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岩:2019年长篇小说,我只想聊聊这部 | 2019,炬火与微光​

方岩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2019,炬火与微光


周恺《苔》:

方言作为日常和历史




方岩方岩,1981年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著有评论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等。现为《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在2019年发表、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如果只能选择一部来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周恺《苔》尽管作者是个90后男孩,然而《苔》的优秀与年龄无关,只与小说的形态呈现和美学效果相关。

▲周恺《苔》

它的优秀首先与“方言”相关。但倘若把“方言”仅当作小说的语言标签来谈,则肯定是误读。语言并非只是信息媒介,某种语言总是对应于特定思维特征和审美习惯。因此,某种方言就意味着某种作为日常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因为我们被普通话语音系统所主导的现代性思维和审美习惯统治得太久,以至于会遗忘地方方言编织日常和历史的可能和合法性。同样,因为我们的审美、思维和语言感觉被“普遍化”的事物格式化太久,以至于我们会用惊奇的眼光来关照“方言”及其周边,同时,有些作者也刻意使用“方言”来强化叙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地方性。而周恺对“方言”的态度,恰恰是去标签化、去传奇化,以避免成为被围观、猎奇的“异域”和“景观”。在《苔》中,“方言”就是“日常”,是某个被我们忽略的时空中某个地域的习俗、礼仪、伦常及其作为常态的现实感知和欲望表达方式……
日常是历史的某种面相,所以,方言问题也就成了历史问题。《苔》里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光绪年间(1871—1908),其间发生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晚清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谈及“历史”和“革命”,我们习惯用“起伏”“波折”“反常”“断裂”这样的思维来思考、描述它们的状态和影响,却很少意识到,历史饱含着日常的密度,而革命是为了塑造新的日常。对此,周恺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在《苔》中,他引导我们发现,历史和革命如何缓慢地渗入日常,而日常又如何顽固、迟钝地回应、理解革命和历史,进而发生漫长而复杂的变化。简单说来,所谓“反常”和“断裂”如何在“方言”和“日常”中被缓慢孕育的过程,在周恺的描述中得到繁复而精准的呈现。同时,周恺非常自觉地使用了两套语言系统来描述这个过程和变化。在偏重世俗生活的章节中,方言非常贴合地呈现了那种重复、循环、庸常的世情,而到了那些与历史变动相关的章节中,周恺又开始使用半文半白的语言来推动叙事进程。语言的微妙转换,极为妥帖地表现出晚清社会与现代性潮流相遇的前前后后。用两套语言分别对应于历史的两个阶段及其情势,不能不说这是周恺在书写这段历史时的匠心。
周恺的匠心还体现于小说中对“时间”的运用。“时间”并非只是个计量单位。历史中的“时间”与历史中的人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观念系统息息相关。所以,当周恺把小说中的时间用年号和阴历来呈现的时候,便造成了某种接近历史真实的叙事氛围。真实的历史氛围需要真实的历史细节来激活、填充、支撑。这又涉及周恺的另一个匠心,即知识的运用。《苔》中对行会规矩、民间习俗、江湖黑话、经商常识、钱庄运营、航运路线、匠人技艺、书院制度、官场习气等进行了翔实的知识性描述,它们涉及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的情势和关联。翔实的知识铺展固然是作家刻苦收集材料的结果,然而却并非散漫的、炫耀式的堆砌。充沛的知识被有目的地聚焦于那些旨在召唤历史之魂的细节上。在绵密的细节所编织的复杂的叙事关系中,那些人物才能带着言行、思想、感情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
 本刊特约专稿

2019,炬火与微光 | 聚焦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期邀约十六位身处第一线,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作家、编辑、评论家与媒体人,分享各自对2019年文学现场的个人观察和阅读印象,推荐心目中值得关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对光焰四射之现象级作品的不同解读,也有对前沿、潜层与偏僻处闪烁之萤火的耐心辨认。或许无法尽数涵盖一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但这样的倾听与论说、观察和辨析,相信也会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编辑部



中华文学选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1993年创刊
跨越文体、类型、媒介、代际、地域的综合性文学选刊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写作的高度与活力



欢迎订阅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微店优惠订阅长按以下二维码




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