孩而暗自伤神,看到他紧紧握着妻子皱巴巴的手,即使那已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在这些一闪而过的记忆中,我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记忆在融合……那一瞬间,我经历了他经历过的一切,我几乎就是他。那一瞬间,我仿佛也成了一位沧桑老者,睁开眼睛,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我的眼里起了变化。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我们永远也追不上,或者说永远也理解不了。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无法在同样的时间复制相同的经历。不复返的河流,不复返的时间。隔绝在人与人之间的,其实是时间的壁垒。最后,我停在潜意识之前,如临深渊。我没有加大功率,那深渊却在凝视着我,吸引着我。“来吧,你还想了解更多吗?”我猛地拔下抑制仪,浑身冷汗。 十三 那场同传很成功,但凝视深渊的恐惧一直无法消散。我很后怕,如果我同步了那位教授的潜意识,会发生什么呢?大脑的结构和神经的联结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意识又是如此容易相互影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过,“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经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经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经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习俗。”思维的和谐共振就是一方文化,思维的最大相似点成就了一种民族。在浪潮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最近读过的书会影响写作的风格,一碗包装得当的心灵鸡汤能激起短暂的斗志,模仿结巴容易成为结巴,东北口音极易在熟人间传播。就像初中时的一道化学试题:将一堆煤块放在雪白的墙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会彼此渗透,甚至在墙壁的深处也能找到煤炭的踪迹。我做了什么呢?把煤炭和石灰全部打成粉末又搅拌在一起,再把它们砌成墙的样子。我,还是原来那堵墙吗?电话里,小雯说她也从未如此深入过。“我之前都是请主办方提供特殊设备,让我能够待在演讲者附近……对不起阿姐,我没早点和你说清楚……我也不知道功率这么大会发生什么……”我现在极其后悔答应她的请求,甚至怀疑当时她偷偷用μ波抑制仪放大了我的同情能力。事已至此,怪谁也没用了。我在网上疯狂搜索相关理论,但一无所获,小雯当年搜到的论文也在互联网上没了踪迹。我开始仔细观察镜中的自己,想从颤抖的双眼中窥视一个苍老的灵魂;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走路姿态,害怕有一天会在不自觉中佝偻;我开始反复阅读之前写的日记,细细揣摩思维方式有没有改变……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并没有像小雯变成我一样变成那位生物学教授。一丝一毫都没有。不过,那些记忆和知识都还在,我会忍不住试着回溯它们,就像在一个浩瀚的精神宝库中摸索。在那些随着岁月模糊的记忆里,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一个和教授与我都有交集的人。我的心狂跳起来:μ波抑制技术并不简单。次日,我在实验室拦下了自己的导师。……《偷走人生的少女》参考文献:程冰, & 张旸. (2009). 母语习得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程冰, 张旸, & 张小娟. (2017). 语音学习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在纠正外语口音中的应用官群. (2017). 神经语言学研究新趋势:从病理迈向生理——兼论对优化外语教学的启示季月, 李霄翔, & 李黎. (2012). 中国大学生英语直接-间接引语转换中句法和语义的erp研究李树春. (2012). 关于大脑思维倾向与翻译能力相关性的一项实证研究.朱琳. (2015). 镜像神经元和构式语法.燕浩, 杨跃, & 王勇慧. (2013). 二语习得新视角:双语者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王璐. (2009). 论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自历史生成论视角高彬, & 柴明颊. (2015). 同传神经语言学实验范式研究及其对同传教学的启示周雪婷. (2008). 交叉学科:神经语言学及其哲学思考周频. (2016). 认知神经语言学方法论模型的建构
全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10期
选自《未来人不存在》




创作谈


我是怎么用语言学写科幻小说的


(本文来自“未来事务管理局”)


文 | 昼温


1《百屈千折》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主要用到了对比语言学一些东西,此外还有一点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具体的理论主要涉及中英语言对比和语言的屈折性,也植入了一些语言相关的段子。 写这篇用了蛮多感情,后来我有拿到TAOS TOOLBOX(近年来全世界最受瞩目的科幻奇幻写作营之一)请老师和同学们审阅,得到了很多很多建议,未来可能会出修订版。如果一个天生聋哑、与世隔绝的部落拿到了人类社会的影像资料,他们的关注点也会自然而然落在手势上,又怎么会知道一张一合的嘴巴正在源源不断吐出信息流呢?把范围再扩大一点。盲蛇不识文字,蝼蚁视碑为壑。在人类的世界里,鲸歌寂静无声。语言学含量:🌟🌟🌟🌟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物理学注:有声小说收录于未来事务管理局X喜马拉雅《悬疑惊悚故事合集》


