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明家”陈泽民 | 财金先生

财金先生 大河财立方 2022-08-30

大河财立方《财金先生》第1期

大河财立方记者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摄像


1982年春天,由陈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流行在大街小巷。



歌曲中唱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这一年夏天,一个叫陈泽民的外科医生怀揣着这种希望以及对城市的热爱,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关于加速郑州工业发展的一些意见》。


这份四十年前的建议前瞻性令人吃惊:如建议郑州发展电动汽车、开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制生产高能电池、发展太阳能电池工业⋯⋯


人们很难想象,一位外科医生为何能够提出这样超前的建议?年过半百才下海创业的他,为何能迅速缔造一个速冻王国?他又是如何完成了从汤圆到地热的成功跨界?


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大河财立方记者再度寻访陈泽民,试图找到他两次创业之间的隐秘关联,以及汤圆大王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台无线电收音机

打开人生之窗


与外界所熟知的“汤圆大王”形象不同,在三全集团、万江集团内部,熟悉陈泽民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理工男”“发明家”。


“从小我就喜欢无线电,爱搞一些发明创造。”陈泽民并不避讳这个称呼,读书期间他是学校无线电小组的成员,无线电背后的奥妙深深地吸引着他,以至于“几天几夜不睡觉,搞出来一个作品,仍然觉得十分兴奋”。


他所说的作品,是用天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这种简单而又朴素的收音机被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矿石收音机。


在那个时代,社会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工农兵相结合”,陈泽民就和其他同学一样勤工俭学,参加各种劳动,在农村、在工厂中他学到了很多技能。


在陈泽民看来,那种“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不相干的零件组装到一起,然后听到它发出声音”的感觉很奇妙。或许正是这种兴趣的引导,让他把搞发明、搞创造的习惯坚持了下去。


他仍然准确地记得:“无线电通信的奠基人之一是俄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家波波夫(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他发明了天线,我对这个也感兴趣。”


一本泛黄的、年代感十足的袖珍笔记本成了最好的例证:与彼时读小学、初中的孩子不一样,笔记本上并无各种天马行空的涂鸦,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规整的线路图,以及无线电领域的知识点。



如同作家张洁所说的那样:“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青少年时代的陈泽民,无疑找到并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那扇窗户。


广泛涉猎大胆革新

将发明进行到底


1956的《科学画报》、1964年的《无线电》,还有一本同时代的俄文无线电杂志⋯⋯交流期间,陈泽民从包里陆陆续续“请”出了课堂之外对他启蒙最深的“老师”们。


“我上学的时候省吃俭用,一部分钱用来买无线电零件,另一部分钱就用来订各种科学杂志。”对于陈泽民而言,课堂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他对无线电的爱好,等他把视野扩展至半导体领域后,更加深了这种认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



为此他大学报考了无线电相关专业,阴差阳错却被分到了医学院。命运的不可抗力往往会改变一个人原有的轨迹,但陈泽民却把这种热爱坚持了下来,并且寻找新的契机将其发扬光大。


1983年,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到了一份《X线电视配装试用报告》,这份报告出台的背景是:院里的医生陈泽民亲手改装了一台因水灾报废的X光机,并对其进行了功能升级,从而使其翻旧如新并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报告里是这样描述的:此种X线光机可以大大减少放射线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损害,成千倍地增强荧光亮度从而大幅提高了影像清晰度。该机器可以提高5~7倍的工作效率,如在全省推广还可以大量节约外汇。



这一时期的陈泽民,正充分放大“发明家”的一面。比如在大胆的模仿与创新下,他折腾出了一台“土法制造洗衣机”。


洗衣机的灵感来源于他去北京展览馆参观日本工业展时,看到展台上的洗衣机轰隆隆转个不停很好奇,“我仔细研究了一阵,觉得这个东西难度并不大,就是正转和反转,于是回到郑州后就开始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尝试。”


那时候陈泽民一度因此成了小区里的红人,洗衣机造出来后大家竞相围观,不少人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个圆筒不停转来转去把衣服洗干净,就是洗衣机”。此外经他改造的电视机也因屏幕更大,吸引了不少邻居围观。


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眼中,基于聪明的设想出现的创新数量极大,哪怕成功的百分比比较小,仍然成为开辟新行业、提供新职业、给经济增添新的活动面的相当巨大的源泉。


毫无疑问,陈泽民身上的这种特质,为其后来的创业生涯埋下了伏笔。


科学技术的转化是企业第一生产力


199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陈泽民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开辟了一个新兴的速冻食品产业。


有关这段故事的开端已无须赘述,但其中最关键的节点,仍然离不开陈泽民的创新精神。


除了当时研制汤圆时发明的“二次速冻法”外,三全迈入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第一条速冻汤圆自动生产线也是由陈泽民用“土法”造出来的。


自己买钢板、泡沫板、无缝钢管、压缩机、蜗流风机⋯⋯花了30多万元,陈泽民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土法”造速冻汤圆生产线,达到了每天生产30吨速冻汤圆的效果。


“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生产线,找厂家来建的话估算一下需要300多万。但我知道它的原理,就花功夫自己去琢磨。”陈泽民说,青少年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积累,让他的创业生涯受益良多。


从一个小作坊到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龙头,三全的长青基因正是持续创新。在他眼中,敢创新、敢冒险、敢承担责任的劲头是想要成为企业家所必备的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怕失败、敬业、专注、吃苦奋斗。


大浪淘沙之下,三全成为中国速冻领域最闪耀的一颗。1995年,三全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1999年,建设国内第一条大规模速冻汤圆自动化流水线;2006年,设立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8年,成为我国速冻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我们现在常提创新精神,主要还是要在科学领域里走到时代的前列。只有把科学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转换为生产力、产生效益。陈泽民说。


75岁二次创业

不忘科创初心


中学时代的陈泽民,曾经制作了一个万能车床模型、组装了一台五管电子管收音机送到北京展览。


当时,他所关注的还有无线充电、半导体发电、温差发电、海洋潮汐发电等,曾经多次向科普杂志投稿。


经过大量考察调研后,2016年3月,75岁的陈泽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瞄准地热综合利用,发展清洁能源。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儿时以来的梦想。”陈泽民的坚持带来了成效:瑞丽地热发电项目从启动到2017年7月试验发电成功仅用了7个月时间,推动停滞40年的中国地热发电产业重新起航。2017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地热发电元年”。


此后,万江集团全面响应国家北方清洁供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略,利用地热能供暖解决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地热供暖项目先后在三门峡、周口、安阳、开封、郑州、漯河等城市落地。


据介绍,万江创新应用“地热+”模式为城市提供清洁热源,获得包括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云控技术等在内的专利技术200余项,通过加快地热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搞科学总得有人去做,尽管失败的是多数。”在陈泽民看来,科学没有那么神秘,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肯去探索就会梦想成真。


这种朴素的道理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则是:“遇到困难,把它克服了就成了优势,有了差距也意味着有了潜力。”


从速冻食品到地热利用,从发明汤圆到开发地球,一冷一热、小球大球,在几十年的创新生涯里,陈泽民孤独而坚韧地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这种企业家精神不由得让人想起,诗人朗费罗在《生命礼赞》里所说:在世界辽阔的疆场上,在生命露宿的营地上,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


“大器晚成”的陈泽民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参与了这个国家经济崛起的重要历程:它曲折、波澜壮阔,但又令人神往,就像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


编辑丨徐姣


刚刚!惠丰钻石北交所上市过会,河南人造金刚石上市军团将再扩容 | 极刻

新天地药业创业板IPO过会,你吃过的阿莫西林,可能用了它生产的原料 | 极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