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厂简史 (上)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出彩路上,“豫”你同行。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版图,河南正在向先进制造业强省目标奋力攀登。2019年9月16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9月17日,总书记来到郑煤机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不忘来路,方能致远。“河南工厂”曾经为共和国创下无数工业奇迹,生产了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进入十四五新开局的今天,河南工厂在供给侧改革和数字经济浪潮中,扬帆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特别策划推出《河南工厂简史》,回顾和铭记河南工厂波澜壮阔的岁月印记,梳理大省工业蓬勃前行的基因密码,在砥砺奋进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手抬肩扛
建起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
1953年1月8日,一份《拖拉机厂设计任务书》放在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领导的面前。
根据之前的安排,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规划并决定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厂。
一个月之后,第一拖拉机厂筹备处正式成立,牵头单位为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
当时筹备处根据农业部的意见,考虑到农业机械化事业应首先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发展,初步选定哈尔滨、石家庄和西安三地作为建设拖拉机厂的可能地点。不过,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最终决定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内选择厂址。
此后,郑州、洛阳、偃师、新安和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进入筹备处的视线。在经过一番考察对比之后,1954年2月20日,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正式决定在洛阳市涧河以西建设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实际上,第一拖拉机厂在洛阳的首选地并非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如今的西工区。
▲一拖厂区大门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3年7月15日,第一拖拉机厂筹备处在洛阳西工区的地质钻探及地下古墓铲探工作正式开始。当时在筹备处看来,这片区域水位低、土质好、居民少又靠近城市,铁道接轨方便,经济上比较合理。不过,因该地区是周代王城遗址,最终被放弃。
与此同时,在郑州冉屯、贾鲁河;洛阳白马寺区域以及偃师、新安、陕州等地的勘探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但经过权衡之后,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位置最终定在洛阳涧河以西区域。而一同获批的还有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中型电力厂。
随后,经过中方与苏联方面对设计等环节进行沟通之后,1954年9月,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正式进入施工阶段。按照先职工宿舍后厂房、先辅助生产车间后基本生产车间的施工程序进行建设。
▲现在的一拖生产车间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建厂初期,筹备处从开封调来200多人的装卸队,先行来到荒无人烟的一拖建设工地。一拖建厂之初,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而现年已经91岁的郭东山老人,就是在当时加入一拖建设的大军。
据郭东山回忆,1954年年底,洛阳下着大雪。当时职工和家属住在涧河北的村庄里,附近的涧河上没有桥,冬天河水结冰,就踏冰过河,夏天河水泛滥,就蹚着齐腰的水过河。
当时没有机械化的装卸设备,所有运来的基建材料、设备,都靠装卸队手抬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并且批量大、时间紧,必须24小时不停地有人卸车。
“冬天,家人送来的饭冻成冰坨子,没地方热饭,大家就用手抓着饭坨子只管吃;夏天,烈日炎炎,装卸队的人光着膀子用大铁锨卸煤,煤尘和汗水在脸上、身上构成了一幅幅粉墨画。”郭东山说。
“当时听说要建的是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我们一个班组8个人,卸30吨的砖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大家为了赶工期,经常几天几夜吃住在工地。睡着之后,经常需要别人踹几脚,才能醒。”郭东山说。
而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建设热情和干劲,来洛阳支援建设的数万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一拖速度”。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停放场 来源:河南省志
▲现在的一拖停放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5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第六个生日,一拖厂房正式开建,洛阳市7万人参加典礼。
1958年7月20日,由一拖制造的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诞生,较整体计划规定的出产进度提前一年。
▲由一拖制造的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典礼正式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出席并剪彩。至此,在数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六载建设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落成,新中国正式结束了不能自主生产拖拉机的历史,河南工业也随着一拖等“一五”期间10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正式走上新征程。
十箭齐发
“共和国长子”铸就河南工业骨架
