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Biotech商业化模型差异浅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
作者:张洋洋 助理研究员 zhangyy@phirda.com
10月10日和铂医药(02142.HK)发布公告,宣布将之前从HanAII Biopharma 公司引进的巴托利单抗(大中华区权益)授权给恩必普(石药集团子公司),该品种已由和铂医药推进至III期临床阶段,曾被视为和铂医药商业化的转型点。
无独有偶,今年8月,云顶新耀(01952.HK)将此前从Immunomedics(现为吉利德全资子公司)引进的戈沙妥珠单抗出售给Immunomedics,该品种已于今年6月份在国内上市。
这两个品种均为接近或者已经面临国内商业化阶段被售出,一方面持续亏损的情况下Biotech需要回笼资金应对“资本寒冬”,另一方面创新药在国内商业化步步维艰的局面可能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甚至当前Biotech商业化困境本身可能也是引发“资本寒冬”的因素之一。
中美Biotech商业化模型对比
一
创新药商业化阶段同样面临高投入与高风险
众所周知,创新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属性,药企需要在药品上市后进行商业化推广以满足患者可及同时获得可持续的研发回报。由此可见,获批上市并不是一款创新药的终点,其上市后的商业化推广同样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销售团队搭建与学术推广等。即使是销售团队成熟的全球顶尖药企,每年依旧要拿出销售额的20%~30%用于药品销售推广。在国内来说,尽管恒瑞与豪森为代表的“仿转创”类企业能够将销售推广费用占比做到接近国际水平,而这类企业的销售额中创新药贡献只占部分比例。
对专注于创新药的Biotech而言,其销售推广费用占比会更高。百济神州和信达这种趋近成熟的创新药企,从公司发布的年报来看,依旧需要60%左右销售额用于产品上市后的推广,而对于商业化时间更短的Biotech企业则需更多的花费用于组建销售团队与学术推广,其金额往往超过销售额甚至达到销售额的二倍以上。Biotech公司在难以保证创新药成功研发前提下,过高的商业化投入则意味着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高。
二
美国Biotech自主商业化盈利需求时间变化趋势
美国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较早,也有许多Biotech实现商业化成功并成长为Biopharma,其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对于中国Biotech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更好的体现企业能否通过药品销售形成稳定盈利,笔者通过公开报道整理了从1991年至2020年近30年自主商业化的美国医药企业,将模拟净利润(药品销售额-生产成本-商业化推广费用-研发费用)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所有美国上市的Biotech企业(筛选标准:以创新药为主,自主商业化且年最高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进行筛选得到51家企业,截至目前商业化成功(即模拟净利润为正)的企业有25家。其中,超过30年稳定长期经营的企业占36%,超过20年且成功转型的企业占68%。
随着时间的推进,Biotech企业自主商业化成功所需的平均时间以及中位数时间均呈现缩短的趋势,尤其是近10年美国Biotech企业自主商业化成功的平均时间已缩短至2.39年。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既包括美国的医药政策优化,也与美国商业保险蓬勃发展造就的全球第一大创新药市场有关。
图2 近30年美国自主商业化成功的Biotech统计
三
中美典型企业模拟净利润走势对比
01
美国Biotech自主商业化盈利需求时间变化趋势
以模拟净利润变化曲线走势进行区分,美国商业化成功的Biotech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以称为“稳定派”,商业化投入逐年增加,稳扎稳打,模拟净利润在0附近徘徊几年后形成稳定盈利,但是该类企业的模拟净利润在初期往往增长相对缓慢;另一种可以称为“激进派”,药品上市后加大商业化投入,这样会导致模拟净利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平均在商业化3年左现趋势变化才会出现拐点,并且该类型中多数企业的模拟净利润能够在后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图3 美国典型自主商业化Biotech模拟净利润两种类型走势
数据来源:药促会整理、【医苑观畴】海外Biotech商业化的成败风云
02
中国典型Biotech企业商业化现状
中国Biotech从2018年起逐步迈入了商业化转型的阶段,这其中的典型企业就是拥有PD-1单抗的百济神州、信达以及君实。
通过对其模拟净利润计算和趋势观察,发现三家企业目前走势均类似于美国Biotech的“激进派”,商业化初期模拟净利润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并且即使是已经有药品获得FDA批准上市的百济神州也只是在商业化第三年下降趋势出现变缓,拐点依旧没有出现。
图4 中国典型Biotech模拟净利润趋势
相对于近十年美国Biotech平均两年多的盈利需求时间,以及近三十年平均3年的商业化拐点,中国典型的Biotech企业目前依旧处于模拟盈利迅速下降的趋势,并且拐点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中美Biotech企业商业化进程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一
从产品特性来看,中美Biotech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01
美国商业化成果的Biotech企业产品创新性较强
对图2中统计的近十年(2011-2020年)开始商业化且成功的8家美国Biotech企业进行进一步信息挖掘,从趋势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模拟盈利所需时长同样在逐渐降低。
