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德人文 · 走进名校 | 清华园的自行车
清华大学,有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宏大叙事,是千里共同途的愿景;也有水木清华四时风物的细碎剪影,是独属自我的感喟。
2009年至2013年,金哲远律师就读清华法学院,回溯大学时光,他以“自行车”为载体,连接从入学到毕业的沿路风光,细数记忆深处的人文风貌。纸短情长,心向往之……
正文
清华园的自行车
—作者:金哲远—
▼
清华学子如果有什么必然的共同记忆,除了校歌、校训,应该就是自行车了。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也,在于大师”。而在清华学子眼中,本校之大,在于必备一辆自行车,否则难以度日。一个合格的清华学生必备的两项技能之一是游泳(这是1920年定下的老校规),另一项就是会骑自行车了,甚至,学会骑自行车要比学会游泳更优先,因为无需等到毕业考核,人人均在正式开学前就要学会,不然在开学第一天就会双脚起泡、双肩发酸。
我入学时,法学院生活部负责迎新,举办的迎新活动就是骑车认路,美名其曰“自行车定向越野比赛”,既确保了新生已经学会骑车,又让大家熟悉了偌大的校园,是非常体贴而实用的迎新活动。在校四年,我似乎只听说过一位特立独行的仁兄,拒不学习骑自行车。我们都很敬佩其不向生活的困难屈服的精神。
新生自行车定向越野活动
新生报到时,操场附近就有统一的自行车销售。标准款男车记得是200元一辆。刚开学时几乎人人骑的均是此车。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集体主义高涨,连发型和作息时间都追求统一,遑论自行车。根据众人的反馈,此车质量一般,容易出现损坏,但每个人坏的地方都不一致,似乎也说明并非设计缺陷。记得我的那辆车中轴总是松动,且脚蹬会歪向一边。隔了两三个学期,等大多数人的第一辆自行车纷纷出现难以维修的质量问题后,便陆续开始换车,大家的自行车也就开始如大家的个性一样,变得缤纷多样起来。也因此,如果临近毕业时我们看见保有自己第一辆自行车的同学,会赞叹他大学四年间对自己的爱车耐心且有效的保养。
可以看见前轮后面
印着校方统一喷涂的学号
我在新生入学时
购买的标准款自行车
一些女生爱骑小轮车,因为骑起来省力,且方便停车。高峰时段的高峰地点(例如晚课开始前的六教)停车难度颇高,此时拥有一辆小车无疑会轻松很多。不过小轮车一般没有后座,不能带人,这对于一些有此需求的人,尤其是男生而言,是不足够的。
雪后的清华
可以看见载着女生的男同学
和骑着小轮车的女同学
清华男生的自行车后座是神圣的,就像汽车的副驾驶位,轻易不给外人坐。某教授曾浪漫地说过:清华男生的自行车,车筐里装着知识(书包),车后座载着爱情(女朋友)。很久以来男生都有一个传统,在“名草有主”之后,将后座用皮垫裹上,以示此座已有所属,专人专座。皮垫坐着舒服,冬天也还比较保暖。记得修车铺还会专门制作、安装这种皮垫,做得很精良。坐在后座的姿势也有讲究,一般女生都是侧着坐,而如果偶尔载兄弟一程,则这位兄弟需要像骑马一样,岔开腿坐上去,断不能侧着坐。
还记得百年校庆的时候,每个院系都有许多嘉宾、校友需要接待,人数太多,且抵达时间不一,很难统一安排车辆接送,让其步行在校园里转场又实在太累,学生便自发组织起来,用自行车接送嘉宾、校友。一时间,看见很多上了年纪的校友甚至是银发的老者,胸口戴着红色的纸花,侧坐在男生的自行车后座,从西门或者礼堂沿着主干道一路骑行。他们可能是院士、是知名学者,却在自行车后座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校园的美景,而奋力骑车的男生仿佛就是50年前的自己。每每回忆此景,我都感慨这就是清华人,朴实而浪漫。
也有很多男生选择了没有后座、但是更有运动性的山地车或者公路车,有一阵子在留学生的引领下也流行过死飞车(fixed gear,公路车的一种,速度极快)。我大三的时候就邮购了全套零件组装了一辆死飞车,它没有刹车,全靠反蹬踏板减速;没有后轮滚珠轴承,不能飘车,即便是下坡脚也不能放松,时刻都需要蹬踏板;没有挡泥板,下雨下雪天就不能骑否则会有满背的泥点(虽然北京下雨天不多);甚至也没有车脚撑和车锁,停车的时候只能找一排铁栏杆或者一棵树靠着,用链条锁住。但正是上述种种精简,让它异常轻便,适合快速骑行。又有哪个男生能拒绝风驰电掣的快乐呢?
