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五周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施一公这样说
“西湖大学自诞生之初,就矢志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努力成为代表中国智慧、推动人类进步的高等学府。”
10月22日,西湖大学成立五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现场,施一公在演讲中表示,五年来来自海内外的师生员工,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到一起,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完成了这所无前例可循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奠基。
从2018年正式成立至今,西湖大学的五年路,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大河财立方记者试图在这所年轻的、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大学中,寻找上述答案。
一张名片:新型研究型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关系到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如今,西湖大学无疑是中国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名片之一。
“办学时间短、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对外开放程度高”既是特点,又是要求,如今的西湖大学进度如何?
据介绍,西湖大学现有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目前,博士生导师209位,在校博士生1400余人,本科生150余人,博士后及专职研究人员500余人;尖端科研全面展开,已取得了30余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办学定位。
“西湖大学不是集团军,而是尖刀团、特种兵,她的新型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花园增添别样的风景。”施一公说。
也正是这样的起点与定位,决定了西湖大学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容。该校从世界各地延揽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优秀人才,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40余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建立伙伴关系,还定期举办西湖高等教育论坛、西湖未来论坛等国际学术活动。
一种追求: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路
西湖大学为改革而生,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施一公说,“尤其是面对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科技评价这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试图在传统路径之外蹚出一条新路,为国家下一步改革积累经验”。
据悉,学校坚持学术人才全职引进,坚定执行年薪制,不设任何科研绩效奖励,真正依靠内生动力挑战有长远意义的课题。这种独特的评价导向在西湖大学深入人心,正在催生“化学反应”。
这些探索显然是具备价值的。不久前,西湖大学何睿华团队经过多年深耕,发现了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以“教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将学术权力交给教授,将行政事务交付职员,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尽可能地让科学家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育人和科研中去。
西湖大学在校博士生尧冰清在发言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感谢西湖大学给大家创造机会,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别人想不到的创意,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一份情缘:企业家捐赠汇聚成河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西湖大学成立五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现场,西湖大学董事会副主席秦英林登台为员工代表颁发五周年纪念奖章。
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由企业家组成的荣誉校董团。
10月19日,金石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锦华自愿无偿捐赠价值人民币2亿元的公司股份,用于资助西湖大学建设与发展;8月份,蜜雪冰城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1500万元,设立西湖大学蜜雪冰城可降解塑料专项基金;5月份,牧原股份再次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
“以郭鹤年、秦英林为代表的对教育充满伟大情怀的一批民族企业家慷慨解囊,来自社会各界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无私援助,以及来自所有关心关注者的期待与重托,是最深处的推动力,鼓舞并鞭策着西湖大学不断前进。”施一公说。
一个方向:先于时代、守护创新
“为人类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西湖大学一路走来,这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杨振宁在给学校的亲笔赠言中说:“五千年前,西湖人发展出抽象的几何的宇宙观,集艺术、哲学、天文的理念,而创造出天圆地方说,玉琮文化。今天,西湖人誓言将继续发展此西湖文化。”
令人欣慰的是,一批西湖学子已经开始捕捉到广袤科研星空的一缕光,在新冠重症患者重要生物标志物、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体等原创发现中,西湖大学博士生已经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有一批西湖学子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凭借在这里所接受的全球化教育和创新科研训练,在社会大舞台发光发热。
五年是重要节点,也是新的起点。“做时代的先行者,做创新的守护者,这是西湖大学的使命,也是西湖大学的未来。我们将抓住历史机遇,不辞其远、不改其志,向着目标与愿景不断前进。”施一公如是说。
责编:徐姣丨审校:陈筱娟
监审:万军伟丨监制:王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