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为何放弃伯克利任教,却做起了音乐科普up主? | 专访周雨思

陈喆 新营销 2024-04-18

“乐夏2评委没说明白的道道?我来说!”“欧阳娜娜的大提琴水平到底如何?”“萨克斯为什么没挤进交响乐团?”“为什么中国人玩不好爵士乐?”……这些让乐迷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周雨思总能用浅显易懂的讲解,让大家恍然大悟。一年来,她凭借这些“不用会乐器,无需考乐理”就能懂的音乐科普内容,成为了数十万专业人士和音乐小白催更的up主。
 
但如果你将周雨思的视频放在行业中看,就会发现,除了“标题党”之外,她的视频制作似乎并不符合短视频的运营规律:动辄长达十分钟的科普,远超出一般短视频的容量;没有用视觉奇观做诱因,也没有使用热门BGM“带节奏”。
 
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up主,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就在抖音、B站、视频号吸引了数十万粉丝,成为乐迷们争相关注的“音乐科普大佬”?近日,我们对周雨思进行了专访,请她分享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科普和创业旅程。
 

从伯克利毕业独奏
到“看得见的音乐”
 
“所谓的专业人士,对大众需求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早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当代表演时,周雨思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即使是在全球顶尖的音乐学院这个看似很包容的地方,依然存在鄙视链和偏见。”
 
2017年,毕业音乐会之前,系主任告诉大家,伯克利毕业演出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独奏的形式。由于场地在户外,观众人数较多,重奏的形式、华丽的舞台效果往往更吸睛。但对这一思维定式,周雨思抱着怀疑:“这真的是观众内心的真实需求吗?仅仅因为你从没给他们提供‘独奏’这个选项,就断定他们一定不会喜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坚持之下,周雨思不仅成为了伯克利历史上第一个在毕业音乐会进行独奏表演的毕业生,还成为当场反响最热烈的演奏者。同时,出色的艺术造诣,也令她收获了留校任教的offer。但周雨思毅然放弃了这个offer。数月后,她回到北京,创办了源未文化。
 
周雨思 Lose or Hope-伯克利2017毕业音乐会
 
刚回国的周雨思,抱着“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跳出最熟悉的音乐领域”的想法,将创业方向聚焦于艺术版权和IP运营。但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她顿悟:“从头开始,不代表你就要放弃你最擅长的东西。你的专业度和常年积累,可以让大家产生天然的信任感,这就是一种优势。”
 
2019年6月,周雨思在北京璃墟剧场举办了一场“看得见的音乐”演奏会,这场演奏会不仅将钢琴与绘画艺术相融合,而且有演奏者本人的讲解。演出前,璃墟剧场负责人菲利普一度表示不解:“你这种形式不符合音乐会的规律呀?加上你刚刚回国,票能卖出去吗?”结果,演出当晚,现场座无虚席,从大人到孩童都在静静欣赏这场独特的融合艺术。


这场演出的成功,让周雨思更坚定了做音乐教育的决心:“艺术圈、音乐圈里,好像一直是更专业的人才有资格去感受和评价,专业人士和观众之间是非常割裂的。这种鄙视链正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我希望可以降低门槛,让大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
 
谁说音乐科普一定费力不讨好?
 
“哪首歌才能代表周杰伦的最高水平?”2020年7月,周雨思在B站发布了第一条作品,分析了周杰伦早期作品《娘子》在和声、旋律和律动等方面“不按常理出牌”的编曲手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演绎专业的作曲知识,这条视频很快收获了数万播放量。


此后,周雨思陆续在抖音、B站和视频号发布了“郎朗夫人吉娜的业务水平到底如何?”“《乐夏2》明星鼓手安雨水平有多好?”“《一生所爱》全解析:重塑为什么从众矢之的变最佳?”“为什么探戈又叫‘妻离子散舞’?”“硬核解析是什么让恐怖音乐如此恐怖?”等数十条音乐科普视频,用户关注度一路上升,而她“专业又接地气”的风格也在此期间逐渐成型。


在音乐圈的不同流派之间,一直存在着“鄙视链”的说法:“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但周雨思的视频从没有局限于某些流派,在她看来,音乐有好坏之分,但音乐品类之间是没有高下的。
 
