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国华丨午门护军案:老佛爷的面子都不给

2018-02-06 王国华 骚客文艺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5min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中秋节前夕,皇宫内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件,即庚辰午门案。其实此案本由一件极小的事儿引发,但后来的发展引起朝野普遍关注,各派力量纷纷发表意见,暗中角力。最后胡搅蛮缠的一方被迫屈服,“正义”的一方取得部分胜利,因此成为近代史上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官场案例。

农历八月十二日,慈禧太后命身边的小太监李三顺带着一包礼物出宫,送给自己的妹妹醇王福晋。李三顺行至午门,门卫以未得到敬事房通知为由不予放行。李三顺与门卫发生口角,接着又有了肢体冲突。李三顺一赌气把礼物扔掉,回去向慈禧报告说门卫强行搜身以致物品丢失。慈禧此刻正在病中,心情相当不好,于是大怒,跑到慈安太后那里大哭,要求杀了护军(门卫)给自己出气。

其时,实际掌握朝廷权力的是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慈安原是咸丰帝的皇后,虽然地位高于慈禧,但她性情温和,谨守规矩,并不愿过多干涉政事,大多交给慈禧处理。这次为了安慰慈禧,她亲自下令刑部和内务府严查,一定要给慈禧一个说法。

刑部和内务府遵旨查办,三次提交处理意见,每次都严格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但两位太后均不满意。她们要的是出气,下属却死抠条文。

满拧。

十一月二十八日,递交上来的意见依然跟以前一样,说明相关办事人员还在坚持己见。第二天,两宫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旨:将护军玉林、祥福革去护军职位,销除旗档(不再是旗人,改入民籍),发往黑龙江充苦役,遇赦不赦;护军忠和革去护军职位,圈禁五年;护军统领岳林交刑部严加议处。

此谕一出,朝野议论纷纷。对护军不惜格外重处,而对违规在先的太监未置一词,偏袒之迹过于明显,有违约定俗成的“王法”。

坊间流传着不少对于此案的反对事迹。

《皇室闻见录》中载,恭亲王奕䜣认为把护军开除公职就可以了,护军统领岳林御下不力,交给刑部按章处理即可,所谓“严加议处”似显夸张。慈禧说,至少也要廷杖。恭亲王说,廷杖乃前明虐政,不可效法。慈禧怒道,你事事与我做对,你到底是替谁干活儿?恭亲王道,我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言外之意,我当然是替皇室着想)。太后说,我革了你的职。恭亲王道,但你革不掉我的皇子位置!

这则轶事演绎的成分居多。皇宫中像这样民间味道的对话应不多见,再说以恭亲王的性格,怎么可能跟慈禧如此针锋相对?不过二人为此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应该是可能的。

也有的说刑部官员起了重要作用。林纾《铁笛亭琐记》中讲,刑部官员提到根据祖制,门卫尽责理所应当,不能杀。慈安说,何曰祖制?我死了不也是你们的祖宗吗?刑部官员抗言上疏曰,皇帝孝,替母出头,因此责护军甚严;太后慈,应该格外加恩,放宽刑罚,这样大家都好。结果打动了慈安和慈禧。不过,此说还是草根味道太浓,亦不符彼此身份。

事实上,当时的两位言官张之洞、陈宝琛的奏疏对事情的转变起了作用。这两份著名的奏疏流传至今,比《铁笛亭琐记》中记载的刑部官员的奏疏严谨和复杂得多,同时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具代表性。

张之洞是清末名臣,识见自非一般官员可比,在奏疏中他首先举了个例子:不久前有个叫刘振生的精神病患者闯进皇宫,差点酿成大祸。此人与宫中太监相熟,太监们对他的闯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此次护军惹祸触怒太后,也是由太监引起,李三顺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子,竟如此有恃无恐,这样下去可还得了?因此,“惟是两次谕旨俱无戒责太监之文,窃恐皇太后、皇上裁抑太监之心,臣能喻之,而太监等未必喻之,各门护军等未必喻之,天下臣民未必喻之。太监不喻圣心,恐将有藉此案恫吓朝列妄作威福之患;护军等不喻圣心,恐将有揣摩近习谄事貂珰之事”,这话已经很直接了。

《大太监》剧照

后人有人分析这份奏章时,说张之洞圆滑,“没有一句为护军辩护之意,也没有半字触犯太后至高无上的威严,而是紧紧扣住抑制貂珰(太监的别称)得势的祖训家法”,刻意以今人视角证明张之洞考虑事情如何周全之类。而事实是,张之奏疏诚然有忌讳的成分,但要说没把矛头指向太后,也是扯淡,像这句:“万一此后太监等竟有私自出入,动托上命,甚至关系政务,亦复信口媒孽,允其流弊所至,岂不可为寒心哉?”已经明显是指向太后了——你不能纵容太监,否则他们会变本加厉——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这是言官的本分所在,何需畏手畏脚,处处束缚自己。

陈宝琛的奏疏同样提到不处罚太监的危害:“午门兵丁因稽查出入之太监,以致犯宫内忿争之律,冒抗违懿旨之愆,除名戍边,罪且不赦。兵丁势必惩夫前失,此后凡遇太监出入,但据口称奉有中旨,概予放行,再不敢详细盘查以别真伪,是有护军与无护军同,有门禁与无门禁同。”他在附片中还特意提到,“盖旗人销档,必其犯奸盗诈伪之事者也,遇赦不赦,必其犯十恶强盗谋敌杀人之事者也。”而护军尽其职责,却被如此压制,以后谁还会尽责?“本朝宫府肃清,从无如前代太监犯罪而从严者,断无因与太监争执而反得重谴者。”陈宝琛这已经是在赤裸裸地做比较了,你若一意孤行就违背了先人的规矩,然后给你指出一条明路:“臣愚以为此案在皇上之仁孝,不得不格外严办,以尊懿旨。而在皇太后之宽大,必且格外施恩,以抑宦官。”

两位晚清名臣的奏疏摆事实讲道理,还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知是两位太后真的被奏疏打动了,还是终于醒过味儿来……总之,当年十二月初七,最后的处罚结果出来了:玉林改为杖一百,流二千里;祥福杖一百,鞭责发落;忠和改为杖一百,实行责打;护军统领岳林,免其再行交刑部严议。更重要的是,太监李三顺也受到了惩罚,责打三十大板;首领太监刘玉祥负连带责任,罚银六个月。

这样的处罚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各方都可接受。掌握权力的人随时都有摆脱束缚的冲动,名臣之为名臣,恰表现在关键时刻敢于坚持己见,给掌权者套上应有的夹板,而非瞻前顾后,见风使舵。这是那些只会见风使舵的人所理解不了的。此后,张之洞和陈宝琛非但没因此被穿小鞋,反而步步高升,成为清末不可替代的栋梁。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塔

这是第 23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