1952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党中央根据中财委提出的建议,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并积极组织力量着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中央指出,今后的五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52年6月,中财委汇总各大区和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试编出按部门和行业划分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这个计划轮廓(草案),实际上只有国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铁路运输、重大水利工程是直接计划。在这个草案中,对我国钢铁、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学、电器制造、轻纺、航空、坦克、汽车、造船等工业,提出了具体建设指标和要求,对重大水利、铁路、桥梁建设也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一五”计划,拟扩(改)建与新建若干个重工业区。而洛阳则定位为“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
在洛阳成为机器工业中心的背后,是“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有10项放在河南,其中6项都在洛阳。
在一拖加紧建设的同时,距离其不远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比一拖稍晚,但其投产却比一拖提前了一年。
根据洛阳市统计局1989年出版的《洛阳奋进的四十年》记载,从1958年建成到1988年的三十年间,洛阳矿山机器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1.2亿元。当时,全国矿山用的大型提升机,几乎全部由其生产;当时我国钢厂安装的冷拨管机80%以上是其制造。
同样作为“一五”期间重点工程的洛阳轴承厂(以下简称洛轴)在1958年7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并投产。次年,为国家生产轴承378个型号、1142.28万套,提前两年达到设计水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外国援助停止的背景下,到1966年,洛轴生产的轴承品种已达1213种,为原设计产能的5.4倍,产量达1493.28万套,为设计产能的149.3%,基本形成了大型轴承企业的雏形。
▲洛阳轴承厂资料图片 郑泰森供图
▲洛阳轴承厂组装车间 来源:河南省志
此外,在“一五”期间落户洛阳的国家重点项目还有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这些重点工程加上焦作中马村立井、平顶山二号立井、郑州火电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共同构成了河南工业的底色,他们也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共和国长子”。
▲洛阳铜加工厂的铜制品 来源:河南省志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的工业底子十分薄弱,通过‘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河南工业的骨架,使河南省相对落后的工业企业面貌有了初步改善,也为河南省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郑泰森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百舸争流
河南轻工业羽翼渐丰
上世纪50年代,当来自东北和上海的建设者们在洛阳涧河以西,为新中国的重点项目挥汗如雨时,在距离洛阳100多公里之外的郑州,另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则投身到另一个领域——纺织。
陈素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海出发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当时还是一片乱坟岗的郑州西郊。
“当年我刚来郑州的时候,整座城市可以说百废待兴,解放初的郑州西郊到处是乱坟土岗,风起黄沙滚滚,下雨满地泥,交通极不方便。1953年各路建设大军陆续来到这里,当时的建设人员中有老红军、地委书记、县长和许多农村干部。他们从上海、武汉、青岛、江苏等地的纺织战线调来大批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房子住就搭席棚、睡地铺,吃饭没桌凳就蹲在地上吃。”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说。
▲郑州纺织工业区鸟瞰图 来源:河南省志
正是靠着这样的创业激情,在郑州西郊一万亩的土地上,“陈素珍们”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立起了当时乃至此后30年的郑州支柱产业——纺织业。
不只郑州,依托着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纺织工业从建国初期开始,在河南遍地开花。如1950年7月,在安阳市原广益纱厂旧址上新建的豫北棉纺织厂规模为1.2万锭,1952年扩至3.48万锭。1958年,10万纱锭、3000台织布机的洛阳棉纺织厂揭开面纱。同时期在豫北,安阳豫北棉纺织厂和汲县华新纱厂同时扩建。
据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志·纺织工业志》记载,截至1965年,河南省拥有棉纺锭77.23万枚,棉布织机2.35万台,印染能力达1.5亿米。截至1987年,河南省有纺织企业350家,其中大中型纺织企业43个,纺织职工33万余人。
在电力匮乏的年代,火柴作为重要的轻工业产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10月,开封火柴厂建成投产,生产“铁塔”“中州”牌火柴。同时期,上海中国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资产内迁郑州创建“郑州中国火柴厂”,生产“镇江”牌火柴。1955年,开封火柴厂与“郑州中国火柴厂”合并,成立开封火柴厂。1956年安阳火柴厂成立。此后开封和安阳两厂一直是轻工业部在河南省的火柴定点企业。
▲网络图片
在日化行业,河南先后在郑州、洛阳、安阳、漯河、信阳等地建立起一批日化企业。例如“二五”时期,郑州油脂化学厂建成日产4吨肥皂车间,生产的“中州”牌洗衣皂被评为全国一等一级产品;开封日用化工厂生产的“矛盾”牌肥皂,在省内评比中,屡获第一。根据《河南省志·日用化学工业志》记载,截至1978年,河南省当年肥皂产量达2705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网络图片
相较于火柴、香皂早已有之,河南省开始自己生产牙膏则要到1959年。当年,开封日用化工厂开始生产牙膏,这是河南最早生产牙膏的厂家。而郑州本土企业生产牙膏则要再晚12年。1971年,郑州日用化工厂开始生产牙膏。1973年,焦作市日用化工开始生产“太行”牌牙膏,而该厂生产的、让80后耳熟能详的“两面针”牙膏的出现,则在14年之后。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提起化妆品自然会想到雪花膏。1956年,安阳化妆品合作社生产出少量雪花膏,而化妆品真正得到重视,则要到1979年。当年河南唯一的化妆品专业生产厂家——开封鼓楼化妆品厂建成,主要产品有润面霜、雪花膏及香水等。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征,这一点在“结婚三大件”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上世纪七十年代,同时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男同志,绝对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据《河南省志·耐用消费用工业志》记载,河南省日用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自行车、钟表和缝纫机。其中,自行车和缝纫机的生产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其中,自行车以安阳自行车工业公司为代表,缝纫机则以开封缝纫机厂为代表,钟表以新乡钟表厂和洛阳手表厂为代表。
