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好风城镇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杂思
小城镇整治工作是能流芳百世的。
浙江史上最著名的城镇整治肯定是西湖疏浚了。如苏堤,就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当官期间指挥20多万人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列“西湖十景”之首。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已隐入10万人家的白公堤,都是整治的成功案例。尽管今日的苏堤不完全是苏东坡所建,白堤跟当年白居易所主持修筑的白公堤更无明显关联,但后人为了表述对这些政绩昭然的贤明地方官的怀念和敬意,还是用它们的姓氏命名了这两道景色优美的堤岸并传颂千古。
“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或许在善良的老百姓眼里,造福一方、有德于民、两袖清风的人物,都会让老百姓记在心上。
整治战线的建设人都有这个机会。
最近央视诗词大会让外卖小哥厉海为名气骤升,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同志,是不是也该学点唐诗宋词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乡镇用“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责任清单仍未完(原句‘匣里金刀血未干’)”来表达决心,令人热血沸腾。若干乡镇对整治工作不够重视,一线同志直接引用了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诗句,让人唏嘘不已。当我看到一些乡镇的汇报材料直接将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作标题时,顿觉肃然起敬。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一些由于整治任务很重,士气不振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及时送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诗句,或许也能给他们增添不少的精神动力。
这也许就是融入我们血液的诗词的力量。
无问特色,哪来远方?小城镇如何体现特色,基层有很有的答案。景观可视,文脉可读,场所可悟,路径可游,个性可辨……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有句名言:诞生在一座有名的城镇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的前提。的确,不关文化,何谓特色,如何发掘乡土文化?在规划中重点考虑致敬、致知、致乐空间,然后考核致用、致知体系。
致敬,即要谋定纪念空间体系,包括乡贤故居、纪念馆所等;致思,即要关注人的心灵寄托,包括寺庙、教堂、道观、博物馆等,都要优先谋定。寒山一片石,先贤一杯土,虽复疑以传疑,若圣贤遗迹,仍存而不汰。致乐,即关注人的游憩,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休闲广场等。致用,即要补短板、强功能。致知,即要考虑学校、幼儿园等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然无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无形者易言,有象者恒识也。隐性的文化,尚需显化展现。如何办?首先,要重视城镇历史记录整理。“读史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当前要重点做好口述历史编辑工作,让老专家、老市民回忆城镇历史。其次,要重视乡土班底建设。中国古代规划是人文主导的,“文人十匠人”的规划模式,形成一个古代规划的乡土班底。今天我们仍然如此,因此要特别重视城乡文化学者在小城镇整治中的作用。第三,要通过规划将文化谋划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然后分步实施。杭州的品质之城,其最大品质在于六朝古都文化通过项目得到保护和挖掘。浙江在小城镇整治中的文化融入和特色提升,必须有一大批极具影响的项目支撑。
白居易、苏东坡、朱熹、陆游等历史上顶尖文人墨客都与浙江有过渊源,这些都是特色提升的绝佳题材。(编辑 张婷婷)
>>>> 选自《浙江建设》杂志
往期精彩
历史链接:整治|整治脏乱差 小镇换新颜 东阳市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历史链接: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