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湖州“3+3”模式深入探索土地拆后的特色化利用

浙江建设 2022-08-03


  近年来,在省“三改一拆”领导小组的科学指导下,湖州市“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四边三化”、“治危拆违”等工作均保持了良好的推进态势。特别是拆后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切入点,遵循“即拆即清,应耕则耕、应绿则绿、应建则建”的原则,积极规范拆后土地管理,拓展拆后土地利用途径,利用率首次突破95%,总的利用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3087.3万平方米)。



  “规划、管控、宣传”三结合 布局谋篇落实处 


规划引领谋布局


  立足全市总体发展布局,对拆后土地利用进行全盘规划、科学评判。一方面,对全市拆后土地逐宗逐项摸排,并全部列入拆除范围建设用地数据库,全面动态掌握拆后土地利用情况。另一方面,结合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群众需求等要素,推动土地利用化零为整(占补平衡)、分门别类,努力实现拆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的三统一。


创新机制强管控


  建立了拆后地块挂牌销号制度,并通过每日巡查、每周督查、半月暗访方式,建立健全结网式督查通报机制,不断强化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了“多位一体”的监管新模式,改变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困境,有效防止拆后回潮。


发声造势聚民心


  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和网站等载体,通过党务平台微党课、农民信箱、招贴画、墙体画,多篇幅、多角度、多时段报道“三改一拆”及拆后土地利用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拆后土地利用社会管理上来,把拆后土地用好、用足、用到位的氛围日渐浓厚。



  “复耕、复绿、复建”三步走 多措并举出成效 


复耕还田


  牢固树立土地“大利用”原则,加强卫片执法,努力降低耕占比,有1031.13万平方米土地复耕还田,占拆后利用土地的33.4%,做到了“四个到位”。即对于条件较好的农保地,拆违后及时复耕到位;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拆后土地,保质保量复垦到位;对于属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复垦土地优先用于农业生产,切实保护到位;对符合宅基地复垦标准的拆后土地,100%复垦项目到位。


复绿添景


  按照“拆绿结合、以拆促绿、拆中透绿”的要求,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全市上下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指引,宜绿则绿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复绿土地达到648.31万平方米,占拆后利用土地的21%,城乡环境持续优化。


复建纳新


   针对废旧矿山、铁路等土地资源,坚持再利用、再开发的思路,不遗余力招项目、促建设,有约246.98万平方米的废旧土地实现了“新生”,占比达拆后利用土地的8%。该市长兴县煤山镇将一条废旧铁路打造成建筑面积达7639.9平方米的集成果展示、购物、餐饮、公园等一体化的特色商业休闲区,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增效、促转、惠民”三重奏 质效并举快发展 


以拆“增效” 拓宽城乡发展空间

 

  始终坚持以土地利用的提质提效为导向,2017年全市通过城中村改造拆除面积超千万平方米,达省定年度目标的378.5%(省定拆迁任务75个、7080户、258万平方米),为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腾出了大空间、大平台,有力推进了浙北医学中心、湖山大道、太湖龙之梦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06平方公里。


以拆“促转”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拆除“低小散”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违建,2017年全市改造旧厂房651.09万平方米,为先进产能腾出了空间,加快小散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步伐。370.47万平方米土地面积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占比12%,有力倒逼了产业集聚发展。该市高新区的“万亩大平台”加速崛起,游侠智能汽车产业园、精星物流等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9%、9.6%、13.8%,真正做到了促转型、推发展。


以拆“惠民” 优化设施配套建设


  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找差距、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积极结合拆后土地加大城市公益项目建设力度。2017年,该市有234.63万平方米土地用于路桥、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占比达7.6%,有185.23万平方米土地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占比达6%,城市的承载力仅以提升,广大困难群众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省“三改一拆”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猜你喜欢的文章

► 【保护】湖州市规划局注重规划引领加强湿地保护

► 【整治】湖州南浔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民心工程”

► 【整治】湖州吴兴区五个“精”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