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教学 | 读书班2022年秋季学期小结
华大古史论坛自2021年起增加“华大教学”板块,主要延请专业学者“以身示法”,以实际操作为指导原则,带着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研究素养。“华大教学”目前分为四大内容:历史研究素养教学、博士论坛、读书沙龙及定向读书班。读书班为每学期日常教学活动,2022年秋季学期,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设四个,分别扼要总结如下。
武汉高校读简会
读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使用腾讯会议,线下会场设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303教室。在阅读内容上,2022年秋季以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柒)》为主要研读内容,每次由一位同学领读,具体从已有研究梳理、字词详解、文意疏通与翻译、相关问题讨论几个步骤展开,师生可随时线上线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读简会对整理者标点、注解,已有研究的局限,有价值的新问题等方面提出不少意见,并由专人全程负责记录和整理。
(线下线上结合读简)
可以补充说明的还有几点。首先,在《乌程汉简》出版后,读简会敏锐地认识到该简的学术价值,由郭涛、谢晓莱、贾宏利带领集中通读了全部释文,既丰富了大家对新材料的认识,也增进了对汉代地方行政等问题的理解。其次,读简会成员中有三位老师今年有新书出版,读简会也利用这一契机与晏昌贵、王准二位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访谈。如10月27日贾宏利同学对《战国秦代的乡里组织与地方社会》的作者王准老师进行了线上采访,介绍了写作缘起、著作主要内容、学术观点,以及接下来拓展研究的方向,相关内容即将发表在新一期的《楚学论丛》上。而由郭涛、贾宏利撰写的关于晏昌贵教授《楚地出土日书三种分类集释》《日书与古代社会生活》二书的书评《“日书”:从两千年前的“黄历”中“发现历史”》已于2022年11月16日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最后,读简会原计划在元旦之后进行学期总结,除了以往的读简札记讨论、学生习作汇报之外,另增加新书作者谈的工作坊活动,同时邀请市外专家进行线上指导。
(作者访谈和学术书评)
秦汉史读书会
晚唐五代读书班
读书班有幸延请到新老师加盟。指导教师张照阳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于晚唐五代政治史研究,对墓志石刻史料研读颇有心得,对学生多采取鼓励式引导。杨瑞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长于隋唐知识社会史研究,史料中涉及天文、五行,文本等方面疑难问题,往往能得到杨老师别开生面的指导。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进步非常显著,读书班之初多有同学不知如何提问、如何做史料文献的分析释读,不知如何查找资料解决疑问,对现有研究论著无法取舍,一个学期过去,可以看到同学们阅读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本学期读书课助教梁亚辉,每次都能高效有序地组织读书班推进,汇总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无形中也敦促同学们共同形成高效守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师生之间切磋琢磨,研读热情日渐高涨,学习氛围越发浓厚。
《明儒学案》读书班
带读同学在读书会前需做以下准备:一是介绍所选案主传记资料的搜集过程,学生藉此可以了解明清史研究相关的工具书和数据库,并进行实操训练,培养搜集史料的基本功;二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列组合,培养学生专业研究的逻辑能力和时空观念;三是运用这些资料与《明儒学案》的内容进行比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搜集相关的研究论著,并挑选一两篇经典性或前沿性的论文,总结其主要观点,指出前人研究的趋势和不足,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掌握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通过这学期读书班的活动,同学们的史学基本功得到加强。起初,许多同学不懂得如何查找史料,无法准确提炼出学术论著的观点,更不知如何提出历史学专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一学期的读书班结束后,不少同学通过阅读史料和论著,在读书班上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史学基本功得到加强,并能够自主学习和提问,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王皓宇同学承担读书班的联络组织工作,得到师生一致好评,其活动组织能力得到锻炼。总之,经过一学期读书班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学生读书热情更加高涨,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史学从来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参与意识。这种批判和参与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连接起来。这就要求古史研究者具备通变的眼光和家国的情怀,研究古史而着眼现实和未来。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创办“华大古史论坛”,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工作坊、学术会议,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就古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重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同时推出“华大古史”公众号,编辑《华大古史通讯》,以期培育学术团队、增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品味、扩大学术影响。观旧题而出新论,鉴古史而明未来,是我们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