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纲领,用于确定城市性质、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总体规划也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杭州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导城市有序建设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根据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力量,在国家城建总局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1979年2月,为了全力编制好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杭州市规划局和杭州市建筑工程局的通知》,成立市规划局和市设计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
1979年12月,杭州市召开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在原有城市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983年5月16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确定了杭州的城市性质为“省会所在地,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切实加强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严禁乱占乱建。任何单位都不准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与风景名胜无关的建筑物”,“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持城市特色和地方的建筑风格”。规划明确“开辟钱塘江边新区”,认为钱塘江边三堡到闸口一带,气候适宜,视野开阔,为杭州东南向地形最好的地方,“除保留一些食品工业、木材加工、客运码头以及沿江必需的装卸码头仓库外,开辟为旅游公建、文教卫、科研和生活居住区,并修建江滨道路和沿江绿带”;规划要求严格控制用地,创造建设条件,“钱塘江南岸一公里范围内先予控制,以后按规划逐步开发”。规划对指导杭州市的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1985年春开始,先后两次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和城市布局作了相应调整;扩大、调整了市区建筑高度控制范围;划定了“城市规划区”范围,补充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了适应跨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需要,经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1993年8月,市规划局再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1994年3月完成了规划纲要的意见征求,但由于杭州市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资源狭小这一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规划修编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
为了解决杭州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199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萧山市、余杭市所辖六个乡镇共253平方公里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将市区面积从原来的43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83平方公里。1997年11月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上报国务院。
为了在更大程度上解决杭州城市发展空间狭小问题,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萧山、余杭两市“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至此,杭州市区土地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展到3068平方公里,由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1位上升到了第5位;市区户籍总人口扩大到373.55万,由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3位,上升到了第6位;市区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以上两次区划调整,使杭州城市发展具备了必需的腾挪空间,在空间布局上迈出了沿江、跨江发展的重要一步,为钱江新城核心区块CBD的实施创造了规划条件;在风景旅游用地上规划了“西溪文化旅游区”,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创造了规划基础;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杭州的山、水、江、河、湖、溪和布局分散的特殊地理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融会贯通,形成体系,使杭州的基础设施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为了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构筑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域网络化城市”,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为此,2001年4月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编制工作。编制前,市规划局委托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对杭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组织结构、城市产业发展与布局、城市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六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全面分析了杭州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市规划局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编制了三个富有理性、注重务实的《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为高起点编制好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拓宽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2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组专程来杭州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论证。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和认真审查,充分肯定了杭州的城市发展目标、布局形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风景旅游以及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构想,认为规划思路准确,视野宽广,符合“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总体布局框架要求。市规划局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于 2002年9月形成《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报批稿,10月经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后,按法定程序逐级上报审批。
2007年2月,《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确定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明确以杭州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强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规划把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使整个杭州城市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围绕这一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格局。在钱江新城核心区块(CBD)的江对岸,规划了江南城的大型公建中心(钱江世纪城),江北、江南两大中心隔江相望,使壮丽的钱塘江景观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高潮。连接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两大核心区块的庆春路过江隧道将主城区庆春东路与萧山区市心路沟通,形成一条长约20公里的非常壮观的景观大道。规划提出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要求,体现了杭州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目标。
2015年,杭州市规划局根据杭州城市发展新情况和新要求,及时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进行了评估和修订。2016年1月,《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杭州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再次确认“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布局。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杭州市“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补充划定富阳区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十年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三个历史阶段的版本都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体现了国家对杭州市城市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充分认可。杭州市各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凝聚了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规划编制人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体市民的智慧和心血,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导城市有序建设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杭州新一轮快速发展、实现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通过钱江新城、奥体博览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成了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城市东扩的格局、沿江开发的态势已初步形成,总体规划所设定的空间发展战略基本实现。尤其是,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2月、2017年8月,富阳市和临安市先后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了8292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再次得到了大幅度拓展。
2017年11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抢抓“后峰会、前亚运”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和引领“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2018年1月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意见》,指导全市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杭州篇章。
目前,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已经启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精心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把锦锈天堂的宏伟蓝图变为杭州人民的美好生活。(杭州市规划局(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供稿 编辑 张婷婷)
精彩推荐
历史链接:观点|杭州市拱墅区“三套车”破解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