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创新“桶长制”分类模式破解垃圾源头分类难题
今年以来,杭州市江干区以“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为工作目标,按照“问题导向、系统设计”的思维原则,以“责任在街道、重点在企业、难点在居民”为工作思路,以“政府主导、物业运作、承认差异、强化激励”为工作原则,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推动”,着重基层发动和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居民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打造了具有江干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和文化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8个街道352个小区中289个小区已全面推行“桶长制”分类模式,其中示范小区的居民参与率达到100%、分类准确率达到85%以上、投放正确率达到95%以上,其他小区“三率”达到80%以上。全区实行“桶长制”以后,垃圾分类的居民参与率、分类准确率、投放正确率整体提高了50%以上。
一、系统设计,自上而下压实责任
一是体系性机制率先提出。今年江干区人民政府正式下发《江干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实施意见(试行)》(江政发〔2018〕33号),实行以该文件为工作纲要的考核办法,率先组建了区、街、社三级垃圾治理专人专管队伍(区级组建10人,街道组建3-5人,社区以300户居民配备1名专管员)。
二是“桶长制”网格层级推进。以桶长网格责任制为基础,构建区域桶长、街域桶长、单位桶长、社区桶长、小区桶长、楼道桶长、家庭桶长责任体系。区域桶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街域桶长、单位桶长、社区桶长由各街道、部门、社区主要负责人担任,小区桶长、楼道桶长、家庭桶长由物业负责人、居民骨干、户主担任,负责网格内各个大小桶的垃圾投放。目前,全区已委任各级桶长共计1559名。
三是“两只桶”方式明确责任。推行“两只桶”责任方式,家里的双色桶为“小桶”,户主负责,接收反馈信息,履行家庭垃圾分类培训职责;小区的四色桶为“大桶”,物业负责,承担垃圾分类责任,维护垃圾分类设施,提高小区垃圾投放正确率。
二、深入执行,把准环节全线监管
一是强化源头指导培训。鼓励居民参与桶长的招募,落实社区党组织负责指导培训、入户宣传、发放双色桶责任,在早晚高峰在垃圾投放点,由桶长负责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开袋检查,整改记录等,逐步实现社区所有住户入户宣传全覆盖。
二是加强质量检查评比。在定时投放的时间之外,开展巡检工作,通过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追溯,评价分类质量后上门再指导。同时每个楼道均设置分类评比栏,通过实户制公开评比,形成示范引领和良好的分类氛围。
三是建立分类减量激励。增加分类种类,将垃圾分类为厨余垃圾、生鲜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等,建立减量奖励机制,将垃圾减量节省的经费,通过考核的形式反哺“桶长制”模式的经费支出,鼓励分类和减量,形成良性循环,并通过执法、拒运等手段,落实垃圾分类责任。
三标本兼治,延伸管理细枝末节
一是标准化建设投放点位。制定《江干区生活垃圾分类设置标准及管理办法》(江治废办﹝2018﹞27号),提出配备小区公共投放点“四个一”,即“一名桶长、一组分类桶、一块评比栏、一条宣传横幅”。设置宣传横幅,落实桶长现场指导,配置雨棚、洗手池、排污管网等便民设施,维护垃圾桶整洁、无破损、无满溢、标识清晰,设计拉手式、脚踏式等非接触式投放方式,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二是健全回收减量网络。通过将原有的中转站、堆放场提升改造,配置资源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智能设施设备,解决污水、臭味扰民的民生问题,促进生活垃圾回收减量。目前,全区已改造建设生活垃圾分拣站8处、分拣点40处。
三是促进环境全民提升。以“党建引领、文化推动”为主要抓手,发挥基层党员、居民骨干充实“桶长”队伍,培育垃圾分类氛围,带动环境治安、物业管理、人文习惯、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工作,提高居民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省分类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历史链接:台州市巧借“物业革命”东风助推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