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进通航圈闯出大名堂,三和航空借“机”起飞
编者按
历经“涝疫”考验,郑州正在重新出发。
企业复工复产,牵动全省上下。河南省政府出台十条务实措施,贷款担保、信贷投放、还贷延期等,条条硬核;郑州市政府出炉“郑20条”,更多细则贴身服务。
省内各部门、各地和各种社会力量,迅速行动。“万人助万企“深入开展,河南七部门推进小店经济繁荣,六部门发文加大灾后重建信贷投放……八方携手共渡难关,美丽郑州正在重归。
灾后重建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开展?政媒银企如何更好赋能支持科创企业?
近日,由郑州市发改委、郑州市科技局、郑州市金融局指导,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智慧财经全媒体大河财立方联合郑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的2021郑州“金融惠科”直通车正式启动。活动深入郑州50+双创平台、科创企业,进行采访调研、金融对接,呈现郑州现代金融服务业助力科创发展的特殊作用,见证郑州科创力量。
儿时的蓝天梦,很少能照进现实。陈登科是为数不多成真的。
最初,只是凭着对蓝天的向往,想造几架飞机玩玩。而这一“玩”,最终把通航产业变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
通航领域相当烧钱。作为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三和航空)创始人,五六年时间,陈登科仅为一款机型就投入了上亿元。
由于大量的研发费用投入,这家专事工业级大载荷长航时无人飞行器和载人自转旋翼机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的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陈登科并不着急。他知道,公司所开发的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眼下,他正筹划着组建配套的大型服务团队,匹配未来可达数十亿元营收的市场。
近日,2021郑州“金融惠科”直通车走进这家飞机制造公司,探寻陈登科坚守的这6年,究竟闯出了什么大名堂。
“玩”进通航圈
兴趣是奇妙的东西。
陈登科做矿山生意起家,爱玩。因旅行时看到有外国人想飞就飞,就“也想弄出来几架玩玩”。
这一“玩”不当紧,他自此深陷其中。作为一名中国通航爱好者,陈登科认真审视东西方通航产业差距后,感到羞愧,“中国通航发展太滞后了,但这也正说明产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陈登科说,他于2013年前后有了造飞机的想法,2014年开始着手,2015年在上街区成立三和航空……当他笃定要把兴趣做成事业,便开始在全国、满世界招兵买马,进行飞机研发,这为公司的研发体系搭建,夯实了根基。
“所有的技术及产品设计全部是独立开发的。”陈登科说,这是三和航空的骄傲、底气和坚持的动力所在。
然而,对于通航领域来说,全部独立开发意味着巨大的投入。陈登科以一款刚定型的消防无人机为例介绍,“从2016年至今,投入超过1个亿。”
受访时,陈登科谈及儿时的梦想。潜台词包含着他投身通航产业的动因,但也有现实骨感的意思。
“对造飞机这件事了解越深,越觉得这东西太难了。”飞机的几大系统,各个异常复杂。“相比造出来、飞一下,想要最终做成一款产品,更是难上加难。”
闯出了大名堂
干工作会有疲倦期,把工作当成爱好就会乐在其中。
“到上街6年了,我们一直闷头搞研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陈登科欣慰地说。
三和航空的主要产品之一——“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是国内首家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的轻型运动类航空器,写进了中国民航史册。
“它的运营成本只有直升机的五分之一,可以应用于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类低空作业项目,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考虑服务团队的建设,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可达10亿人民币。”这是三和航空决策层的判断。
截至目前,三和航空的自转旋翼机交付及意向订单达到100架,应用于巡查监测、农林喷洒、特殊挂载、飞行体验、应急搜救等领域。
另一个具有突破性的产品,是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的双旋翼无人机,三和航空攻克了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的技术壁垒。
目前,该型无人机已经定型两款,有效载荷分别达到50公斤、100公斤。“我们在研的有(有效载荷)200公斤、400公斤、600公斤及1吨的。”
陈登科说,布局无人机系列产品的研发,是看好中国新高科技工业产业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以及未来可见的对工业级无人机的多场景需求,“我们现在主力发展无人机。”
“将有巨大的发展”
一边是巨额的投入,一边是亏损的现实。但陈登科似乎并不着急。
受访时,陈登科表示,这6年,三和航空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比如初到上街时,地方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前期拿地、办证、建设等一系列流程,都得到了大力支持。我们拿到TC、PC认证后,得到数百万元的奖励。”
“既然能走到现在,说明我对通航产业,对公司的研发实力和产品有信心。”陈登科明白,把兴趣当事业,并不意味着可以天真,毕竟市场残酷。“我心里很清楚企业能走到哪一步,能成什么样。”他相信,三和航空不仅仅是有希望,而是将有巨大的发展。
这种信心,来源于这些年三和航空所积累的先发优势。
以纵列双旋翼无人机为例,眼下虽然也有其他企业在做,但前期是因为三和航空才验证了这一构型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机型上三和航空已经构建其技术壁垒。
另外,在三和航空在研项目中,有不少是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研发的,包括森林消防、环保监察、大气污染监测、国土地理测绘,吊装、投送应用场景,植保作业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三和航空的实力,同时说明未来拥有稳定市场。
提前布局大服务板块
当兴趣成为事业,是值得开心一辈子的事情。加上无限的市场前景,陈登科对未来信心满满。
“通航一定是大产业,我们一直在研发、做积累,就是在等市场、等国家对低空的开放。”对于何时回本的问题,他谨慎地说:“明年应该略有盈利。如果再有几年,市场会越做越好。”
在陈登科的计划里,成立大服务公司是应有的内容,业务范围涵盖有人机、无人机的培训、服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好多人想用飞机,但不懂。如果还需要花钱养人、维护,可能就不用了。”
三和航空已经着手组建大服务团队。按陈登科的计划,将在5年之内成立上万人的服务团队,“这是我的理想,我希望未来能做国内乃至全球通航服务。但目前我们还是先把产品做好,把成本尽量降到最低。”
在采访中,谈及未来规划,陈登科总是不忘提到应该先把产品做好。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通航产业市场迟迟没有打开,整体产品应用不太适应市场是一个原因。“应该是市场需要啥你去做啥,而不是你做出来啥再看市场要不要。”陈登科强调。
采访全程,三和航空厂房西侧的测试机坪始终静不下来。而当无人机发动机的轰鸣停止,三和航空所在的通航产业园,被蝉声淹没。这种轰鸣声,是金钱燃烧的声音,也是希望的声音,更是坚持的意义。
陈登科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当三和航空的产品能在各领域实战中应用,能为社会服务了,那时候这些年的付出就会有回报了。
博士返乡创业,借“郑州速度”成行业新势力,3年拟进入1000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