尽管已经具备深厚的专业积淀,但周雨思的每一条视频都不是“闭门造车”。“我每一期的内容输出,必须符合一条标准:我的合伙人和编导要能听得懂。”周雨思分享说,她的团队里除了她本人,其他人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但每个人都很有专业精神,“她们是我最好的镜子,帮助我判断我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建立在用户视角之上,帮助我找到大众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除了团队内部的把控之外,周雨思还开设了多个粉丝群,并定期跟粉丝进行1v1的交流。谈及运营方法,她说:“我们更多的不是按照平台玩法来运营,我们在乎的是人,是研究用户本身,是了解黏性最高的这群用户在想什么。”这样的交流固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周雨思认为这是打磨内容、打磨个人品牌必不可少的一步。“很多企业都在做用户调研和用户访谈,但有多少人明确自己的目的呢?”
 
正是高频的用户交流,让周雨思在制作内容时始终围绕大家普遍的疑问和困惑。在她看来,音乐科普,绝不仅仅是关于名词解释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帮助更多人打开聆听的世界,构建自己的聆听策略。“至于能聆听多少、愿意听多少,这是大家自己的事。但第一步的破除门槛很关键。费力,但只有真的做了,才知道讨好还是不讨好。你不能在没做之前,就默认它一定费力不讨好。”

音乐教育
只能面向学乐器、懂乐理的人吗?
 
在发布了一些评价知名音乐人的视频后,周雨思也会收到“犀利”“尖锐”之类的评价。甚至有粉丝给出善意的建议:“你只分享知识就好了,不用分享太多观点。”
 
事实上,周雨思从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多锐利,“只是当大家对号入座的时候,会觉得我在针对他们。”而她做内容的目标,正是帮用户建立自己独立的音乐审美观,让大家不必迷信权威,让大家在发现“这个知名音乐人也没有那么优秀”的时候,不用质疑自己。
 
“如果只说赞美,不说批评,那么艺术的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让大家建立独立判断能力,让大家敢于批评,这是大众夺回艺术话语权的关键。”周雨思一直坚信这一点。
 
如今,太多机构号称“让艺术走近大众”,以至于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句政治正确的空话。但如果观察行业就不难发现,很多机构的出发点不是希望让艺术离大众更近,而是掌握艺术话语权,让大众进行艺术消费。“真正能把自己放在大众位置上的机构,少之又少。”
 
对于源未文化的未来,周雨思没有设定具体的三年规划、五年目标。“如何判断我们公司是不是做出了一些成就?我会看,我们是不是让更多人知道了音乐教育不等于乐器教育,知道了音乐审美是需要去学习的,也是很容易习得的一种能力。
 
演奏乐器只是一种技能,会乐器未必会理解和欣赏音乐;但不会乐器和乐理,同样可以提升音乐审美和感受力。而具备好的音乐审美对演奏乐器是有巨大帮助的。”周雨思发现,若从提升音乐审美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教育,做法会与现在市场上的教育逻辑完全不同,“对大众来说,掌握乐器、懂得乐理的总是少数人,那么我们就要把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吗?并不是这样。更实际的做法是:让大家掌握音乐审美的方法,从对音乐感兴趣开始,然后再为后续的深度教育输血。”周雨思相信,换一种思维,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将更富有想象力。
 
源未文化当下进行的各个项目,都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阶段,短视频是让大家快速了解周雨思、了解源未文化的直接渠道。除此之外,源未文化也会根据对用户的真实洞察,推出其他的内容和服务,不断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早在2019年,源未文化就曾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举办过第一季“重返乌托邦”艺术展,通过面向公众征集来的物品和故事,鼓励人们关注精神世界,强调精神产物与实际物品一样有同等的价值。展览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之后,我们会考虑延续这个项目,推出第二季、第三季。”周雨思透露。


“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多元的个体,你不是简单给Ta贴上一个音乐标签就行了。”基于粉丝们丰富的精神需求,源未文化也多次组织过社群活动,并成立了“源始会社”——一个致力于让大家实现精神自由的精神消费测评平台。
 
在社群运营的过程中,周雨思和团队发现,大家的很多精神需求都是未被市场满足的,对源未文化而言,这恰恰是未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结 语
 
“个体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拿互联网上半场的思维方式,你会想,个体化的需求如何复制,变成规模化的事?事实上,拿那套思维方式,永远得不出答案。”周雨思说,她创业的思维方式,不在于影响所有人,而在于“我只需要我需要的人,找到他们,带着他们影响更多人”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