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留下一屋子回忆,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干体 Author 小传姐
人活一生,有人留下了功,有人留下了德,有人留下了言。
但无论是功还是德,若无“言”来记,一切皆浮云。
这几天,网上一个帖子,在长者和年轻人中一起火爆热传,就让人颇为伤感。
深圳的创业记录,扔了吧
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遗留好多老人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让卖房人来收拾,卖房人说你们都扔了吧。
屋里还有很多老人留下的东西没收拾,联系上卖房的人。他说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
仔细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
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
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
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持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仔细。
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习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为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
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
从这些东西里,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从小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个大家庭,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
我看着这些到了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重要的挑出来了,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哎,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
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
无独有偶,在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
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
阳台上有个柜子,里面装满了老干部很多纪念章笔记本书籍等,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
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
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
“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
也有些孩子只要钱、只要房子,其他什么都不要。我们也碰到过,长辈想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子女冲过来反对:写这种无用的东西干什么?只有浪费钱!
在他们看来,除了钱,都是无用之物。你的生死,你的精神,都是零,根本不值一提。
你存了那么多钱留给后人,究竟图个什么?
我们对他们的误解究竟有多深?
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长者,尤其喜欢积攒旧物。我曾经探访过一位八旬老人,其子是一家大学的校长。他的床头、地上全堆满了东西。孙辈也嫌弃他,不大愿意来帮他整理,因为他不喜欢别人动他的东西。
其实,一些害怕失去记忆的人,会把很多小物件留存很多年。比如,几十年前的食品包装袋、大量毫无纪念意义的旧报纸、坏了的家具等。他们认为这些小物件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如果扔掉物件,可能就会扔掉了他们很多快乐的时光。
有一种老年囤积癖,对视觉细节产生了强烈的感知和敏感性,赋予了不同对象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物品变成了人们大脑存储和恢复记忆的方式。这些物品的存在能够提醒他们过去的记忆和场景,如果这些物品不在了,那么他们也就丢失了这一段记忆。
因此,一张照片背后,可能是他长达十年的暗恋或者初恋,或者是他与一位铁哥们几十年的友谊,也许是他对儿女一辈子的希冀。
你成长过程中的每张照片都被他精心保存,跟你在一起的每一秒时光,都值得他一辈子回味。
而这些东西,在儿女看来,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一扔了之。
我们太过功利,根本不想去了解父母长辈,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感情。我们只想着有用没用,却不想,人是有感情的。
在你看来,一张你小时候“惨不忍睹”的老照片,却是长辈人生幸福的起点。看着你长大、读书、成家、立业,都从这张照片上,看到人生的希望。
人一生,90%以上的话是废话;人一生,90%的东西是废物。
但是,“废物”里投射了我们的情感,那它就不是东西了,而是情感的寄托。
我们总是认为父母父辈过惯了节俭的日子,所以总是收拾“破烂”。
其实,看到网上那么多攻击“父母过于节俭”,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吐槽的文章时,我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而我们毫不吝惜地将这些东西“扫地出门”,就相当于将他们一生的记忆全部归零,否认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天底下最凉薄的晚辈,莫此为甚!
40年前的传记手稿
试想,在你90岁时,你的儿子也六七十岁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已经厚重无比。你指望他来帮你整理,有没有可能?他自己的东西,屋子里也放不下了。
她的父亲是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爷,后来参加了革命,早在1979年就英年早逝了。这么多年来,她们兄妹一直怀念父亲,但可以流传下来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再不着力记录,晚辈是根本完不成的。
直到去年疫情期间,他们翻出了父亲留下的一箱日记,想大概梳理一下之后交给家传整理成一本传记。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发现了父亲生前自己写好的将近三万字传记!大喜过望,他们马上请家传记者补充采访了父亲最后的一些事迹,最后写成了一本五万余字、五十多张珍贵图片的传记。她说,读父亲的传记非常感动,让她知道了一些父亲生前从未告诉过她的事。书中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书出来后,亲友们纷纷索取阅读,成为家族盛事。从此,父亲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晚辈将有可以传承家族光荣的载体,不再被历史湮灭。
像叶女士这样的孝子孝女,当然有很多。
2020年底,钱江晚报和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新闻,据浙江财经大学社会贤达与传记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在该中心与家传—中华个人记忆博物馆的平民口述史传记中,62.5%是由子女发起并支付采写费用的!虽然都说养儿防老,但主动为父母写传并支付费用的,55%是女儿或孙女。
遗憾应该在我们手上终结
这两年,我们见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人总觉得还早,以后再说,而错过了让父亲讲述的最佳时机,“子欲记而亲不讲”。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遗憾:子女终于有空想写下父母的事迹了,父母却又不在了。
有些长辈,怕别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从而不敢动手。
或者年纪大了,自己也没有能力完整地写下来。我认识的一位1946年在大学期间入党的地下党,自传写了6年,还是完不成。
又或者,觉得子女没有耐心听,写下来也没有多少意义。
即便子女有心帮忙,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毕竟,家传写作还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
我们最近收到很多年轻人的咨询,表示很希望把家里长辈的故事整理记录下来,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年轻人也明白,我们能随身带走一本200页的书,能一代代传承一本书,历千年而不辍,但无法带走父辈一屋子的资料。不整理,父母一走,这些东西就全成了废品,他们的人生,也就跟没有来过一样。后代再也没有机会亲耳聆听他们的故事了……
所以,我们一直在劝那些有写作和记录能力的长者,一定要将文字和图片整理出来做成书,方便后人传承。如果不懂,一定要尽快找专业的机构和记者帮忙。
我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帮助家里的老宝贝整理自己的故事,免得将来想再问他们“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已经永远没有机会了。一旦产生这样的遗憾是无法补救的……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卡尔 ·贝克尔曾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如果父母还有心讲述自己的故事,
那一定要帮助他们写下来!
◆ 推荐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