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道解读 2021-01-24

现在你读什么,未来就是什么。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从中学开始,三十多年来他都能保持每天5、6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可以说,读书对于他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真是让生活君佩服的五体投地。读书打开了梁文道的世界,也造就了现在的梁文道。


你哪来那么多时间读书?


我没有任何社交媒体工具,我不用微博,不用脸书推特,微信只是用来工作。


我不喜欢圈,我喜欢朋友。朋友就是我们可以在人格上相互对等、独立、尊重,朋友之交可以淡如水,但成圈之后就容易甜如蜜了。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比如天天请客吃饭,然后就会出现很多复杂的东西。而我不喜欢复杂,我希望保持多元和开放。


很多人问我说:你好像每天都在坚持读书?但是对我而言,我没坚持,是我只能这么做。我喜欢读书,每天不读够那么多,我会不舒服。


一个人的书,就是这个人的全部


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本雅明


你知道买书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吗?本雅明说得很好:买书实际上是拯救一本书。在市场经济下,一本书其实是一个商品,但当你把一本书买回家里,它就不是一个商品了,商品这一层意义就消失了。

从这一刻起,书脱离了它商品的面目,它真正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东西。它不再只是一本书,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讲,它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块砖,是构筑了这个人灵魂教堂的一块砖瓦。


因此,本雅明用了这样的比喻:我们到书店里面去买书,把书带过来,这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面的苏丹王子到奴隶市场里面看到一个美女,这美女被当作奴隶摆在那,我把她买回来吧!然后你拯救了她,就像这个感觉。所以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的藏书,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他的灵魂的体现。


何谓真正的阅读?


借用法国思想家布朗基的话:所谓的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


布朗基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会发现,有些书是读不懂的,很难接近、很难进入。我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他看得懂的书,那表示他其实没看过书。


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学习认字的时候,看第一本书的时候都是困难的,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爬过来的。为什么十几岁之后,我们突然之间就不需要困难了,就只看一些我能看得懂的东西。看一些你能看懂的东西,等于是重温一遍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这种做法很傻的。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总是困难的。困难在于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希望把它们组织成有机的东西,读出一个意义来,读出一个我能理解、掌握的世界。但是你发现这个作品在抗拒你的这种欲望和要求,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个角力,你想把一个东西套上去,让它成为可理解的、给它一种框架、一个格式、一种格局,但是它一直在抗拒。


你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仿佛经过了一场漫长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就像做了一种很剧烈的体育运动——精神上的体育操练,使得你这个人被转化了。


阅读会改变人,读书能养老


精神操练让我们有所变化,让你成为另外一种人,每个人一生的阅读过程都是应该不断变化的。


有人说读书防老,我觉得说得很对。读书真的可以养老。什么意思呢?老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没有什么机会改变自己,变化自己。如果一个人上了年纪依然很开放、而且是以严肃的态度去阅读、容纳一个作品,挑战自己、改变自己、扭曲自己的话,他就还有变化的可能。


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后一刻,是一本书在陪伴我,今天的最后一刻和我对话的就是这本书,它在不断地改变我,直到临睡前我都在被改变。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是一个新的人,和昨天不一样,就因为昨天晚上的阅读。


有一个很有名的意大利作家,患了癌症,很痛苦。在临死前,他要求护士念书给他听,直到他咽气。他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可能会死、会咽气,但是在这一刻我仍然不放弃。


所以我们大家请开放自己,让阅读、读书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我们随时随地都还有这种可能:尽管我们未必会变成更好的人,但是改变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标。               图文来自网络

END

往期精彩


梁文道:读书读出一个希特勒

梁文道: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梁晓声: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充满恐惧?

             探讨年轻人的矛盾生活
  长按图片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