男生自行车后座,有人安装了皮垫,有人添加了装饰,也有牺牲了后座属性的公路自行车
清华每两节课之间的间隙是15分钟。校方认为,在骑自行车的前提下,这个间隙足以让学生在校内任意两点间穿梭。经过我的检验以及向身边同学的求证,这一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我仅在非常个别的情况下听说过因为两节课的上课地点相隔太远,导致骑车赶不上第二节课准时上课的。
本着清华学子严谨的作风,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会按照课表,把每门课的教室以及课间骑行线路踩个点,甚至测验每条线路的所需骑行时间。我记得我曾测算过从紫荆公寓6号楼(我住的宿舍)至法学院明理楼——算是校内较长的一条线路了——的骑行时间,在全速前进、停车较为便利的情况下,算上进出楼的时间我一般需要6分钟,最快一次只用了4分50秒。不知道学校是否有自行车限速的规定,但在当时,我是完全没有在意过的。
图书馆门口骑自行车的同学
很多男同学不仅爱骑快车,还爱撒把骑车。我也是其中之一,曾经成功地尝试除了上车时手扶龙头外,从明理楼回紫荆宿舍完全撒把。这条路线上最难的关卡包括好汉坡(下坡速度很快)、紫荆操场东南角的路障(需要精准地钻过去),以及紫荆食堂门口的岔路口转弯,稍不留神便会导致挑战失败。
毕业之后我听说了“学堂路车神”在骑行时双手捧着电脑跑程序,被校内外视为壮举。其实如此“危险驾驶”行为并不罕见,我就曾在撒把骑行时复习过课堂展示的讲稿。不知“车神”事件后校方有无禁止这一行为,但我相信,清华学子车技了得,只要路上车不多,应该没有大碍。
以及路边停放的自行车
诞生了“车神”的学堂路
我在校时,学校还没有将校内道路命名,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几条大路称为“东主干道”、“西主干道”、“东西主干道”(应该分别是现在的新民路、学堂路、清华路),如此简单且易混淆的命名方式自然造成了不少误会,尤其是对于不怎么认路的同学,互相之间描述路线或者约定碰头地点时就有很大的烦恼。当时手机定位功能也不普及,我们只能以建筑作为地标来描述路线,最方便的建筑就是20余个分布在校园各处的食堂了,因为不同院系的学生对于教学楼的熟悉程度不同,但对于食堂的位置大家都是熟知的。
说自行车,怎能不说说修车铺。清华里有多少个修车铺,我不知道具体的统计数字,我只知道有很多。至今我都很诧异如此多的修车铺可以维持生存,只能说清华的自行车保有量是惊人的,损耗也是惊人的——因为骑得多。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在哪个修车铺,借打气筒打气是不收钱的,后来逐渐开始有电动气泵打气,只需拿着气管在气门芯上摁几秒钟即可,似乎需要支付1角钱,再逐渐因为实在是微不足道,也不再收钱了。修车师傅手艺都很精湛,很少有需要隔夜存放的修理车,除非当天太晚送过去,师傅快下班了,只能第二天早上去取。收费也很低廉,不管是多大的毛病,我很少见到收费超过五元的。
清华的修车铺
如果说法学院学生对修车铺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我想应该就是“留置权”:在学习这种担保物权的时候,大家似乎难以理解其内涵,教授便以修车铺举例——在欠付修车费的情形下,师傅有权留置修好的自行车以担保债权的实现,整个课堂大呼恍然大悟。此后,每每站在修车铺前等待师傅修理自行车时,我们都能想到这个深奥而又常见的担保物权。
修车铺不仅修理自行车,一般还经营二手车与租赁业务。如果有外校的朋友来清华,可以在修车铺为他租一辆车,这样便可以方便自如地一同游览偌大的清华园。印象中,西门的修车铺租赁生意最好,毕竟是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除押金50元外,一天仅需10元。不过车况好坏只能凭运气,是否骑着舒服也是随缘。所以,如果真要接待贵客,最好还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问自己的同学借一辆自行车。
将清华的标志
——日晷堆成“解廌”的法学院学生
临近毕业时,一位女同学找到我,说她在外校的男朋友要来清华看她,而他的身材与我相仿,也爱骑坐姿较高的公路车,故向我求借三天。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并表示这是一种荣幸。虽然这三天里,我大大缩短了生活的半径,也岔开腿坐了两次同宿舍兄弟的自行车后座,但想到一对情侣此刻正惬意地同游校园,穿着毕业袍在校园的各处拍照留念,我认为是值得的。
校友日返校的我与夫人
毕业之后,我很久没骑自行车了。
我也很久没回清华园看看了,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校园里会否充斥着花花绿绿的共享单车?
希望下次回去,能有人借我一辆自行车。
金哲远
北京植德(上海)律师事务所
2021.09.23
遇见名校
遇见植德 预见未来 | 2022校园招聘季正式启程
遇见植德,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