2 《偷走人生的少女》这篇我也很喜欢!这篇是去年3月成文(生日前夜交稿),当时我在给普通语言学那门课写课程论文,是一篇跟神经语言学有关的综述(写得很烂)。所以大部分灵感也来自于当时看的神经语言学相关论文。另外还用到了些二语习得、语音学的东西。都很浅。 此外还有同声传译相关理论,也许可以看作《最后的译者》姐妹篇《最后的译员》。后来我把这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去投了乔治·马丁办的“地球人奖”,也有幸拿到奖学金去美国参加了TAOSTOOLBOX科幻奇幻写作营,期间见到了马丁和刘宇昆老师,非常难忘的经历!
乔治·马丁facebook发表状态,祝贺昼温入选“地球人奖”
我不想再回忆融不进话题时的尴尬,文艺活动只能当观众的不甘,在食堂只会挑青菜的窘迫。眼界,学识,资源,经历,胸襟。同学们人都很好,但巨大的差距还是无可避免地将我从每一个团体中排挤出去。就像水中气泡,直到破碎也无法融入汪洋。语言学含量:🌟🌟🌟🌟注:此文首发于《未来人不存在》,另载于《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10期 


3 《失语之爱》 这篇比较简单、纯粹一点,主要涉及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还有语言起源、语言演化和大脑的语言机能。当然本质上是个小小的爱情故事。一轮笼罩半个天空的红日骤然升起,爱意汹涌而来。激素分泌迅速变化,大脑神经瞬间激活——语言功能终于嘎吱嘎吱运转起来了。“小羽?”我能听懂他讲话。也只能听懂他讲话。听觉性语言中枢运转正常。“对不起。”我能对他讲话。也只能对他讲话。运动性语言中枢运转正常。我递给他道歉信。我能为他写字。也只能为他写字。视觉性语言中枢运转正常。少年上前一步,紧紧抱住了我。语言学含量:🌟🌟🌟


4 《眼动疑》 略悬疑惊悚,风味稍有不同(所以也略嫩),不过这个脑洞我自己还蛮喜欢的。主要用了一点神经语言学(以本科神经语言学实验室为基础)。没有雾霾和光污染,璀璨的星河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向他展现了无限的深远与博大。他陶醉地看着,与自己的眼睛共享这超脱世外的画卷。看着看着,他不禁怀疑,从古至今,喜欢仰望星空的到底是人类还是眼睛?第一次从外太空俯瞰蓝色弹珠的眼睛,是否也是另一个社会的英雄?当宇航员回到地球的时,当他走过捧着鲜花的人群享受全世界的注目礼时,所有的眼睛是不是也在用独特的方式向它表示敬意?语言学含量:🌟🌟注:有声小说收录于未来事务管理局X喜马拉雅《悬疑惊悚故事合集》
5 《沉默的音节》主要是声学语音学相关,具体涉及到国际音标、二语习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这篇获得了第一届中国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奖。此外文中植入了《哈利波特》彩蛋,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出来啦?“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语言学含量:🌟🌟🌟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物理学此文另载于《青年文学》2019年7期;有声小说收录于未来事务管理局X喜马拉雅《悬疑惊悚故事合集》
6 《最后的译者》我用“昼温”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投给未来局的第一篇小说,很有纪念意义!(当然文笔情节什么的也相对稚嫩。)所以用的大部分是中英翻译、翻译史相关理论,涉及到前观后观两种翻译理念的争锋,还有我作为译者对翻译的感悟和吐槽。故事主要写得是“AI冲击下下岗翻译的悲惨生活”。没有人能够证明,每个人眼中的红色是一样的。那么,凭什么肯定,那一个个生造出的词汇,在每个人脑海中的理解都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进化的生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你说的“红”是“朝阳映江山”,我想的“红”是“凤凰花开遍”。愣愣地望着这一切,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了一句话——翻译是不可能的。语言学含量:🌟🌟🌟涉及到的其它学科:计算机***  写科幻的这几年交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遇见了超多可爱的人,也得到了不少前辈的提携,真心感谢帮助我的每一个人! 说实话这几年对未来迷茫过,也失望过,不过小说肯定还是会一直写下去吧。
by 插画师Miss Cyndi




2019年第10期

长按关注《中华文学选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0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