▲安阳自行车工业公司生产的自行车 来源:河南省志
到1987年,河南日用机械工业行业有职工2万余人,固定资产1.7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多元,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已成为河南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
乡镇企业的雏形社队企业——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从1966年到1978年期间,河南工业发展出现的亮点是地方“五小工业”(小钢铁厂、小煤矿、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和当时称之为“社队企业”的异军兴起。
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提出,要加快地方“五小工业”的发展,国家财政规定,在以后五年内安排80亿元专项资金,由省、市、自治区掌握,重点使用,以扶植“五小工业”的发展。建立“五小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能就地取材的优点。在国家的扶植下,地方“五小工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成为自1958年以后,我国地方小型企业又一次大发展。
其中,河南的“五小工业”以济源为代表。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发展经济,济源依靠农业发展积累资金,结合本地资源,逐步办起了一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等“五小工业”。也正是有了这些“五小工业”作为基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豫光金铅、济源钢铁、万洋、金利、金马、恒通等一批济源本土制造企业。
而提到社队企业,则不得不提巩义回郭镇。
位于巩义和偃师交界的回郭镇,处于邙岭和嵩山夹缝之中,伊洛河穿境而过,在古代,因独特的地形地貌,回郭镇南岭十年九旱、北滩十年九涝。环境之恶劣不言而喻。
穷则思变。在解放前,回郭镇以香烟工业闻名全国。1956年,回郭镇新中、新兴和建中三家烟厂合并成立新中烟厂。1959年,新中烟厂转为国营企业,不久迁至新郑。至此,回郭镇的工业发展告一段落。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展示中心
然而,对于商业思维已融入血液的回郭镇人来说,重新回归商业只是时间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下,回郭镇开始兴办“五小工业”。与济源的“五小工业”不同,回郭镇上马了炸药厂、机械厂、工艺美术厂等,重新构建起特殊时期的工业体系。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展示中心
随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回郭镇以生产小件农具、解放式水车、双铧犁起家的机械厂,相继开发出脱粒机、收割机等农机产品,并衍生出变压器厂。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集体企业的形式出现,但在远离国道的山沟沟里,回郭镇的化肥厂、棉纺厂、电器厂相继投产。
▲回郭镇资料图片 化肥厂
▲回郭镇资料图片 机械厂
根据《巩义县志》和《回郭镇志》记载,当时,不仅回郭镇镇办工厂十分红火,一些村办企业的产品也十分丰富,其生产的产品涵盖暖气片、弹簧和耐火材料等上百种产品。到1976年底,回郭镇社队工业企业已由1970年的33个发展到83个,职工人数由1682人增加到4843人,工业总产值由910万元增加到2060万元,利润由280万元增加到560万元。
1974年,《河南日报》记者刘问世、杜贵宝、姬业成等人多次深入回郭镇采访,一篇有关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报告于当年12月15日刊发。随后,浙江省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在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一封信中,附上了《河南日报》的这篇调查报告,随后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圈阅和批示。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对这一长篇调查报告进行技术性修改后,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通栏大标题在头版头条刊发,并配发《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的评论。
报道写到:“公社必须办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公社办工业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大上快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为逐步从三级所有制过渡到公社所有制创造条件,这对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有着深远意义。”
至此,回郭镇在全国一夜成名,慕名前来的取经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接待3000人。在雄踞全国百强县榜首多年的江苏无锡县工业发展史中,就记录着他们的乡镇企业是从学习回郭镇开始。回郭镇也因此被称作“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需要说明的是,从1966年到1978年,国家对河南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沿焦枝铁路的三线工业,加强了河南冶金、煤炭、电力、机床工业的实力,建设了200多个大中型骨干项目,如焦枝铁路、郑州铝工业基地、洛阳玻璃厂、豫西军工项目等。此时,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日用轻工业都有了一定发展,从东北和沿海又迁来了一些骨干企业,填补了我省工业的一些空白。
▲义马矿务局煤炭源源外运 来源:河南省志
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河南工业的发展,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大批现代化工矿企业的迁入,薄弱部门得以加强,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工业制造门类较少的状况,新兴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安玻集团 来源:河南省志
同时,随着制造业门类逐步配套齐全,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河南省拥有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的技术装备企业,并能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生产。此外,虽然改革开放前河南工业产品的主要指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特别在机械、冶金、平板玻璃、大中型拖拉机、农用化肥等行业均居于全国前列。
如果您知道其他关于河南工厂的故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