同时8家企业销售额主要贡献来自于其代表性品种,对其代表性品种进行特性分析,发现这些企业能够商业化成功的第一原因可能在于其上市产品本身市场竞争力更大,8个产品中First in class药品占比达到25%,上市时只有1个同类竞品的产品占比达到38%,除此之外还包括多靶点广谱抗癌药和罕见病药物等市场竞争力大的差异化品种。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医苑观畴】海外Biotech商业化的成败风云、药促会整理
02
国产创新药多为Me too且没有达到快速跟随
对比之下中国2015年至今上市的一百多个国产创新药,几乎均为Me too药物,并且Me too药物中绝大多数与相应的First in class药物上市时间差较长,药品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以肿瘤领域为例,2015-2021年期间上市的25个国产肿瘤创新药均为Me too药物,并且与相应的First in class药物上市时间差在5年以上的品种占比达到68%,平均时间为6.8年。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
三
从潜在市场空间来看,中美差异较大
01
美国创新药市场远大于中国,药品竞争空间更大
除了产品本身市场竞争力存在差异之外,中美不同的创新药市场也是另一大主要原因。首先从体量上来说,即使近几年中国医药创新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2021年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全球占比也仅有3%左右。
目前中国的Biotech企业仅有百济神州迈出了国际化的脚步,其他企业依然将中国作为市场主体,这势必造成这些企业难以通过药品销售达到稳定盈利。
图6 2021年全球创新药销售额占比,分区域
数据来源:BCG报告《中国药企创新药出海总体趋势与挑战》
02
同类型创新药价格差异影响药品整体盈利空间
并且在国内的小体量市场中,创新药商业化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在创新药临床使用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医院势必会成为主要使用场景,但是高价格的创新药在医院大范围使用之前往往需要纳入医保以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这就使得通过谈判降价纳入医保已经成为国产创新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医保“保基本”属性的存在,也就使得创新药大幅降价在所难免。以PD-1为例,进口原研药在中国的实际平均价格仅有美国价格的15%左右,而同领域的国产新药在这基础上还会继续下降50%左右。
面对价格的大幅下降,即使药品能够通过纳入医保快速放量,更快的达到药品销售峰值,但是其销售峰值会与价格呈现等比例下降,导致药品整体的盈利空间缩水严重,企业也就难以通过药品销售达到稳定盈利。
图7 PD-1单抗中美年治疗费用比较(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药智《2022医保谈判,3图预测》
解决当前困境的可行性探讨
一
细化审评,提高药品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2015年以来的药品审批制度改革下,中国创新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患者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国产替代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医药创新迈上了“2.0”的发展阶段。
面对医药创新继续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审批审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以临床患者核心需求为主引导研发方向,使其从“国产替代”为需求的Me too药转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Fast follow甚至First in class。
对于First in class药物进行研发过程指导并进一步优化审评标准;对于Me too类药物,根据与相应原研药的上市时间差或适应症能否形成差异化,设立不同的审评标准和加速通道纳入标准,建立以患者为需求为目标、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审评体系。
二
放眼世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
当前中国医药创新整体水平与世界第一梯队相比依旧存在差距,人民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国产创新药来满足。
“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创新药需要“高回报”进行匹配才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但是国内创新药市场发展依旧不够成熟,市场空间有限,需要国产创新药走向世界以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只有产品走向世界才能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回报预期,形成创新药企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多数全球知名跨国药企均以国际市场作为自身销售收入主体,相对而言中国多数药企国际收入比例差距明显。
数据来源:BCG报告《中国药企创新药出海总体趋势与挑战》
三
政策优化,培育中国本土创新药市场
向外扩张的同时,中国本土创新药市场也需要通过政策的调整优化继续进行增长,尤其是在国际关系逐渐紧张的当下,急需产业升级以面对未来发达国家可能进行的科技封锁。
在医保内,需要建立友好型的创新药支付体系,对于创新药由制定药品价格改为制定支付标准。由此可以在不对医保基金造成更大压力的情况下,将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纳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同时医保支付标准之外的市场竞争也为商业保险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医保外,推进商业健康险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通过政策宏观调控、规范行业标准、扩大保险人群等多种方式将药品市场中的个人支付部分逐渐转变为商业保险支付。
结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